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離別”從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無法逃避而又令人備受煎熬的事情。世界上幾乎每人都會有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古人云:“詩者,吟詠情性也”,作為文學(xué)作品主要樣式之的宋詞似乎天生就適合拿來抒發(fā)這類纏綿哀愁的情緒。所以宋詞中抒寫離別相思之情的作品也非常多,很容易引起共鳴。 自古以來,多愁善感的詩人特別容易受外在景物的變化而生發(fā)起某種感慨和惆悵。這些詩人或傷春悲秋,或吟風(fēng)弄月,或縱情山水,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傷心情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就是一首北宋經(jīng)典傷心情歌,范仲淹的《蘇幕遮》。
在后世人眼中,宋朝和宋朝的文人都是羸弱無力的,陰柔有余,陽剛不足。然而范仲淹卻文蹈武略,不僅文采出眾,在軍事上也頗有見地。宋康定元年,范仲淹出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積極整頓邊防,充實北宋軍事實力,極大地打消了西夏氣焰。最后,西夏迫不得已轉(zhuǎn)而議和。 在西夏人眼中,范仲淹雖然不是驍勇善戰(zhàn)的大將軍,卻是一位非常善于謀略的軍事家,因此,西夏人尊稱小范仲淹為“小范老子”,認(rèn)為他“腹中自有兵甲”。然而,鐵漢亦有柔情時。當(dāng)時范仲淹離鄉(xiāng)背井奔赴邊疆,戰(zhàn)事吃緊,壓力巨大,加之恰逢萬物凋零的秋天,詞人自然滿腹感慨,于是就寫下了這首詞。 整首詞抒發(fā)了作者濃重的鄉(xiāng)思旅愁,而且一個以鐵漢著稱的人作纏綿柔情,讀來似乎更加感人。上闋首句“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寫的正是邊地的秋景。一高以地,一俯一仰,就奠定了全詞開闊遼遠(yuǎn)的意境,使其有別于其他同類抒發(fā)離愁之詞的凄婉柔美,而多了幾分爽朗剛健之氣。 秋天的天空總是看起來特別高,一片湛藍,白云飄飄。而大地也鋪滿了黃色的落葉。爽朗的秋色倒映在水面上。秋風(fēng)吹拂,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一瞬間,會讓人覺得秋色似乎融進了水中,起伏不定地向天邊流去。在水天相接的盡頭,籠罩著一層寒冷的白色煙霧。這里的景色是多彩的,有黃色,白色,藍色,綠色,真像一副斑斕的畫卷,沖淡了離愁。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又將情山繪入畫卷,于是,天地山水邊融為一體,意境更加開闊了。夕陽西下,傾斜的陽光與山色,互相掩映。天色接著水色,水天一線。連綿的芳草為何總是這樣無情,無盡無止,一直延伸到夕陽之外。詞人怪芳草無情,其實是人太多情而已。 下闋“黯鄉(xiāng)魂,追旅思,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由景入情。秋天寥落的景色勾起了詞人的鄉(xiāng)愁,那鄉(xiāng)愁令人黯然銷魂,令人心情郁結(jié),令人輾轉(zhuǎn)難眠。除非在晚上有個好夢,才可以暫時忘卻愁苦安然入睡。然而好夢也只能暫時緩解心中憂愁。待天明,憂愁依舊。 于是,最后詞人只能“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詞人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yuǎn)眺,以疏解愁緒。但是明月卻不同人情,偏偏明亮皎潔,反而令人倍感孤獨悵惘,于是詞人說“樓高休獨倚”之嘆。明月當(dāng)空時,千萬不要獨自登上高樓倚望。否則只會更加勾引起人的鄉(xiāng)愁,讓我喝下的每一滴酒都化成點點相思淚。 雖然范仲淹在他的《岳陽樓記》中說,人生在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因為外物而影響心情,要將個人得失與情感置之度外,以天下國家為重。但是個人的得失比較容易抒解,可鄉(xiāng)愁卻是無法可解的。 也難怪,在這個時候范仲淹雖然正在為國家效力,卻還是未能免俗地受到外在景物的影響,勾出了個人的愁緒。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范文正公雖一身浩然之氣,但偶爾展現(xiàn)出一片柔情,反而更令人動容。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