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文學欣賞與《文心雕龍》導讀講義(第53講:《文心雕龍》與文學創(chuàng)作)

 凌云悟道 2019-06-26

文學欣賞與《文心雕龍》導讀講義

53講:《文心雕龍》與文學創(chuàng)作

教學內容:《文心雕龍》與文學創(chuàng)作

教學目的和要求:對《文心雕龍》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進行回顧,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文學創(chuàng)作的準備、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個性和風格;了解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知識和寫作技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嘗試文學創(chuàng)作。

教學重點:《文心雕龍》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論觀點;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知識。

文心雕龍》與文學創(chuàng)作

一、“龍學”關于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論觀點

劉勰用“文心雕龍”作為書名,是把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高度統(tǒng)一而言的,文心屬于運思謀篇,雕龍屬于雕琢文辭,突出概括了作者的文學觀點。 

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劉勰在《明詩》中有說道: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說詩歌創(chuàng)作的產生,是由于作者主觀情緒受到客觀事物的刺激而發(fā)生感應,內心感與應互動,應自然要變?yōu)橐髟?。由此可見,文學創(chuàng)作的來源是客觀事物。劉勰還在《物色》中進一步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都是在反復強調感物吟志。正因劉勰認識到文學的變化是由于社會情況的影響,文體的興衰和時代息息相關,才得出了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一合乎歷史唯物主義的著名結論。故而他在《議對》中要求作家:郊祀必洞于禮、戎事必練于兵、田谷先曉于農、斷訟務精于律,把熟悉生活作為舞筆弄文的先決條件。 

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準備,劉勰在《知音》中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只有廣泛閱讀各種文學作品,才能正確觀察、分析、評價一個作品,對于有志于創(chuàng)作的人,博觀就更顯其重要了。作者須觸物園覽來引發(fā)實感真情,達于政事以了解和熟悉所寫題材,博見文學經典以厚實創(chuàng)作功底,而后才會擁有豐富內容,能夠為情而造文。 

在《通變》中,劉勰說得更直接: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后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jié),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采如宛虹之奮鬟,光若長離之振翼,乃穎脫之文矣。即先要廣泛瀏覽和仔細閱讀古今作品,掌握住文章寫作的綱領,從中攝取合乎需要的東西;然后開拓文章的思路,設置文章的重點,使文章的發(fā)展像乘馬遠行,放長轡頭,從容不迫,有節(jié)奏的前進。應依據表現情志的需要去繼承古人的成就,根據自己的氣質特點來施展革新,辭采如長虹拱起彩色的脊背,光輝如朱鳥鼓動美麗的翅膀,那就是卓越不凡的文章了。

對于作品的自然真實,劉勰在《原道》中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在《隱秀》中又說:自然會妙,譬卉木之耀英華;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指出反映現實的作品,必須出于自然,而不應矯揉造作,有人把晦澀當作精深,雖然深奧了卻算不上是隱,有人雕琢字句求其工巧,雖然精美了但算不上是秀。寫物務求形神兼?zhèn)洌矡o造,抒情務求情深志遠,真摯動人。主章力求情志深刻而不詭奇,風格清新而不混雜,用事確實而不荒誕,意義純正而不雅曲,結構精練而不蕪雜,文辭華美而不過分。 

劉勰總結道:深文隱蔚,余味曲包。辭生互體,有似變爻。言之秀矣,萬慮一交。動心驚耳,逸響笙匏。即深刻的文章文采豐盛,不盡的意味曲折地包藏其中。由文辭變化而產生的意蘊,就像卦爻變動而生四象。挺拔的秀名,是在長期思慮中偶然交融而成的。它使人聽了心神搖蕩,其美妙超過了笙匏之聲。所以劉勰把情深而不詭、事信而不誕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把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作為寫作文章的法則與準繩。 

對于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劉勰認為:是萬物的根源,形立則章成矣,聲發(fā)則文生矣是普遍的規(guī)律,文學創(chuàng)作當然也不例外。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進而達到文章的銜華而佩實。說明有內容必有形式,內容與形式不可分離。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作家的創(chuàng)作過和,實際上也就是處理內容與形式的予盾,使兩者終于取得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 

《情采》是劉勰論述內容與形式關系的篇章,他明確指出: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一句巧妙的比喻,清楚地解釋了內容與形式的主次關系。文采所以飾言,而辯麗本于情性,劉勰承認文采有助于內容的展現,卻只能起輔助作用。假如文章內容糟糕,縱有華美文采也無法使其成為佳作。一篇文章的優(yōu)與劣,根本在于它的內容豐富與否。 

