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災難帶來的還有巨大的流量。 切爾諾貝利這片土地因為一場巨大的災難,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這次點燃這片禁區(qū)的導火索,是 HBO 拍攝的一部被推上神壇的電視劇《 切爾諾貝利 》。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1986 年 4 月 26 日,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鄰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因操作不當發(fā)生爆炸。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zhàn)時期廣島原子彈爆炸的 400 倍以上,許多參與救災的人員,當場死亡。綠色和平組織認為,這次災難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應在 93000 人,比官方報告多了十倍以上。 災難發(fā)生后,超過 336000 居民被迫撤離,切爾諾貝利附近 1650 平方千米內(nèi),成為一片死城??茖W家經(jīng)過 10 年考察后,發(fā)現(xiàn)災難區(qū)域內(nèi)的動物,出現(xiàn)高概率的畸形,并認為這里不再適合生存。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安全事故。 比這部電視劇更加寫實的是,這部電視劇為切爾諾貝利帶來了迅速發(fā)展的旅游業(yè),以及一群不速之客——網(wǎng)紅。 在這片悲涼的土地上,防護服就是他們最吸睛的服裝道具,世界末日般的荒涼景象就是他們最好的擺拍圣地。 白色的防護服,再配上這個上鏡率極高的摩天輪,就是一張標準的切爾諾貝利打卡照。 如果再配上一個末日廢土風格的濾鏡,那簡直就是社交圈的吸贊神器。 一輛報廢的大巴車,被標記上“ 切爾諾貝利 ”出品,也一下成了奪人眼球的網(wǎng)紅道具。 他們的勇氣就是在充滿輻射的廢墟上秀出自己的肌肉,不過同時暴露的還有他們對輻射的無知。(切爾諾貝利地區(qū)還殘留著部分輻射) 在充滿輻射的房屋廢墟上,一杯最烈的伏特加必須配上最“ 新鮮 ”的輻射,幾十年前的人間煉獄,而如今已經(jīng)淪為野生酒吧。 約上三五個好友,趁著周末,來一場探索廢墟的“ 末日網(wǎng)紅景點之旅 ”。 如果嫌棄不夠刺激,那就鉆進 4 號反應堆的設備間吧。 切爾諾貝利的“ 輻射饅頭 ”可真香。 他們炫耀的舉起手上的核輻射探測儀。 不斷變大的,除了探測儀上的數(shù)字,還有 ins 頁面的點贊數(shù)。 滴滴作響的警報聲,提醒著危險的同時,也刺激著人們的神經(jīng)。 以上所有照片只要加上“ 切爾諾貝利 ”的定位,就意味著能夠收獲更多的點贊。 而讓這件事引起討論的一組照片,來自俄羅斯的一名 23 歲的模特 Veronika Rocheva 。 她原本只有四位數(shù)點贊的 ins 賬號,卻因為一組在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切爾諾貝利范圍內(nèi)的一個小鎮(zhèn))脫下防護服的照片收獲了大量關注。 這些嘩眾取寵的行為也招來了一些人的不滿,比如《 切爾諾貝利 》的編劇 Craig Mazin 就公開發(fā)文: “ 請記住你們所站的地方,發(fā)生了一場可怕的悲劇,尊重幸存者,和為之犧牲的人們!” 他們享受著流量的同時也消費者著場災難。 而這樣的例子,在國內(nèi)也比比皆是。 被藏民傾注了畢生信仰的羊卓雍措成了裸拍地。 熱門的旅行地 + 性感的擺拍照片,全世界的網(wǎng)紅都熟知這套組合技的玩法。 而圓明園的廢墟上,時不時飄揚著擺拍用的絲巾。 這些看起來荒誕可笑的照片背后,寫滿了人們對于災難的不尊重。這一場場被網(wǎng)絡推上熱搜的鬧劇,終究會被人們淡忘。 就像我們已經(jīng)忘記在切爾諾貝利曾經(jīng)有 93000 人因為核輻射死亡,而圓明園被搶的文物還有很多至今下落不明。 而更加諷刺的是開放這些景點的初衷,是為了讓人們牢記歷史,紀念那些死于核輻射的英雄,牢記那段屈辱的國恥。 撰文 / 小花 編輯 / 韓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