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創(chuàng)立于西漢,張道陵效法儒教而立道教,中國社會就以儒,道兩家遍布方方面面。中國社會恰如人之陰陽五行,而儒教道教,一陽一陰,則構成社會的基本框架基礎,歷代不同更迭,更加反映儒教和道教,此消彼長的發(fā)展之路。秦朝用以黃帝,西漢前期已用黃帝,而后出儒教,東漢再推老子,并用黃老,沿用至兩晉南北朝。道教在南北朝時期全面發(fā)展和建立起來,而隋,唐以道教為國教,時至于北宋;南宋儒教全面建立,從此中國社會上上下下,完全進入儒教一統(tǒng)的局面。 而人處于社會,或困于儒,或頓于道,于此形成家庭的人性倫理關系。國家管理實現儒教一統(tǒng),陽面為上;民間社會散布道教法理,陰面為下,一統(tǒng)江湖,人人得而歸之,莫有其一,所以道教在江湖,在社會,在民間影響力是非常大;南宋后理學儒教對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凡有讀書人的地方,必須遵守儒教,造成道教只可立于山林,是社會對道教的壓制,這是造成后世道教沒落的根源。同時,無論儒教,道教,都是以宣揚某種文化為載體,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這是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根源所在。二者大道歸一,道教雖下,儒教雖上,教義不同,文化有異,而文化認知的本原歸道之根本。 和諧社會,本于國家實行仁政,以民生為基礎;社會尊順天道,以社會安定為線,家庭歸以人道之源;人類自身因人性而分,本于學識修養(yǎng)和禮儀而別于本性之禽獸,方可言和諧;國家管理則歸儒家本原,不回儒教之末,社會返道家之途,不回道教之橋,上下共榮,陰陽互動,成為一而為大統(tǒng),社會將出現大治,回中華文明之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