對于創(chuàng)作構思,劉勰在《神思》中有精辟的創(chuàng)見: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葉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夫神思方運,萬涂竟萌,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劉勰僅用兩句話,出色地描繪了作家的藝術構思,藝術想象的特點、過程和情景。把感情推動想象,想象充實感情,在想象的作用下心物逐漸交融的過程總結為:物與神游的藝術規(guī)律。進而認識到文思的通塞與作者的志氣和辭令息息相關。所以劉勰強調鍛煉文思,把陶鈞文思,貴在虛靜提到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的高度。指出能夠寫出成功作品,無不是靠學識淵博、技巧熟練。如果學識淺陋而空去磨蹭,或才能短疏而徒然求快,是決寫不出成功的作品的。寫作構思時,思路阻塞的人苦于內容貧乏,陷溺于辭藻的人又憂愁條理雜亂。那么,廣博的學識就成為救濟內容貧乏的糧食,中心貫串就成為拯救條理雜亂的良藥。 

對于創(chuàng)作中物、情、辭的關系,劉勰在《物色》中這樣寫道: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以獻歲發(fā)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年四季景物變遷,給人以不同的感情和思緒,情來之于物,為物所決定,辭因情而發(fā),為情所制約,這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物與情,情與辭最基本的關系。情依存于物,辭依存于情,情是物的主觀反映,辭是情的表現工具,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內在的統(tǒng)一性。劉勰用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來概括這三者的關系,揭示了千古不磨的創(chuàng)作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他還在《詮賦》中進一步闡明: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辯證地說明物與情、情與物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關系。作家在寫作中只有取得物、情、辭的有機統(tǒng)一,解決好物與情、情與辭這兩組矛盾,筆下才會有優(yōu)秀作品誕生。 

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的個性和風格,劉勰在《體性》中,從創(chuàng)作是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的原理出發(fā),指出作家先天的、和后天的、是形成作家風格的主觀因素,作品風格的不同其異如面。并總結說:才性異區(qū),文體繁詭。辭為膚葉,志實骨髓。雅麗黼黻,淫巧朱紫。習亦凝真,功沿漸靡。即說作家的性情才氣各有區(qū)別,文章風格變化繁多。文辭是文章風格的外在表現,作家的性情,才是風格的根本因素。典雅華美的風格,猶如古代禮服,端莊優(yōu)雅,淫麗新巧的風格猶如朱紫相雜,色彩混亂。通過學習能夠形成好的風格,不過見功效要經長期濡染。 

如同在許許多多的兵法書籍里,《孫子》始終首屈一指,歷久不衰一樣,《文心雕龍》在文學史上也已歷經1500多年而光芒四射?,F在來認真研讀它,仍對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知識

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是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通過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出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一)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

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即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因,包括材料因、形式因、創(chuàng)造因、目的因。

1.文學創(chuàng)作材料因

文學創(chuàng)作的材料因是指作家在創(chuàng)作之前準備的素材或材料,即創(chuàng)作主體所憑借的客體對象。 材料因是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第一成因。文學創(chuàng)作材料的獲得,既依賴于外部世界又依賴于外在材料通過作者頭腦的內在化。因此,材料的兩個源泉分別是客觀源泉和主觀源泉。

客觀源泉首先是現實生活,其次是自然界還有其他的文學作品??梢哉f整個外部世界的各個方面(社會、歷史、現實、文化)等都是創(chuàng)造材料的客觀源泉。

作家把外部材料進行內化,供自己創(chuàng)作使用的過程是文學創(chuàng)作材料的主觀源泉。

開掘主觀源泉的途徑:作家要具備像敏感,記憶力等一些必須的心理素質;作家要對現實生活充滿熱情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讓自己的主觀心靈接納更多的新鮮的材料,使主觀源泉保持著不斷噴涌的狀態(tài)。

2.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因

創(chuàng)作主體賦予材料以形式,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因。形式化過程包括:內在的形式化和外在的形式化。

內在形式化指作者腦中積蓄的材料被某個意念,意向或觀念激活,材料聚攏起來,由原來無序的散亂的狀態(tài)逐漸變成有序的有機整體。因為是在作者心中展開的形式化,所以稱為內在形式化。

