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溫脾湯處方大黃12克 人參 甘草 干姜各6克 附子9克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溫補(bǔ)脾陽(yáng),攻下冷積。治脾陽(yáng)不足,冷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溫,脈沉弦。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先煎后四味,臨熟將大黃加入,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備注方中附子、干姜溫陽(yáng)祛寒,人參、甘草益氣補(bǔ)脾,大黃蕩滌積滯。諸藥相配,使寒邪去,積滯行,脾陽(yáng)復(fù),則諸證可愈。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溫脾湯處方大黃 桂心各9克 附子 干姜 人參各3克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痢疾經(jīng)久不愈,脾腎陽(yáng)虛,積滯未凈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溫脾湯處方干姜45克 當(dāng)歸 黃柏 地榆各60克 阿膠(麩炒焦)茴香(炒)石榴皮 黃連各30克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久痢陰虛,濕熱未清,脾陽(yáng)不振,下痢赤白相雜,腹中癘痛,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會(huì)約醫(yī)鏡》卷九:溫脾湯處方淮山藥(炒)5.4克 白茯苓3.6克 白術(shù)(制)3克 薏苡仁(炒,研)6克 芡實(shí)(炒,研)6克 白扁豆(炒,研)6克 桔梗2.4克 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 甘草(炙)2.4克 神曲(炒)1.2克 白蓮肉(炒,研)6克 秫米(炒,研)3克 紅棗(去核)2枚 功能主治治脾虛失血。 用法用量水煎,中午時(shí)加白糖,開(kāi)水調(diào)服。 此方與滋陰湯每日同用,滋陰湯早、晚服,此方中午時(shí)服。 若氣滿者,加陳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蘇子(炒,研)1.5克, 或用廣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黃)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 摘錄《會(huì)約醫(yī)鏡》卷九 《溫病條辨》卷三:溫脾湯處方草果6克 桂枝9克 生姜15克 茯苓15克 蜀漆9克(炒)厚樸9克 功能主治溫脾截瘧。治太陰三瘧,腹脹不渴,嘔水者。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
|
來(lái)自: 書(shū)香中醫(yī)??起^ > 《中醫(yī)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