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玉有德,德為玉魄,也乃民族文化之魂。每見嘉德香港古玉拍賣,多見佳品,賞心悅目。此篇摘錄高古玉器五十余件,時間跨度五千余年,獲者可為珍貴。春乃萬物生發(fā)之時,玉乃萬物冰清之器。此時此刻,無論是拍場觀玉還是攜玉游春,皆為人生快意之事矣。
玉玦(文化期)
3.4
cm
玉質青白,色澤溫潤,肥厚圓潤,呈環(huán)形,一側有一缺口,缺口可見明顯的切割痕跡。通體為雞骨白色包漿,絲狀黑褐色沁。器表研磨光滑,光素無紋。
玉璧(文化期)
13
cm.
玉璧為素面,素雅大氣,可能受過銅鏽沁而呈墨綠色,玉料內的水草花紋自然舒展,應為甘青地區(qū)玉料,打磨粗糙,留下的切割痕和打磨痕跡明顯,為標準典型的齊家文化玉器。
玉璧和玉匕形器(文化期)
文化期古玉器三件,其一為玉璧,圓中帶方,其中磨製圓孔,形狀規(guī)整,玉璧中間略厚,兩邊薄平,磨製細膩,頂部有圓形穿孔,為佩戴之用。其二、三皆為匕形器,一件上下均寬,中間較厚,兩邊猶如開刃,頂部有圓形穿孔;另一件形如鏟形,丙部略窄,頂部亦有圓形穿孔。三件玉器磨製光滑,器形樸拙,呈現了紅山文化玉器的歷史光輝。
玉獸面紋杖頂(文化期)
3.8
cm.
此器以玉石雕琢而成,石質潔白緻密,雕琢成近圓柱形,兩頭磨製平整,中間掏挖出柱形空心。器物外壁以曲線雕琢出獸面紋,有一對大眼,一字形嘴,圓形兩耳,服貼於兩側,頂部平面以雙線分割出三份,底部則以單線分割。此物造型、紋飾獨特,雕刻線條流暢而樸拙,正是紅山文化玉器的時代特征。
玉豬龍(文化期)
3.6
cm
玉豬龍是史前文化的龍,是神權、王權、宗教的代表。造型神韻古樸,包漿光潤,雕琢為環(huán)形,環(huán)的一頭刻有獸面,五官清晰,中央的環(huán)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製作精工,反映了原始先民高超的琢玉技術,是高古玉之精品。
黃玉沁色龍環(huán)(文化期)
3
cm.
黃玉玉環(huán)為青白玉質,潤如凝脂,有沁色。琢成螭龍,龍團身形成圓環(huán),造型別緻。龍眼隱起,吻部突出,耳部亦以粗的陰線突出,此環(huán)形制規(guī)整,玉質溫潤,刻工精湛,沁色自然,打磨精細,造型自然簡約,應該為典型的良渚文化玉器。
玉圭(文化期)
29.5
cm
圭作為測量日影的工具,被認為是古代天下之「中」的代表。因此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禮器,被廣泛用作「朝覲禮見」標明等級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此玉圭整體扁平,為黃玉質,其上有沁色,質地緻密。圭上方平直,下端微微收縮而圓收,呈現上寬下窄之形,拋光細潤,素面無紋,形態(tài)淳樸自然,呈現了文化期先民們高超的治玉技術和虔誠的信仰。
玉璋(文化期)
38.8
cm
玉璋是古代禮玉六器之一,形制與半圭相似,玉璋的大小厚薄沒有規(guī)定,因用途不一而異。東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道:「剡上為圭,半圭為璋」,說明玉璋應為玉圭而成,此玉璋呈扁平長方體狀,顏色較深,器形較長,其形狀如刀、如戈,一端鑽有一個圓孔。此器溫潤細膩,其包漿潤澤,器型鋒利。
玉勒(文化期)
11.5
cm
勒子在玉器發(fā)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掛於胸前或腰間的玉飾,可單獨掛,也可與其它玉飾組合掛。此件玉勒子形制為半圓柱束腰形,上下端面平齊,對鑽通天喇叭孔,以供系掛,通體打磨光素無紋,玉質瑩潤,沁色自然,猶如自然形成寫意畫,古意盎然。
玉勒(文化期)