外在形式化是指內在形式化外顯成為能夠被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過程。

3.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因

創(chuàng)作主體即作者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發(fā)揮的主觀能動作用。其一,作者是創(chuàng)作活動的唯一主創(chuàng)者。創(chuàng)作活動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從收集材料,到構思,再到寫作,每一步的發(fā)展和最終完成都是憑著作者堅強的意志力推動的,每推進一步,都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和精力,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其二,作者能量的大小決定創(chuàng)作活動的成效。作者先天和后天條件的差異,決定了作者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能量的高低和文學作品質量的優(yōu)劣。一般而言,寫出一部作品并不難,難的是寫出大家都公認的好作品。作家的能量直接決定著其文學成就的高低。其三,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決定著創(chuàng)作活動的個人特色。

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格是作者獨特氣質的表現,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作者,只能追隨和模仿別人,不能創(chuàng)作出為人喜歡又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成為有創(chuàng)造力作者的條件:可分為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其客觀條件是:社會為作者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機會。其主觀方面:天賦加努力。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天賦必不可少,但后天努力更加重要。所謂后天的努力是作者主觀上有強烈的創(chuàng)作使命感,成就欲和自信心以及專心致志,勤學苦練,反復探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天賦加努力,再憑借社會所提供的必要條件和機會,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者就會脫穎而出。只有這樣的作者,才能真正成為推動他的不斷深入和進步的創(chuàng)作因。

4.文學創(chuàng)作目的因

文學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作者想要寫成的那部作品及其產生的影響。目的因是為創(chuàng)作活動規(guī)定一個方向,避免文學創(chuàng)作陷入任意狀態(tài)。目的因的種類可分為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有意識的目的和無意識目的。

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個人目的是指對作家個人有益的目的,如自我的實現,排遣憂慮煩惱,提高精神境界,獲得名聲物質利益等。社會目的指對社會群體有益的目的如給讀者帶來愉快,幫助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等。

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內在目的指在創(chuàng)作活動之內實現的目的,如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家抒發(fā)了他的情感,表達了他的思想,排遣了他的苦悶等。外在目的是在創(chuàng)作之外實現的目的,如給作家?guī)砹寺曂?,給社會造成影響等。

有意識的目的和無意識目的:有意識目的是指能夠被作者察覺到和意識到的目的。無意識目的指作者意識不到或者察覺不到又確實存在的并在創(chuàng)作中或創(chuàng)作后獲得實現的目的。

(二)文學創(chuàng)作形象思維的特點

文學活動把握的對象是活的整體的人及其生活;文學創(chuàng)作的直接目的是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文學活動的功能是感染人教育人;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運用獨特的形象思維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

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象思維的特點:

一是自始至終的形象運動。處于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作家,頭腦總是處在對應接不暇、千變萬化的形象的分化組合中,始終都是思索著、體驗著、創(chuàng)造著具體的感性形象。

其二是形象思維的主要運作方式是藝術想象。形象思維中的藝術想象主要是幻想和聯想。聯想是指由當前感知的事物回想起其他事物,幻想也不是完全虛幻的空想,而是以記憶表象為基礎,包含著更多的情感和愿望因素。藝術想象中的聯想和幻想是羅織在一起的,聯想中有幻想,幻想中有聯想。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想象,既顯示了作者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又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其三是情感活動的復雜交織。形象思維進入作者的頭腦當中,并不是一個單純的邏輯運思過程,而是整個心靈全面激活和積極投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不僅有認識,還有感知,想象,情感和意志。

(三)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來源的論說

文學創(chuàng)作來源的論說主要有:天賦論、教習論和綜合論

天賦論認為創(chuàng)作能力取決于作者從其血統(tǒng)和遺傳中得到的先天稟賦。如劉勰說:夫姜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德謨克利特說:只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并熱心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習論認為創(chuàng)作能力是作家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創(chuàng)作能力取決于后天的努力,努力越多,獲得的能力越強。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養(yǎng)他們的特殊環(huán)境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10] 

綜合論認為創(chuàng)作能力的形成既與先天稟賦有關,也與后天的學習、訓練培養(yǎng)有關,是兩方面交互作用的結果。賀拉斯說:有人問:寫一首好詩,是靠天才呢還是靠藝術?我的看法是: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無用;兩者應該相互為用,相互結合。

天賦作為創(chuàng)作能力的先天條件是一種被動因素,教習推動著創(chuàng)作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種主動因素。長期堅持不懈的學習和訓練,不僅實現地推動創(chuàng)作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甚至能促使天賦發(fā)生某些改變。天賦同樣影響著學習訓練的效果和進展的速度。

