《張遷碑》筆畫詳解—點各種筆畫均是“點”引申出來的,點畫雖小,卻最能展示書寫者的精神氣質與藝術功力,其用筆的起、行、收都用到位,使之形滿力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點的組合使用: 《張遷碑》中點的變化極其豐富,當多個點畫出現在同一個字中時,就要根據字勢、筆試的需要靈活運用、其變化形式不可千篇一律,更不能牽強附會。既要抒發(fā)個性,又要附合結字用筆規(guī)律,使點的造型生動自然而又和諧統(tǒng)一。 01 頂點 頂點也稱直點,多于字頭之上獨立出現,形狀豎直,多呈倒梯形或倒三角。 筆法:逆鋒向上起筆,折鋒右切,再折鋒下行或按或提,自然收筆。 02 側點 此點造型取斜側之勢,帶有明顯的“啄”勢,其位置多在字的右下,做收尾的一筆。 筆法:逆鋒向左上起筆,折鋒向右,再折鋒向右下緩行,漸提直至完全提起。 03 橫點 漢隸中以橫帶點的情況很多。其筆法與短橫筆法一致,線質粗實。 04 豎點 豎點的筆法與豎畫基本一致,其收筆既可挫鋒方收,也可自然提筆,其造型也是可長可短。 05 撇點 撇點筆法近似撇畫、起筆藏鋒,向右下重頓,轉鋒或折鋒左下,輕快出鋒。 06 挑點 ![]() 此筆勢與撇點正好相反,逆鋒想左下入筆,折筆向下左頓,轉鋒向右或右上出鋒。下筆要穩(wěn)健沉著,出鋒力量要足,速度要快。 ![]() 07 左點 ![]() 此點為回鋒撇點,多在字的左側出現。 筆法:路鋒起筆,向左下鋪毫,折鋒右下左頓,再折鋒向右收筆?;蚱鸸P向左下鋪毫,順勢翻轉向左圓回。 ![]() 08 三角點 ![]() 《張遷碑》點的造型以三角形居多,而且可以出現在任何位置,但其筆法均為方折起筆,收筆出鋒。 ![]() 09 方點 ![]() 方點是《張遷碑》點畫造型的又一常見形式,其方向位置變化很多,但其筆法均為方折起筆和挫鋒方收。 ![]() 10 圓裹點 ![]() 此點造型圓融飽滿,與其它方筆點畫風格迥異,提筆圓轉至點畫圓滿,根據筆勢需要,含蓄出鋒。注意圓裹點雖小,然用筆要沉穩(wěn),力量要注入、方顯圓渾。 ![]() 11 折鋒點 ![]() 此點多見于“焦”部。 筆法:逆鋒折筆寫橫點,至末端向右稍提,折鋒右下,再折鋒左下撇出。 ![]() 《張遷碑》筆畫詳解一. 橫 《張遷碑》中的橫畫分“大橫 ”與“小橫”兩類。 大橫:大橫用蠶頭雁尾的形象來表現。這是漢代隸書橫畫的一個重要角色。大橫的造型及用筆方法最能體現隸書的風格特色。《張遷碑》中的大橫起筆厚重,頭部以方為主,或方中帶圓,行筆挺勁,收筆鋪毫,平勢出鋒。現將其大橫變化詳列如下。 1 等重橫 ![]() 此橫為《張遷碑》大橫的基本型,也是漢隸大橫的最基本造型。其特點事上平下曲,起筆、收筆分量均衡。給人以平衡、穩(wěn)健之美。 筆法:①起筆向左,藏鋒逆入。②折鋒下切,切鋒寬厚。③折鋒向右,鋪毫闊筆而行。④中部略提,線條燒弧。⑤收筆處鋪毫頓筆,轉鋒向右上漸提出鋒。 ![]() 2 重入輕出橫 ![]() 此橫起筆重、收筆輕,但輕而不弱,于凝重之中透露出一股險絕之勢,為《張遷碑》橫法所特有。 筆法:起筆逆鋒同寫等重橫,向右行筆漸行漸提,至收筆稍駐筆,轉筆向右上出鋒。 ![]() 3 輕人重出橫 ![]() 此橫起筆輕、收筆重,與重入輕出橫正好相反,它起筆簡約,更體現了收筆斬截的粗獷之美。 筆法:起筆藏鋒,提筆圓轉或方折,右行漸鋪毫,收筆重頓,轉筆向右上漸提出鋒。 ![]() 4 腰粗橫 ![]() 此橫腰部粗重,行筆過程中無需上提,給人敦厚樸實、筆勢雄強之感。 筆法:起筆藏鋒,右行鋪毫按筆,收筆向右上輕提出鋒。 ![]() 5 收筆上翹橫 ![]() 此橫收筆上翹,極具舞動之意,此種用筆為《張遷碑》所獨有,于沉穆中透露靈動飛揚之勢。 筆法:起筆藏鋒,中鋒右行氣貫中實,遒緩澀進,轉鋒向右漸提收筆。 ![]() 6 方起方收橫 ![]() 此橫的起筆、收筆均為方折,最能體現《張遷碑》用筆的斬截之美。 