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網(wǎng) 2018-11-19 14:24 沒有什么比豐富的聲場更讓人感到滿意的了,所有的元素都清晰可見,能夠在兩個音箱之間明確的表達(dá)表演者的位置。相反的,過薄的聲音和空洞感則會讓人感到絕望。 聲音太薄可能是多個原因造成的,因此解決方案也有很多種。 1. 專注于平衡 聲音太薄, 一方面就不會是渾濁的狀況,因為聲音過于混種往往都是由聲音疊加過度造成的,而聲音太薄一般是比例不對造成的。 解決這個問題的首要做法就是在歌曲編排當(dāng)中解決 - 尤其是中頻。由于中頻的聲音元素太多,包括鋼琴、吉他、中提琴、人聲和軍鼓等等,所以我們在做混音的時候很容易就拿掉了過多的聲音元素,這么做其實會造成頭重身體輕的感覺。 如果一定要在清晰度和飽滿度上做出選擇,那么筆者傾向于后者 —— 如果不能在 mix 當(dāng)中清楚地抓出每個樂器,那么筆者個人更傾向于讓作品更加飽滿豐富,而不是清晰透薄。 當(dāng)然*理想的狀態(tài)還是兩者都能兼顧,在飽滿和清晰度之間尋群平衡,這可以通過每個聲音元素的 EQ 和動態(tài)處理來實現(xiàn),但有時候在編曲當(dāng)中解決是*快的。 2. 控制你的中低頻 至于會產(chǎn)生渾濁的聲音元素,中低頻物件尤其明顯,頻率范圍在 200 Hz - 1 kHz 之間。很多基本音調(diào)、聲場泛音等元素都會在這段頻率范圍中徘徊,并且會很快就讓聲音很渾濁。 但有時候會造成中低頻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往往是我們沒意識到我們需要更多的中低頻。我們往往把這部分頻段留給 Bass,而這個頻段其實是能夠給一首作品力量和光澤的部分。 很重要的一點是,音樂的核心就是中頻的律動。在中低頻的塑造上,筆者認(rèn)為應(yīng)該是保留越多越好,而不是盡可能的切掉,更重要的是有時候需要同時進(jìn)行衰減和增益。 假設(shè)我們需要在 600Hz 增加一些空間,但有時候也需要 400Hz 的頻段來讓聲音更加完整,所以對 400Hz 進(jìn)行提升以及對 600 Hz進(jìn)行衰減也是 OK 的。 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好是在用不同的 EQ 來進(jìn)行衰減和增益,否則在一個 EQ 里面進(jìn)行過于復(fù)雜的曲線容易影響真實的聲反饋。 3. 混響和延遲 有的時候,作品的樂器本身就是不夠飽滿,難以為 Mix 提供應(yīng)有的聲音深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nèi)匀挥幸恍┕ぞ邅硎褂?,比如混響和延遲,這些效果器一般使用來增加空間和深度,但其實我們在添加混響的時候,也產(chǎn)生了新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是能夠有節(jié)奏和音色的聲音元素。如果我們想的更深入一點,我們不僅可以用這些工具來構(gòu)建聲場,而且還可以對過薄的聲音進(jìn)行很好的補(bǔ)充。 4. 失真/飽和 有時候,我們就是得到了一些很薄的聲音,也許只是因為他們沒有錄的很好。造成聲音過薄的原因,除了缺少中低頻,也可能是細(xì)節(jié)的缺失,*常見的原因就是使用了便宜的麥克風(fēng)和功放,或是房間聲場自然造成了一種 Comb 濾波的效果。 從根本上來說,造成聲音過薄的原因,就是缺少了某些頻段,或者某些頻段表達(dá)不清晰。很不幸的,這其實是無法彌補(bǔ)的。而失真和飽和效果則可以用增加泛音的方式來彌補(bǔ)一些頻段的缺失,但這也會帶來更多的潤色,所以比例很重要。 Doublers 和移調(diào)其實也可以用來彌補(bǔ)一部分確實頻段,但值得注意的是 Doublers 其實會產(chǎn)生 comb filtering。在修復(fù)這個問題的時候*好先把音頻變成 mono,然后在輸出為立體聲。 5. 使用壓縮 壓縮器本身并不會改變聲音的厚度,但它可以讓聲音的 Sustain 更長,讓聲音內(nèi)容更長。如此一來,壓縮器就可以用來加厚音色或是整個作品的身體部分。 對于筆者來說,“修復(fù)” 聲音過薄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做加法。小心的使用壓縮器確實可以讓聲音更加緊致,增加厚度。*的缺點就是,在通過壓縮器處理過后,你不可能擁有一個通透且充滿厚度的聲音。就像其他部分的混音處理,使用壓縮其實就是一種取舍。 *后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得到正確的聲源,不然我們也不會閱讀這篇文章了。如果你得到的聲源并不完美,你可以嘗試使用以上幾個技巧來完善你的混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