其中一件通體受沁呈紅色,局部見黃玉質。器型成管狀,不甚規(guī)整,上部略小,下部略大,對穿孔略偏。另一件黃玉質,遍佈白色沁紋,上下一致,開孔上大下小。兩件玉勒皆為良渚文化先民所造,其拋光的精緻程度逐見古人對玉器的崇拜。
白玉勒(文化期)
玉質細膩晶瑩,表面滿白呈玻璃光,共九件勒子,全部成桶狀圓柱形,中央穿有一孔,以供佩戴,個別顯露褐紅色,玉質造型色澤少有不同,整體造型典雅大氣。
青玉灰皮蠶(文化期)
6.9
cm
玉蠶玉質青色帶灰色斑紋,頭部平圓,以陰線一雙圓眼。背部面微凹,尾部渾圓,體態(tài)飽滿,形象較為抽象。古人眼中,蠶既能吐絲予人以衣被,又能夠發(fā)生「三眠三起」等奇妙變態(tài),可起死回生,是一種極具靈性與神力的昆蟲,故而被人們奉若神靈。此玉蠶正是古代先人與神靈溝通的通靈神玉。
玉環(huán)(文化期)
形狀不一,其一環(huán)體扁厚壁,不規(guī)則圓環(huán)形,表面略有凹凸不平之處,弧凸,凸面刮推削磨成多面體的圓凸面,內壁見有旋轉琢成的螺旋紋,是加工時鑽帶動解玉砂旋轉時留下的痕跡。雞骨白呈油質光澤。其一環(huán)體厚重,體量較小,相對造型規(guī)則,中心鑽有圓孔,器表磨製光滑,兩件玉環(huán)皆保留歷史古老的光輝。
黃玉鴞、豬龍、墜三件(文化期)
黃玉質,細膩潤澤,一組三件。玉鴞體呈扁方形,淺圓雕的技法調出鴞首,雙耳豎起,勾喙雙目圓睜,炯炯有神,兩翼伸展,似展翅翱翔。雙翼處減地,以陰線勾勒,胸腹之間打窪,背面光素無紋,背頸部對穿隧孔。翅、尾邊緣有沁色,具古樸神秘之美。玉蠶採用圓雕技法,頭細下端粗大,腹部琢節(jié)褶狀紋路,雙目凸出。頸部鑽一圓孔,以便穿系之用。玉豬龍體蜷曲,首尾分離,呈C形,頭頂披角,以陰刻線表現眼圈,吻部突出,線條有力。背部對鑽圓孔,可繫繩佩掛。整組刀工樸拙有力,線條簡潔,造型洗練,久經摩挲,柔和圓滑。
白玉雙聯(lián)璧(文化期)
12
cm.
玉質呈白色,玉質瑩潤,一面有沁斑,器體扁薄,兩個不甚圓的璧連接,類似8字形,其一璧方圓形較大,其一略小,兩璧皆中有圓孔,璧內外緣邊薄似刃,通體打磨光滑細緻有透明感,造型古拙,是紅山文化先民製造的玉質禮器,承載著先民精神信仰和製作技藝,具有鮮明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風格。
玉鉞(文化期)
19
cm.
玉鉞呈碧綠色,玉質精美,局部出現雞骨白沁。整體呈扁方梯形,上端較厚,刃部弧圓,上部有一孔,乃從雙側貫穿。邊緣略有磕碰。器身整體拋光,刃部較為鋒利。玉鉞始見於新石器時代,興盛於商代,鉞是斧屬,其用途與玉戚類似,即作儀仗或殉葬用。其等級身份較高,屬於禮器而非使用器。作為儀式上的軍事權力像徵,主征伐。該玉鉞玉色斑駁,但長久把玩,仍透露著溫潤的光澤,應為良渚文化玉器精品。
玉斧(文化期)
14
cm.
玉斧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為氏族酋長或部落首領執(zhí)掌王權的象徵物,後古人用作裝飾品,視為一種身份的象徵,此玉斧為扁平的柱形器,中間厚,兩端薄,上端有一孔,孔下方橫向打漥,隱起弦紋,這件器物整體呈黑褐色,玉質老熟,致密,包漿醇厚潤澤,老韻篤厚。
(遠古空間摘錄編輯)
玉馬蹄形器(文化期)
7.9
cm
紅山文化,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yè)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蹄形器是新石器紅山文化特有的器物,造型呈上大下小、中空無底之狀,這類玉器也被稱作箍形器。本拍品形如馬蹄,顏色灰白,扁圓筒狀,一端作平口,一端為斜口,斜口外敞,製作此器是採用管鑽法,相當費時費工,正是紅山文化玉器的遺珍。
青黃玉灰皮紅沁獸面紋琮(文化期)
7.5
cm.
