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欲望為人本性,本無可厚非,但欲望太重,便會成為枷鎖,讓靈魂的腳步變得沉重,適當(dāng)?shù)墓?jié)制,便能讓自身保持清明安寧。 當(dāng)年,曾氏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因肺病吐血數(shù)口一事,這篇日記則是三日后所作,其中雖有灰暗情緒存在,但其中竟有對于欲望減輕的心安及對過分重視名利得失的自省,著實讓人佩服。 ?曾國藩手跡原稿影?。ǖ拦舛暾率眨?/span> ? 核心提要:自初十早失驚之后,萬事付之空寂,此心轉(zhuǎn)覺安定,可知往時只在得失場中過日子,何嘗能稍自立志哉! ◆ 視為空寂反而安定 ◆ 初十早上的吐血,的確給曾氏極大的刺激,以至于他對于人世有了“空寂”之感。照理說,一個三十二三歲的人,人生的感覺不應(yīng)當(dāng)如此灰暗。病熱與吐血的打擊是沉重的。但曾氏接下來說“此心轉(zhuǎn)覺安定”,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咀嚼。 人類有憂愁,有痛苦,仔細(xì)分析,不少的憂愁與痛苦,它的根子在于欲求。欲望多、所求多,憂愁與痛苦也就多。欲求有很多種:進(jìn)一步獲取更多的利益是欲求,竭力保住眼下的利益也是欲求,如果把這些欲求都去掉,許多的憂愁與痛苦也便隨之消除,人反而會活得輕松。但一般情況下很難做到這點,因為欲求與利益相連,而利益是可以帶來實際好處的。 人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與欲求脫離:一是出家,決然割斷與世俗的一切聯(lián)系,欲求會大大地減少,人也就相應(yīng)地活得大為灑脫。一是對一切欲望,不再存絲毫念想,欲求也會隨之大幅度減弱,人也可以因此活得自在。癆病在一個短時期內(nèi)讓曾氏對一切絕望,他因此反而心安寧下來。這是迫不得已的事,倘若我們既不出家,又將一切看破,盡可能減少欲望,有意讓心靈空寂,豈不是上上之好!
|
|
來自: 佳仁 > 《人文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