(四)培養(yǎng)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

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包括:理解力、想象力、情感力、直覺力、審美力和造型能力

理解力。作家描寫生活不能只描寫生活的表面現象,應該深入到生活的本質中去,對生活做出某種解釋和評價。作家對生活這種特殊的透視力被稱為理解力。

其特點:作家理解的對象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整體的人;理解力是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相統(tǒng)一的過程;作家對其理解的內容有確定的把握,但很難用邏輯語言說清楚,只能用藝術形象表達。

想象力。想象力是指作家在對現實生活大量的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賦予他們以個性和激情,虛構故事情節(jié)并將其鋪展開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創(chuàng)造出一個與現實世界不同的,更有光彩和更加動人的文學世界。

情感力。情感力指作家把來自于生活中的情感加以藝術化,即把生活中的情感形象化,形式化,理想化,運用理智對情感進行選擇,過濾,純化加以適當節(jié)制,使情感含有更多思想內涵的過程。

直覺力。直覺力是指一種直觀的頓悟,不是簡單的感覺和知覺,而是直觀的認識能力,能夠通過外貌直達事物的本質。

現象特征:藝術直覺的現象特征主要體現在偶然性、情緒性、超邏輯的自發(fā)性以及所顯示出的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上。

一個作家要獲得活躍的,發(fā)達的直覺力,不能坐待神秘力量的啟示,也不能依恃自己的天才,而是在平時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索,積累起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思想,才能最終獲得頓悟的直覺力。

審美力。審美力是指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自始至終充滿著的對美的追求,對美的構想和對美的建造的能力。

審美發(fā)現能力是對世界審美的把握能力,綜合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情感力,從平凡瑣碎的生活現象中發(fā)現美。法國藝術家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出美來。

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是在審美發(fā)現能力的基礎之上,最終把審美意象物化為審美的文學作品,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擔負著兩項主要的任務,一是審美意象的創(chuàng)造,一是美的形式的創(chuàng)造。

造型能力。造型能力是指作家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運用記憶中的表象,情感,觀念造成藝術形象的一種建立在其他所有能力之上的整合能力。

造型能力使全部創(chuàng)作的材料和內容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是作家個性心理結構最全面最充分的顯示和表現,一方面充分體現著作家全部的創(chuàng)作天性和個性,另一方面也遵循客觀的外在尺度,是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完美結合。

(五)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

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一般有三個階段,即積累階段、構思階段和寫作階段。

積累階段。文學創(chuàng)作的積累階段,就是為創(chuàng)作準備原始的材料或素材,作者把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源源不斷地積存到頭腦中。
  其類型有:表象積累、情感積累、思想積累、直接積累、間接積累、有意識積累、無意識積累等。

構思階段。構思是指產生在某種內心心理驅動的作用下,作家在頭腦中構思出具體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藝術形象體系。

其特點:構思活動總是處于一種凝思冥想之中,需要保持虛靜的心態(tài)和高度專注。構思有時候要經歷很長時間,特別是構思鴻篇巨制。據說,歌德構思《浮士德》前后經過60年之久,羅曼羅蘭對《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構思用了20年。

寫作階段。寫作階段是指作家運用語言媒介把內心的形象盡量準確,鮮明,生動的描繪出來。以便讓讀者也能像作家那樣看到和感受到這些藝術形象。

其過程:在寫作過程中,作家對他描繪的形象要再次活脫脫地,清晰地浮現在眼前;作者要用最恰當的詞語把這些形象準確、生動地描繪出來;寫作完成后,對初稿進行必要的修改。

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運動主要有三個階段:創(chuàng)作情感的激發(fā);情感能量的釋放;審美愉悅的享受。三股情感流的交匯:動力情感流;內容情感流;審美情感流。

上述三種情感流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交匯在一起。同一種情感,在未被表現出來前是動力情感,在表現之時是內容情感,在情感發(fā)揮動力作用或被表現的時候,都有可能激發(fā)審美情感。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這三股情感流同時存在,相互混雜,很難分清。

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現象:靈感是作家大量的無意識心理突然涌入意識中造成的一種特殊的心靈狀態(tài)。在這種心靈狀態(tài)里,會感到自己腦筋特別靈敏,思路特別清晰,精力特別充沛。

其特征:靈感的來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是靈感的顯著特征之一;靈感發(fā)生時常在作家苦思冥想中斷的時候;靈感到來時總是與高度亢奮的情緒相伴隨。