玉質細膩溫潤。整體作方柱體,上下兩端凸出矮圓柱體,中心有一圓穿孔,呈外方內圓狀。四角兩邊飾圓形眼,局部覆灰皮,經過盤玩後局部已經變紅,應該為典型的龍山文化玉琮。琮為六瑞之一,《周禮》中有以黃琮禮地的說法。屬於古時統(tǒng)治者祭祀大地所使用的禮器,造型古樸大氣。
玉獸形器(文化期)
8.9
cm
器物造型古樸奇特,頭部似馬,長吻大耳,雙耳高豎,身軀類魚,尾部微微上勾,雙手合而為十,舉於胸前與唇相連。臂部以網紋刻劃,猶如魚鱗。頸部有圓形穿孔,似為佩戴之用。其石材縝密,打磨光滑,造型樸拙,代表了紅山文化早期先民的精神世界。
白玉紅沁多寶串(文化期)
此串多寶串以三顆勒子為主要裝飾,頂珠為一顆黃玉鼓形珠,顏色濃郁,邊緣有被長期佩戴勒出的凹槽,中央一顆白玉長方桶形珠,局部帶絲絲紅沁,底部穿了一顆良渚文化紅沁小勒,呈玉璧形,一面帶陰刻圓形紋飾,另一面純素。整體色彩豐富,顯得高貴吉祥。
黃玉紅沁勒和玦多寶串(文化期)
玉多寶串一組兩枚,均為文化期,質地細膩溫潤,由一個玉勒和一個玉玦組成,表面光素而不加紋飾雕琢,純以造型玉料為美。勒子為黃玉質,質地縝密,略帶紅色沁紋,包漿嚴密。玉玦亦為黃玉,其上佈滿白色沁斑。皆拋光上乘,整體造型古樸大氣、色澤溫潤,素雅簡潔,帶有遠古光華。
玉馬蹄形器(文化期)
6.9 cm.
馬蹄形玉箍就是紅山人祭祀的通天器,與良諸文化的玉琮相同,具備琮的功能與作用,這種禮器又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等級。此藏品截面多呈橢圓形,上口略寬,呈坡狀,下口處帶有桯鑽痕跡,兩端底部均鑽小孔,玉色潤澤,質地縝密,沁色自然古樸,掏挖乾淨,器物線條流暢,體現了先民高超的琢玉工藝,以及製造此物時虔誠的心理,整體富有時代特徵,其收藏價值文化歷史價值較高。
玉人(文化期)
10
cm.
此玉人玉質細膩瑩潤,全身近雞骨白色,頭戴半圓形帽,雙目、鼻子和雙唇均減地隱起,首部兩側雙耳外凸,雙臂彎曲,交於胸前,腹部亦隱起,以倒T形的寛陰刻線表現腿部和腳部。類似手勢的玉人在龍山文化和凌家灘文化中均有發(fā)現。玉人形象傳神,極富韻味。
黃玉沁色豬龍(文化期)
35
cm
黃玉豬龍玉種上好油潤,豬龍屈身成環(huán),首尾間開窄縫,型態(tài)有如胚胎,三角形雙耳高聳隆起,壓地隱起雙目圓渾,眼眶寬大雙通,鼻有皺摺,嘴巴突出,身軀粗壯清素,背上有對鑽孔可配戴。豬龍對穿孔後帶綠松石和雞骨白玉珠一串。
青黃玉鳳(文化期或以後)
15.3
cm.
鳳以青黃魚為材雕琢,鳳鳥回首,羽翼收攏,似駐足回首而望。雕琢簡單拙樸,僅僅琢磨出一片扁薄的鳳鳥形,再以平行陰線雕刻細節(jié),勾勒出羽翼、尾翼。鳳首雕琢清楚,羽冠高立,鳳眼渾圓,嘴喙尖銳,是原始信仰中鳳凰的造型。此品玉質質地縝密,顏色青黃,略有沁色,背面有數枚穿孔,似為佩戴之用。
玉戚(文化期)
11
cm.