筆法:起筆方折、中鋒右行,或提、或按、或直、或曲、收筆折鋒向右上方緩緩提起。 ![]() 小橫 平橫 ![]() 此為《張遷碑》小橫的基本造型,無明顯的輕重、俯仰變化。 筆法:①逆鋒向左起筆。②折鋒下切。③折鋒向右鋪毫,澀進徐行。④至收筆處挫向上收筆。 ![]() 02 凸橫 ![]() 《張遷碑》中,此種橫畫多出現在字的頂部,或作為口框的上邊框。 筆法:起筆收筆同寫平橫,行筆時向上略作弧,注意弧彎適度。 ![]() 03 凹橫 ![]() 此橫弧彎變化恰好與凸橫相反,多用于字的上部和中間。 筆法:起筆、收筆同寫平橫,行筆時略向下作弧,并注意弧彎適度。 ![]() 04 腰粗橫 ![]() 此橫中間粗重、兩頭輕細,在《張遷碑》中使用較多,正體現了《張遷碑》用筆的樸茂渾厚的特點。 筆法:起筆輕折,右行漸鋪毫,至中間按筆輕重,后筆毫再由重到輕,至尾部輕提收筆。 ![]() 05 腰細橫 ![]() 此橫中間輕細、兩頭粗重,與腰粗橫正好相反,粗中有細,更顯靈動之變化。 筆法:起筆方折,右行,用筆先提后按,收筆挫鋒上提。注意小橫腰細變化不可過大。 ![]() 06 重人輕出橫 ![]() 此橫起筆重,收筆輕。 筆法:起筆方折,右行漸收直至筆鋒完全提起。 ![]() 《張遷碑》筆畫詳解—豎筆畫詳解丨豎 如果把橫畫比作房子的大梁,那么豎則好比房子的立柱。漢隸雖然取橫勢,但縱向支撐的豎畫卻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且漢隸中唯有《張遷碑》的豎畫變化是最豐富的,其用筆也均為方筆。 01 豎直 ![]() 此豎為《張遷碑》豎畫的基本造型,其特點是兩端方正,行筆垂直,起行筆力量均衡。 筆法:1起筆向上,藏鋒逆入。2.折峰右切。3.折峰向下,逆勢鋪毫而行。4.收筆稍駐向左挫峰成方角狀提筆。 ![]() 02 重入輕出豎 ![]() 此豎起筆重、收筆輕、有如針錐倒掛。 筆法:起筆方折同直豎,折筆向下邊行邊提,自然收筆。 ![]() 03 輕入重出豎 ![]() 此豎與上一豎畫太態(tài)勢正好相反,起筆輕,收筆重。 筆法:起筆方折輕入,筆毫漸行漸按,至末端鋪毫最重,收筆同直豎。 ![]() 04 腰粗豎 ![]() 此豎中間粗重,兩端輕細,外強中實,用筆豐腴。 筆法:折筆輕入,下行漸埔毫,至中間按筆最重,之后再由重到輕,收筆挫鋒而出。 ![]() 05 腰細豎 ![]() 此豎兩端粗重,中間輕細,與腰粗豎恰成反勢,細腰,婷婷玉立。多于長豎中出現。 筆法:起筆收筆同寫直豎,中間行筆先提后按,注意提筆幅度不宜過大。 ![]() 06 粗短豎 ![]() 此豎極粗且短,多用于筆畫較少字的中豎,敦樸厚重,如石墜千均。 筆法:藏鋒逆入,切鋒寬厚,鋪毫重按澀行,挫鋒緩行。 ![]() 07 細豎 ![]() 《張遷碑》用筆樸茂天真,以厚重為美,此豎狀若發(fā)絲,但細而不弱,偶有出現更顯性靈。 筆法:起筆藏鋒或露鋒輕入,行筆以挫鋒或自然駐筆。 ![]() 08 協(xié)豎 ![]() 《張遷碑》中很多豎畫是取斜式的,其筆法同寫直豎。 ![]() 09 弧豎 ![]() 《張遷碑》中也有很多豎畫足有弧度的?;∝Q的起筆、收筆同寫直豎、行筆根據需要向左或向右作弧。 ![]() 10 尖尾豎 ![]() 此豎起筆方折,中鋒下行,有的即走即提出鋒收筆,狀若懸針;有的行至末尾駐毫,轉鋒左下,漸提出鋒。 ![]() 11 彎尾豎 ![]() 此豎造型雖特殊,但在《張遷碑》中卻屢見不鮮,其多出現于左側偏旁之中。 筆法:起筆方切,鋪毫下行,適時轉鋒向左下按筆而行,至收筆處,挫鋒向上作方切角、再折筆向右回鋒。其用筆類似撇法、需盡腕力。 ![]() 《張遷碑》筆畫詳解—撇在漢隸中,撇畫、捺畫以及橫畫最能突出字形取橫勢的特點。《張碑遷》中的撇畫極富變化、收筆以回鋒為主、兼以放鋒、姿態(tài)端莊穩(wěn)健而又瀟灑勁暢。用筆需盡腕力、并且肘臂協(xié)調,避免行筆僵板或漂浮不定。