靈感起始于一種充盈的內心狀態(tài),這充盈的內心狀態(tài)來自作家生活積累和藝術探索,靈感既不是來自神授也不是來自天才,取決于作家長期生活的積累和艱苦的藝術探索。清代文論家袁守定說: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正道出了靈感與作家努力的關系。

(六)文學創(chuàng)作的風格

文學風格是指從文學作品整體上,即在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中呈現出來的品貌。其形成基礎包括:作家學識、作家才情、作家氣魄、媒介傳達能力。

作家學識。作家的學識表現為對事物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藝術認識和藝術把握。我國清代文論家葉燮說:無識則不能取舍,唯有識,則能知所從,知所奮,知所決,而后才與膽力皆確然有以自信。

作家才情。作家的才情即作家的才能和情致,是包括作家的藝術感受力和藝術表現能力,藝術才能和審美情致的融合統(tǒng)一,是創(chuàng)造文學風格的又一個重要機制。

作家氣魄。氣魄是指作家進行藝術獨創(chuàng)的氣度和膽略,是作家獨特的個性氣質的表層化顯露,在文學作品中就形成氣勢。

我國古代文論有文如其人之說,西方文論中也有風格即人的論斷。作家只有敢于遵從自己對事物的獨特感受,認識,表達個人獨特的情感評價,抵御非藝術、非審美因素的干擾,才能自創(chuàng)一家,形成風格。

媒介傳達能力。作家的媒介傳達能力是指作家對語言符號媒介的熟練掌握和運用,通過語言形象成功傳達出內蘊豐富的審美意象。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必然要有極為優(yōu)秀的媒介傳達能力,才能把鮮活生動的審美意象寄寓在超凡穎異的語言形象中,從而形成獨有的創(chuàng)造風格。

(七)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類型

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類型主要有: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現實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新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

古典主義,是指古代希臘的文學創(chuàng)作體現出的原則方法和特征。其代表時代是: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伯里克利時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代表樣式是悲劇。其特征是:審美意識的感性與理性的和諧;藝術描繪的明晰與適度的協(xié)調;形象塑造的理想化和現實感的統(tǒng)一。

人文主義現實主義,是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出現在歐洲的以表現個性的人,反映人的現實生活為目的,描寫塵世快樂,人生偉大,展示人的潛能和價值,反對中世紀神學家的人生觀念的一種文學現象。其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薄伽丘、法國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和英國的喬叟莎士比亞等。其特點是:模仿自然、追求真實;現實與理想結合。

新古典主義,是指17、18世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在歐洲出現的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典范,繼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現實主義者反對中世紀經院哲學和宗教教義傳統(tǒng)的一股文學思潮。其代表作家有:法國劇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理論家布瓦洛。其特征是:崇尚理性;遵從權威;講求規(guī)則;情理和諧。

浪漫主義,是指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歐洲各地興起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資本主義進入發(fā)展新時期,浪漫主義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發(fā)展起來。浪漫主義不要求主觀表現的內容符合客觀生活的真實,以對自身理想,愿望的謳歌和感受,情緒的抒發(fā)達到否定現實的目的一種創(chuàng)作類型。其特點:形象塑造的理想化;情節(jié)設置的意念化;表現手法的夸張化。其代表作家有:法國的雨果喬治·,英國的拜倫,雪萊,德國的荷爾德林,海涅。英國的華茲華斯柯爾律治,法國的拉馬丁,夏多布里安,德國的施萊格爾,諾瓦利斯等。

  批判現實主義,是19世紀以后,資本主義固有矛盾進一步激化,夸張狂熱的空想和呼號令人生厭,浪漫主義的想象和虛構不能滿足作家的需要。人們對現實進行冷靜的觀察和思考,用客觀的目光分析外在世界,研究社會現實,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黑暗的一股文學思潮。18世紀的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俄國諷刺文學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直接先驅。其特點是:客觀真實;主觀真誠;歷史感;典型塑造。其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英國的狄更斯薩克雷,俄國的果戈里、托爾斯泰等。

自然主義,是19世紀60年代出現在法國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左拉龔古爾兄弟等。其特點:標榜科學;排斥情感和想象;強調客觀精神;排斥提煉和概括。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指20世紀30年代在蘇聯確立,具有注重社會教育傳統(tǒng),包涵強烈的愛國主義和追求人類解放的一種創(chuàng)作類型和方法。其特點是:真實地歷史地描寫現實;理想與現實的統(tǒng)一;用社會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人民。