玉戚隨形雕琢磨製而成,下端為半圓形孤刃,中部雕有橢圓孔,形狀不規(guī)則。玉器中部厚實,四周逐漸平薄,頂部有一圓形穿孔。紋飾線條十分流暢,通體光潤如脂,沁色自然俊美,包漿渾厚,氣勢威武,時代風格和器形特徵頗為典型,功能上是一件標準禮儀玉器。
玉勒(西周)
玉勒,多用於串飾之器,是組佩內的玉管。本組拍品集三件西周勒子為飾,均為白玉質地,兩件斜刀龍紋,斜紋部分,是用手斜拖磨方式,形成單邊微斜的狀況。龍紋抽象,紋飾連貫,屬於西周早期的雕法,還遺有殷商的風格;一件陰刻絞絲紋,簡練大氣。這三件勒子質地精純,因年代久遠,玉色已經變成淡淡秋葵黃色。
白玉紅沁玦(西周)
4.2
cm.
此器為片狀圓環(huán)形,一側開線切玦口,開口內小外大。中部內孔位置略偏,其上以管具旋鑽而成,孔壁保留了管鑽旋磨痕跡。整體呈白色,質地瑩潤潔白,有紅色沁斑,器表打磨光潔。玉質細膩,包漿渾厚、潤澤自然,是西周時期貴族用以代表身份地位的器物。
玉雕龍紋璧(西周)
10
cm.
玉璧白玉質地,帶灰皮,局部呈紅褐色沁。璧圓形,扁平體。正反面都以半面坡工藝飾西周典型龍紋。此璧古沁如霞、雲繞青天,輕叩則玉振之聲悠揚確如古式。
黃玉昆蟲(西周)
9.1 cm.
黃玉質,瑩潤無暇,細膩堅致,打磨光潔。圓雕昆蟲,兩面雕工,以淺浮雕和陰刻技法雕成。昆蟲尖吻圓目,正面以淺浮雕飾身軀上四條橫向的弦紋,腹部弧凹。背面紋飾一致,陰線刻線條挺拔爽利。造型簡練概括,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整體氣韻古樸,包漿渾厚,時代特徵強烈。
白玉紅沁多寶串(戰(zhàn)國)
此多寶串制工頗為精緻,由兩件白玉串成,一枚為多棱勒子,其上有陰刻紋飾,一枚為刻有回形紋的牛首佩,皆為戰(zhàn)國時期所作,兩件玉器,玉質瑩潤,略帶有沁色,線條挺括,中間間隔有一枚紅色寶珠,顏色相襯得宜。戰(zhàn)國時期,玉為貴族身份的象徵,玉器雕琢古樸,具有戰(zhàn)國的風格特徵。
白玉束形勒(西周)
5.8
cm.
白玉質地,玉質細膩溫潤,表面帶有紅沁與灰皮。整體作喇叭形,兩端切面平直,中收細圓腰,孔道規(guī)整。整體造型古樸厚重,表面光潔素雅。
白玉灰皮琮(商)
4.6
cm
此琮呈扁矮方柱狀,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圓孔規(guī)整,器表打磨光澤,整體呈白色,局部有白沁。此件玉琮琮體矮小,切割規(guī)整,厚薄均勻,邊角端正,輪廓分明,包漿肥厚,所刻線條流暢,器形古拙,為商代時期玉琮作品。
黃玉龍紋佩(西周)
5.2
cm
黃玉材質,質感溫潤,瑩和光潔,局部帶紅褐色沁。器片狀,透雕夔龍紋,雙面紋飾相同,中心穿通天孔,以深闊陰線在器表隱起龍紋,紋飾呈斜行方向,抽象神秘,龍眼頭及眼梢尖長,龍的五官及其他細部由變形雲紋雕刻,能見此起彼落的雙勾線條及內卷線條,以絞絲紋填飾尾部及身軀,紋路縫隙間粘有朱砂沁。整體雕琢紋飾精美,形態(tài)飽滿,龍紋延續(xù)商代「臣」字眼特徵,具有明顯的西周風格。
黃玉龍形觹(西周)
11.8
cm.