01 直撇 ![]() 此撇造型端正、筆意率直,是《張碑遷》撇畫基本造型。 筆法:1.逆鋒起筆向右上。2.折鋒向右下。3.折鋒左下。翻腕取逆勢直行鋪毫。4.至尾部向上挫鋒呈圓形或方切角。5.向右回鋒收筆。 ![]() 02 弧撇 ![]() 此撇造型恰與直撇相區(qū)別,行筆弧彎似滿張之弓。 筆法:起筆、收筆同直撇,向左下行筆時手腕用力向下翻轉做弧,使線條彎面不軟、富有彈性。 ![]() 03 豎撇 ![]() 此撇起筆及行筆前半部分同寫豎畫,行筆過半才向左或左下弧彎,收筆向上挫筆,向右回鋒、或收筆時稍駐頓筆,向右上慢提出鋒。豎撇多用于字的左側。 ![]() 04 放鋒撇 ![]() 此撇多為收筆出鋒的長撇,楷書中的撇畫便是源于此畫。次撇舒展、輕逸,但線質扎實凝煉。 筆法:起筆多方,同寫直撇、左下行筆或直或曲,行筆至中下部漸提出鋒,并于空中回勢。 ![]() 05 腰粗撇 ![]() 此撇兩頭輕細、中間粗重、于率意中多了一份樸實之感。 筆法:方折或圓轉起筆,行筆先按后提,收筆放鋒或回收。 ![]() 06 腰細撇 ![]() 此撇線型與腰粗撇相反,兩端粗重,中間輕細、且多為弧撇。 筆法:起筆方折重按、行筆先提后按多弧彎、收筆或自然輕收或重頓回收。 ![]() 07 回鋒短撇 ![]() 此撇雖短小、但字中出現較多、有直、曲兩種形態(tài)。 筆法:起筆圓轉或方折,向左下行筆或直或彎,收筆向上圓轉或方收。 ![]() 08 出鋒短撇 ![]() 此撇與楷書短撇極為相似,起筆方折,向左下輕快撇出,猶如一把尖刀、給人感覺鋒利、快捷。 ![]() 09 折頭撇 ![]() 此撇起筆處有一個明顯的折鋒動作,這也是漢隸所特有的一個筆畫。 筆法:逆鋒起筆寫短橫、短橫末端折筆左下左撇、收筆回鋒或出鋒。 ![]() 10 彎折撇 ![]() 此撇線形長,有明顯轉折變化。行筆常作突轉,線條出現折勢,于圓柔中突露剛勁之勢。 ![]() 11 上弧撇 ![]() 此種撇畫唯《張碑遷》中所獨有,多出現于字的左上,對右下結構單位構成環(huán)抱之勢。 筆法:起筆、收筆同寫直撇,中間行筆向左上略作弧,注意弧彎不宜過大。 ![]() 《張遷碑》筆畫詳解—捺直捺 ![]() 直撇為《張碑遷》最基本造型。其用筆方峻,碑中使用最多。 筆法:1逆鋒向左起筆。2折鋒右上,再折筆向右下(或絞轉成圓)3行筆斜直,筆鋒取逆勢,逐漸加力鋪毫。4至收筆處稍駐重頓。5轉筆向右,漸提出鋒,需全力送到。 ![]() 02 弧捺 ![]() 與直撇相比,弧捺體態(tài)柔韌飄逸,線質面圓潤淳厚,一波三折變化明顯。 筆法:起筆藏鋒,右下行筆鋪毫,波折變化教強,收筆重按出鋒,捺腳略上翹。 ![]() 03 平捺 ![]() 此捺筆法與直捺,弧捺相同,但角度平直,其造型更為縱逸舒朗,多用于字的底部,對上部起承托之勢。 ![]() 04 短捺 ![]() 此捺筆更趨于弧捺,一波三折變化分明,更顯短小靈動。 ![]() 05 反捺 ![]() 為了與雁尾筆畫相區(qū)別,很多捺畫均采用回鋒收筆,更顯穩(wěn)健含蓄。其中以短捺為多。 筆法:起筆藏鋒方折、右下行筆無明顯提按變化,收筆方折或圓轉回鋒。 ![]() 06 方頭捺 ![]() 起筆逆鋒左上,先向右上輕折再折鋒右下寫捺。捺畫無論直曲、長短、平斜均用此種起筆方法。這種起筆凝重有力,但要避免呆板劃一。 ![]() 07 尖頭捺 ![]() 起筆空中逆勢,直鋒入鋒,中鋒右下漸行鋪毫,至尾部重按出鋒。此起筆法有一種單刀直入的快捷之美。 ![]() 08 腰細捺 ![]() 此種變化多出現于長捺之中,最顯輕盈、舒展。 筆法:起筆方折或絞轉、中鋒右下行筆要先提后按,注意提按幅度以及用筆力度,線腰細而不闊。至尾部重按緩收。 ![]() 09 粗短捺 ![]() 起筆藏鋒或露鋒,切鋒寬厚、行筆重按鋪毫、收筆得勢向右上緩提。此捺多用于筆畫較少的字。 ![]() 張遷碑筆法詳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