新現實主義,是指20世紀盛行于拉丁美洲、包括魔幻現實主義、結構現實主義、神奇現實主義和心理現實主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類型。其代表作家有:危地馬拉的安赫爾·阿里斯圖里亞斯等。其特點:清醒的現實主義態(tài)度(干預、揭露和對抗現實);濃重的神奇魔幻色彩。

現代主義,是19世紀末興起的藝術觀點和方法并不完全相一致的許多流派的統(tǒng)稱,包括:象征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其特點:反對現實主義,提倡非理性;關注精神生活,強調內心體驗;表達復雜性感受、進行實驗性創(chuàng)作。

后現代主義文學類型是后工業(yè)社會的必然產物,科技和信息的極度發(fā)達,文化的大眾化和商品化帶來的是文化主體的消失。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俗文學的界限基本消失,主體尷尬地處于緘默無言的耗盡式的痛苦狀態(tài)。后現代主義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出現在歐美,并在20世紀70年代進一步興盛的一種文學現象。后現代主義包含許多流派:荒誕派戲劇、法國新小說、存在主義文學、黑色幽默等。

其特點是:平面、無言、斷裂、混亂。平面,平面即無深度,作品審美意義消失,排斥思想,趨向于單純的表述,趨向于寫作行為的不斷延續(xù);無言,無言即無法說出主體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在后現代主義的語言觀看來,不是人控制和使用語言,而是人為語言所控制。不是我在說話,而是話在說我;斷裂,斷裂即歷史感消失,在后現代主義里,沒有任何一個時刻與其他時期相聯系,只是不斷變換的當下經驗;混亂,混亂即不確定。不確定是后現代主義的精神品格,代表了對一切秩序和結構的消解,對世界整體性的否定和懷疑。這種無秩序,混亂的不確定狀態(tài),使作家成為一個只知寫作,卻不知自己在寫什么的文字機器。

 

三、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必備條件

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就要掌握一定的文學理論知識和寫作技巧。

1.文學創(chuàng)作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在理想型文學、浪漫主義文學中有很明顯的體現。理想型文學具有表現性,它超越現實,靠作家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個理想世界,表達作家超越現實的主觀愿望。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創(chuàng)造了一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人人平等的理想樂土。理想型文學還具有虛幻性,但它并非完全不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而是將這種素材通過想象,進行夸張變形。例如:李白《秋浦歌》中白發(fā)三千丈的夸張,追求的并不是邏輯真實,而是情感真實。

2.文學創(chuàng)作要有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這在現實型文學中有所體現?,F實型文學具有再現性,忠于現實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藝術不僅永遠忠于現實,而且不可能不忠于當代的現實,否則它就不是真正的藝術。例如:魯迅的小說就是為人生,表現出直面人生的精神?,F實型文學還具有逼真性,以寫實的手法,按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本來面目進行精細逼真的描繪。巴爾扎克認為:小說在細節(jié)上不是真實的話,它就毫無足取了。

3.文學創(chuàng)作要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通過福爾摩斯對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案件的破解,體現了作者超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令讀者為之驚嘆。懸疑小說的作者,都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4.人物塑造在文學,特別是小說中是很重要的。一個文學人物十分鐘的行為,可能是他十年的經歷的反應,不要局限于小說情節(jié),要去想象他的整個生命。小說中的人物在文學家的思想中擁有了生命,不是文學家讓他做什么,而是他自己想做什么。當你達到這種狀態(tài)時,文學形象的創(chuàng)作就是成功的。那些文學大家就是在思想中這樣孕育了成千上百個形象。文學形象往往有原型,例如:司湯達的《紅與黑》中于連的形象,就是以當時法國某城一樁情殺案中的青年原告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

5.文學創(chuàng)作還要有熟練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作家在藝術構思中的那些形象、意念等,最終畢竟要借助于語言文字落實到紙上,因此,對語言文字的熟練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實而難巧。這就要求作家能夠用準確的語言把形象定型在紙上,使之成為可被讀者接受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系統(tǒng),其難度可想而知。

我們學習了《文心雕龍》,接觸了“龍學”,對文學理論、文學鑒賞、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有了基本的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希望大家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拿起筆來進行創(chuàng)作,善于觀察,開動腦筋,勇于實踐,運用知識,勤于動筆,不斷進步,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學作品。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