玉觿黃玉質,玉質溫潤。整體雙面工雕琢,體弧彎,一側微粗,為龍首;龍首橢圓眼方口鼻,觿身造型如同粗體象牙,雙面雕刻裝飾變形夔紋,佈局均勻,線條流暢。觿,為古時祭祀和祈福所用之禮器,後來也作為貴族配飾。此玉觿為西周流傳,歷史悠長,保存完好,造型古樸獨特。
龍鳳紋玉環(huán)(西周)
9.3
cm
白玉質,局部有褐色沁。環(huán)刻龍鳳紋,夔龍龍首較大,短角,卷鼻,臣字眼,張口露出僚牙,軀體隨器形內捲作回環(huán)曲折之狀;鳳首回望,與之向背,首尾相銜,抽像神秘。兩面紋飾相同,雕琢技藝精深,紋飾皆以半面坡技法雕琢,線條婉轉流暢又富於變化。整體造型簡潔生動,氣韻靈動,體現出西周先民高超琢玉的技藝。
《禮記·經解》:「行步則有環(huán)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鄭玄注曰:「環(huán)佩,佩環(huán)佩玉也,所以為行節(jié)也?!埂墩f文解字·玉部》:「環(huán),璧也,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環(huán),從玉晨聲?!苟斡癫米ⅲ骸腹耪哌€人以環(huán),亦瑞玉也。鄭注經解日:環(huán),取其無窮止?!埂抖Y記·玉藻》:「孔子佩象環(huán)五寸,而綦組綬。」環(huán)是組玉佩中不可缺少的玉件??梢娪癍h(huán)的功用一為佩飾玉器,以節(jié)行止,並有美飾人體作用,同時也是佩戴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二是作為瑞玉之一,有無窮止之意。
青白玉龍紋玦(西周)
4.6
cm.
玉龍為青白玉質,玉質潤澤。龍作蟠卷形,頭尾相接,中有缺口,尾細內卷。龍頭以圓雕與刻線相結合,張口露齒,頭上刻有一對菌狀角。身體上刻回形線條,勾勒出龍身體的形態(tài)。龍的脊背上參差的出脊,是玉龍的背鰭,背部有一斜穿的孔,可供佩帶。西周時期,玉器佩戴是身份的象徵,此玉龍玦正是西周時貴族所帶。
玉鹿一對(西周)
7
cm.
青白玉,玉質厚實滋潤,周身受沁,沁色為雞骨白,古樸典雅,玉鹿呈站立之姿,四支短小,凸嘴,雙耳肥大聳立,短尾,鹿角誇張華麗,體態(tài)輕盈,雕工簡單傳神,為典型西周時期風格,頸部有一穿孔,以供佩戴。西周玉器多為素面及片狀,此玉鹿造型樸古簡潔,為之珍罕,難能成對。
黃玉龜(西周)
5.3
cm
黃玉為質,瑩潤通透,細膩堅致,布有褐色沁。圓雕一龜,龜首前伸,四足蹬地作爬行狀,龜甲上裝飾渦紋,龜背有一孔,可供穿系。龜代表長壽和財富,被列為四靈之一。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龜是新石器時代,其中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中皆有所見,以紅山文化中發(fā)現者年代最早且數量最多。玉龜在殷商和西周仍有製作,商代盛行龜卜,開始流行以玉製成龜或龜殼作為佩飾。
玉龜柄形器(西周)
7
cm
此件青白玉質,局部灰褐色斑沁。扁平體,雕一龜葡匐於地,首尾四足外伸,以圓圈飾雙目,背部滿飾螺旋狀紋,尾部伸出,呈長柄狀,近尾處飾倒V字形紋飾,刀法簡括。龜代表長壽和財富,被列為四靈之一。迄今所知的最早玉龜是新石器時代,其中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含山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中皆有所見,以紅山文化中發(fā)現者年代最早且數量最多。玉龜在殷商和西周仍有製作,商代盛行龜卜,開始流行以玉製成龜或龜殼作為佩飾。
玉雕龍首觹(戰(zhàn)國)
5.6
cm
佩觹者,古代系在衣帶上的玉飾?!对姟ばl(wèi)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毛傳:「觿所以解結,成人之佩也?!勾她埵子劙子竦褡炼桑杀馄降陌氕h(huán)形,尾尖而頭平,形如一隻小龍。頭部有圓形穿孔,用於繫帶之用,兩面刻捲曲的螭龍紋滿佈全身,玉質瑩潤頭部略有沁色,古樸自然,包漿潤澤,為戰(zhàn)國貴族所佩之物。
青玉秦式柄形器(春秋)
12
cm
此器由青玉雕琢而成,色澤清幽,一端有沁色,玉質縝密,瑩潤肥亮,拋光光滑。玉器雕琢成扁長方體,兩側出扉牙,左右對稱,中間穿孔,以陰線雕刻雙面,線條流暢,為春秋典型的夔龍紋,糾纏盤繞鋪滿整個器面,是春秋時期貴族所用之物。
穀紋齒輪玉環(huán)(戰(zhàn)國)
5.3
cm
此件玉環(huán)以片狀玉琢成,其上有沁成黃褐色,與白色玉質交融自然,包漿柔和自然,內外邊緣以陰線勾勒,邊線四出,琢出齒輪形,環(huán)身雙面浮雕穀紋,穀紋細密排布,具有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的風格特徵,高古遺珍。
白玉出廓小璧(漢)
6 cm.
