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yī)老劉 說到腎虛,很多朋友第一反應(yīng)就是吃六味地黃丸。沒錯,六味地黃丸是好藥,對癥了補腎效果很好,但它不是萬能藥。六味地黃丸補腎只局限于補腎陰,而沒有補腎陽的作用。說起補腎陽,那得是腎陽虛的人才需要。這問題就又來了,那什么是腎陽虛?自己到底是陽虛還是陰虛? 首先,想要知道什么是腎陽虛還是挺簡單的。 腎陽虛是中醫(yī)名詞術(shù)語,是由于腎陽虛衰,溫煦失職,氣化失權(quán)所表現(xiàn)的一類虛寒證候,稱為腎陽虛證。多由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的。 腎陽虛證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腰膝酸軟而痛,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寒不孕,久瀉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小便頻數(shù)、清長、夜尿多,浮腫,面色黧黑或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 這其中挑小便的問題給大家講一下,對后文的闡述有幫助。 中醫(yī)認為腎主水,腎陽對水液有氣化蒸騰作用,若腎陽不足,蒸騰氣化無力,則會出現(xiàn)小便清長等表現(xiàn),故腎陽虛證存在著腎臟的病理改變。 另外,腎虛多為長期積累成疾,切不可以急于求成而用大補之藥進補,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補腎壯陽藥物,而應(yīng)慢慢調(diào)理。 腎陽亦稱為元陽、真陽、真火,十二經(jīng)之根。先天之本在于腎,腎與命門本同一氣,為人身陰陽消長之樞紐。腎陽主一身之陽氣,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出。 看到這里,一些癥狀明顯的同胞已經(jīng)有些眉目了,但肯定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到底屬于哪一種虛證。先別急,看個醫(yī)案再說。 古代有個姓程的舉人,酒色過度,50來歲,得了一個怪病,每天發(fā)熱得厲害,這臉色也是通紅,經(jīng)常口渴。為什么說是怪病呢?此人雖然身熱,但是卻反倒一直蓋著被,口雖然渴但是卻喜歡喝熱水,并且還可見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來就診的大夫起初也沒當回事兒,都認為他有內(nèi)火,用六味地黃丸之類清熱的藥幫他瀉火,結(jié)果病人越病越重,后來都爬不起床了。這個時候來了個姓薛的大夫,仔細這么一瞅,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腎陽虛,這在中醫(yī)里叫“真寒假熱”。于是讓他服用桂附地黃丸的湯劑。患者喝了6碗,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就痊愈了。 為什么要說這個醫(yī)案呢?這個醫(yī)案是《薛氏醫(yī)案》里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為的就是告訴大家,這個辨證不是單純的看癥狀就行,還得自己捋一捋邏輯才可以。 這種情況屬于“真寒假熱”,是由于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又稱“陰盛格陽”。你也可以理解為這個人的體內(nèi)陰氣和陽氣本來是相互制衡的,突然有一天陰氣來了個“外援”,直接把陽氣打得落荒而逃,就剩一點點漂浮在體表,所以我們打眼一看是熱證,實際上這人寒得都深入骨髓了。 類似的病理情況還有“陽損及陰”。 陽損及陰是由于陽氣虛弱而累及陰精化生不足所產(chǎn)生的一種陰陽俱虛之證。如原有水腫、腰酸、膝冷等腎陽虛的證候,病變發(fā)展日久,若再出現(xiàn)煩燥、咽乾喉痛、齒齦出血、小便短赤等腎陰虛的證候,這就叫陽損及陰。說這兩種情況呢,主要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讓大家對自己的病情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辨證施治,才能……什么?您問桂附地黃丸是怎么回事兒?咳咳,既然有要求,那我們就得發(fā)揚我們一貫的寵粉精神,有求必應(yīng)啊 桂附地黃丸是一種中成藥的藥名,由肉桂、附子(制)、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組成。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多用于腎陽不足,腰膝痿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喘咳。 關(guān)于這桂附地黃丸的由來,咱們就需要來盤一盤道了,先從老祖宗開始。桂附地黃丸的老祖宗是金匱腎氣丸。古方金匱腎氣丸為醫(yī)圣張仲景(東漢)創(chuàng)制,載于《金匱要略》。處方由干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炮)八味藥組成。用于治療“腳氣上入,少腹不仁”及婦女“轉(zhuǎn)胞”。 而南宋醫(yī)家嚴用和在金匱腎氣丸的基礎(chǔ)上加入川牛膝(去蘆,酒浸)與車前子(酒蒸),并將山藥炒用,加減化裁制成“加味腎氣丸”,并收載于《濟生方》中,后世習(xí)稱之為濟生腎氣丸??芍文I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大多廠家的金匱腎氣丸組成和古方濟生腎氣丸相似也是有這個原因的,這其實反應(yīng)了古今同方異名,同名異方的問題,也說明了時移事異,時代在發(fā)展,中醫(yī)藥學(xué)也在不斷發(fā)展。 這里再提一下,六味地黃丸實際上是宋代太醫(yī)錢乙針對小兒“腎無實,必主虛”的病理特點,去掉金匱腎氣丸中附子、肉桂兩味藥,創(chuàng)制而成,說金匱腎氣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chǔ)上加入桂枝、附子兩味藥組成的,則是本末倒置。 咱們回到桂附地黃丸。此藥的處方組成與金匱腎氣丸方基本相同,由肉桂、制附子、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八味藥組成,惟肉桂、制附子用量減半。主要作用是溫補腎陽,用于腎陽不足。肉桂、制附子兩味藥在方中用量較小,意在補命門之火,即生腎氣。 咱們再來看看今方桂附地黃丸和古方金匱腎氣丸的細微差別。兩方功能雖相似,但各自的主治還是有細微差別的,其差別就在于方中的“桂枝”與“肉桂”之功效不盡相同。 金匱腎氣丸中有桂枝,桂枝乃肉桂樹的嫩枝,采摘于春天萬物萌動之時,得春天生發(fā)之氣較盛,故有生發(fā)宣通之性,而其性溫又有溫通助陽之功,所以桂枝與附子相伍可使腎陽得助、咳喘得平、小便得調(diào)、陰陽得和。故該方主治腎陽大虛,腎氣不足,氣化不行,腰痛腳軟,肢體水腫,少腹拘急,腹脹成蠱,小便不利,痰飲咳喘、消渴等。 而附地黃丸中有肉桂,肉桂為肉桂樹近根之樹皮,辛甘大熱,性能下達。甘熱可益火消陰、溫里祛寒,味辛善行血中之滯,性能下行又能入下焦而補腎陽、引火歸元。所以,該方重在“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溫補命門之火的作用較強。對于命門火衰的虛火上浮,腎不納氣而喘急欲脫,以及下焦虛寒甚所致之腰重足腫、下半身冷重、小便不利或反多,消渴等證候更為適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桂附地黃丸不適合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的患者。就是腎陽虛患者,也有一些不適合的。若腎陽虛而小便正常者,屬于純虛無邪,是不推薦使用桂附地黃丸的,這種情況可以嘗試一些右歸飲或右歸丸。 好了,關(guān)于桂附地黃丸就講得差不多了,大家還想了解什么中成藥,歡迎留言評論告訴我們。 |
|
來自: 心自蓮花開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