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若虛和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吳中四士”,但是他留下的史料極少,《新唐書》、《舊唐書》、《唐才子傳》等都沒有他的傳記,只在《舊唐書·賀知章傳》等一些零星記載中,得知他是揚(yáng)州人,做過兗州(今山東)兵曹。 他流傳下來的詩只有兩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閨夢還》,還有就是這首《春江花月夜》:
2《春江花月夜》是古樂府,相傳是陳后主創(chuàng)制(也有說是吳地民歌,由陳后主引入宮廷)。 陳后主是歷史出了名的昏君,他寵愛貴妃張麗華,又酷愛詩賦,提拔大批阿諛的文人學(xué)士,成天與這些人縱酒賦詩、不聞?wù)?,寫的都是些淫靡浮麗的艷情詩。 直到隋文帝大軍壓境,陳后主依然淡定地喝酒賦詩,以為長江天塹可以阻擋敵軍,永保無虞,最后被隋軍在宮里的一口井中活捉。 《玉樹后庭花》就是他寫的,是歷史上出了名的亡國之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點(diǎn)的就是他的名。 《春江花月夜》同樣也是陳后主手中的艷情詩詩題,后來又傳到隋煬帝那兒,隋煬帝更是個不省事的主,較之陳后主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春江花月夜》在陳隋兩朝,都是都宮廷里飛觴醉月、以詩侑酒的宮體艷情詩的詩題之一。 3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則一改之前的面目。 詩人開篇描寫的是“春”、“江”、“花”、“月”構(gòu)成的人間美景,繼而引發(fā)“宇宙之思”: 清明澄徹的宇宙中,一輪皎皎的孤月,人們總是習(xí)慣在對著這輪孤月訴說衷腸,在月下徘徊惆悵,千百年來,它見證了多少人間的悲歡離合,相思離別?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誰在江邊最初看見的這月亮?這江上的月亮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照耀這人間?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代代上演,千年不息,只有這輪明月依舊,一如當(dāng)年。 接著又轉(zhuǎn)而描寫人間:“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明媚的月色,會在這個夜晚引發(fā)多少相思之情?那坐在小船中漂泊的游子、在高樓上思念遠(yuǎn)方的婦人,他們雖天各一方,但今夜相思同一。 4這首詩雖然在當(dāng)時家喻戶曉,唐代鄭處誨的《明皇雜錄》曾將張若虛和李白、杜甫、王昌齡并例;但是后來在宋朝、明朝前期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直到清朝,王闿運(yùn)評價它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也認(rèn)為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才重新評價了這首詩的地位價值。 張若虛留存的詩雖然很少,卻僅憑一首詩就“孤篇橫絕,競為大家”,奠定了文學(xué)史上的江湖地位,可以說是罕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