玉質潤白,局部紅色斑沁。扁平體,圓形,內外緣陰刻輪廓線,兩面碾琢谷紋,排布均勻而細密,璧身兩側出廓螭龍,螭龍回首而望,身體踡曲,氣韻靈動。螭龍皆以陰線勾勒,線條流暢。此小璧造型簡潔,雖然體量較小,但製作精工,具有漢代風格。
玉勒(西漢)
6
cm.
此玉勒子為長圓柱形。勒子上部顏色較深,下部色淺。本件勒子周身浮雕地上刻劃紋樣,裝飾穀紋,方寸間表達表達豐富,滿工滿飾,不盡繁縟。早期勒子以素面為主,後期逐漸將紋飾不斷堆疊。勒子在玉器發(fā)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掛於胸前或腰間的玉飾,可單獨掛,也可與其它玉飾組合掛。此件玉勒子正是西漢時期身份的象徵。
玉絞絲龍(戰(zhàn)國)
6.3
cm.
此龍玉質,局部顯褐色沁斑,作S形,採用浮雕等技法雕龍首方中見圓,獨角,橄欖狀眼,上、下吻向上旋卷,下吻較短,龍身飾絞絲紋,工藝水準高超,龍爪龍尾的造型十分簡練,尾端向內卷轉。整體身形既細長亦圓潤,刀法爽利生動,顯出雄健剛毅的氣質,使之渾然一體,設計巧妙,雕琢工藝精湛,造型生動,靜置之物卻有生出靈動之氣質,古意盎然。
玉翁仲(漢)
4.2
cm.
本品以立體圓雕翁仲,老者發(fā)髻高懸,雙手於胸前相臥,穿著長衫,一副畢恭畢敬的模樣,底部較平。狀態(tài)寫實生動。背部紅沁潤澤,包漿深沈,在皮色和玉色之間,巧妙取材,該器作人字穿孔,由人物頭部頂端作一孔,下鑽而不透,分別在袖口部位穿孔,三孔相連,便於系掛,作為文玩中的代表,值得賞鑒。南京博物院有類似藏品。
白玉帶沁蟬(西漢)
6.5
cm
該件玉蟬白玉質地,玉質細膩,全身有深色沁斑。整體作斂翅蟬形,雙眼外凸,中間呈八字形突出,背脊弧度平整,雙翼狹長,背部刻交叉線條勾勒蟬翼,腹部可見弧坡線紋數條,構成蟬腹甲、尾端。整體雕工乾淨利索,線條流暢、簡練,做工細緻精巧,造型典雅簡樸,為不可多得西漢佳品。
玉豬一對(漢)
12
cm.
玉豬一對,青白玉質,玉質精純,雕刻精美。圓雕玉豬,長柱形,豬作俯臥狀。尾部有橫穿圓孔,可用於系掛。此玉豬刀法簡潔有力,局部有斜刀陰刻,線條剛勁挺拔,琢制疏朗、明快,勾勒鼻、眼、足等細節(jié)盡出,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僅用淺浮雕簡單幾條線,便刻畫出豬的四肢,沉穩(wěn)、肥實,力道十足。不泥形似,但求神似,屬於典型的「漢八刀」技藝。整器雕工粗放,對形體的塑造尤為嫻熟,具備漢玉豬敦實飽滿的體型,時代特徵非常明顯,實為一件造型鮮活的玉雕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