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來自古董收藏 00:00 03:01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美女音頻 ◆ ◆ ◆ 藏友網(wǎng):cangyocc 銅香爐在明宣德時期興起,宣德皇帝朱瞻基親自督促宣德爐制作,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后方準開鑄。宣德爐質(zhì)地精良,造型模古,高貴之品格令人欽慕,廣為流傳,后世文人雅士以得宣德爐為榮,然而數(shù)量稀少,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好古風(fēng)氣更勝之,索性在高品質(zhì)的銅爐署上“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宣德”寄托款,以表此品之精妙。
清雍正 法盞爐(底款) 清雍正 法盞爐(局部) 本器為懸珠法盞爐,口沿外侈,腹身呈圓筒狀。爐底坦平,外凸一圈,下承三象首足,象首曲卷支地,氣韻非凡。此爐爐身形體簡練,雙耳如戟,帶有雙云頭珠,斜腹而下,仔細辨看,可覺筒身并非筆直的斜線,而是在中部微微內(nèi)收,形成一個勁挺有力的曲線,別有韻味。整器雖官氣十足,卻絲毫不失典雅,可謂銅爐收藏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明 橋耳花形三足爐(底款) 此爐造型新穎出奇,整體鑄成五瓣蓮花式,為晚明產(chǎn)物,時代風(fēng)格顯見。薄唇微侈,兩端起細橋耳,是為虎眼,挺立矍鑠。凹頸,腹部寬扁,腹壁出五朵蓮瓣,肥潤寬闊,線條婉轉(zhuǎn)流暢,輪廓線及中央出脊十分利落,見刀工之犀利。整器成型極為周正,俯瞰蓮花盛開,美不勝收,神完氣足。爐底平收,三柱足均勻分布,勢外傾。底部中央開框,內(nèi)鑄“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地深字峻,結(jié)體較大,明快俊朗,具晚明風(fēng)。爐身蠟茶皮色,黃中見赤、閃金,完整統(tǒng)一,殊為不易??v觀此爐,形、色、款、質(zhì)皆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晚明花式爐。 明 橋耳花形三足爐(局部) 晚明時期,思潮涌動,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文人極大程度地參與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來,他們喜用自然花卉之形入器物造型,當時的沉香、紫檀、黃花梨、象牙等方物皆被制作成各式花形文玩小物,銅爐也不例外,成為一時風(fēng)尚。
明 蓮瓣紋缽式爐(底部) ![]() 明 蓮瓣紋缽式爐(局部) ![]() 出版物 此爐體量適中,鑄造頗為精道。造型缽式,唇口,豐肩,斂腹,平底稍凹,足際一圈聯(lián)珠紋,中央細刻“十字金剛杵”形花押款,紋飾精致美觀,不為多見。肩、脛部分別淺浮雕俯、仰蓮瓣紋一周,蓮瓣飽滿,內(nèi)部細節(jié)生動,或為火珠,或細刻花葉脈絡(luò),上下呼應(yīng),精工細作。此爐集缽式造型、蓮瓣紋、金剛杵等佛教元素于一身,乃禮佛佳器。 ![]()
![]() 明萬歷 一路連科三峰筆架(局部) ![]() 來源圖 本拍品通體連座臺皆以銅鑄就,筆架下為絳環(huán)牙板壺門座臺,其上三峰聳立,中峰高出,氣勢磅礴極具張力。每峰之上又有鷺鷥停留,更顯氣韻生動。周身滿布紋飾,以寫實手法描繪荷塘水禽生態(tài),蓮蕾飽滿,荷葉田田,蓮枝穿插其間,背景空間變化多樣,玲瓏瑰麗。鷺鷥或引頸鳴叫,或搖首覓食,或棲息小休,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紋樣俗稱“一鷺連科”,比喻官位高升之意。筆架山采用先鑄后雕工藝制成,浮雕、鏤空、陰刻諸技層疊交錯,極為少見。北京首都博物館收藏有同時期相同風(fēng)格的元代青白釉瓷質(zhì)筆架,可作參照。 ![]()
![]() 清早期 銅點金雙螭龍耳三足爐(底款) 此爐高貴大氣,官氣十足,通體灑金裝飾。爐黃銅質(zhì),大致作鼎形,平口厚折唇,高束頸,扁鼓腹,頸腹之間對鑄回首狀雙螭龍耳,螭龍作獨角長身,長尾分叉,四肢伸登于爐口,身形威猛矯健。爐底下承三象首足,浮凸有致,神情溫和。爐底中央剔刻長方形陽文楷書“大明宣德年制”款。書風(fēng)工整平實,剔刻刀法嫻熟犀利。 ![]() 清早期 銅點金雙螭龍耳三足爐(局部) 古之鼎器,本為祭祀之用法器,是權(quán)利的地位的最高象征,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后逐漸演化為香爐,但仍不失尊崇之至高地位象征意義。此件螭龍耳灑金爐,造型威武雄壯,熔鑄飽滿流暢,灑金富貴高雅,銅質(zhì)精良,且包漿盈盈,氣韻沉靜含蓄,龍紋系皇家專用紋飾,他人不可僭越,此件銅爐以龍為飾,級別較高,實為難得。 ![]()
![]() 清中期 橋耳三足爐連座(底款) 據(jù)《宣德鼎彝譜》八卷本記載,橋耳爐是賜以國子監(jiān)祭酒?!秶瘯洹贩Q“國子祭酒掌國學(xué),舉人貢士,以及勛臣胄子教訓(xùn)之事,奉監(jiān)規(guī)而損益焉……為朝廷教育人才重秩焉?!辈⒎Q漢明帝時,命博士祭酒講經(jīng)史,士人環(huán)向橋門而聽,其人數(shù)以萬計。故以橋耳款式代表環(huán)橋聽講。 ![]() 清中期 橋耳三足爐連座(局部) 此件橋耳爐體形矮扁,口沿圓滑,其上兩個橋耳纖細流暢??谘叵挛⑽?nèi)收,腹部向外圓鼓。腹部扁,平底,三乳足。底款“大明宣德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字體端正大方,頗有碑體金石之氣。此句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充滿了文人歸隱沉醉于自樂的情懷。整爐熟栗殼色皮,上面遍布有大小不一的金片,或聚或散,或連或碎,極富變化。此橋耳爐沉穩(wěn)莊重的造型,古雅精美的皮色,配以詩意閑適的款識,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銅爐佳作。 ![]()
![]() 清乾隆 銅點金戟耳簋式爐(底款) ![]() 清乾隆 銅點金戟耳簋式爐(局部) 此爐選用精銅為材,敞口,圓唇,束頸,垂腹,矮圈足,兩側(cè)飾對稱戟耳。爐身素身無紋,唯見金光閃亮如同雪花,故名“雪花金”,寶光內(nèi)斂,柔膩瑩潤。底部正中有減地陽文“大明宣德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字體利落。整器造型端莊沉穩(wěn),線條過渡自然。包漿沉厚,手感細膩,富麗堂皇,寶光斑駁,光殼潤澤。兼具明清文人審美觀中“淳樸率真,天然謝雕飾”之風(fēng)格,堪稱爐之佳器,頗為難得。 ![]()
![]() 明萬歷 仿古獸面紋簋式爐(底款) ![]() 明萬歷 仿古獸面紋簋式爐(局部) ![]() 參閱圖 銅爐為典型的仿古之作,器型模仿西周時期的青銅簋塑造而成,身寬,圓形,兩側(cè)有耳,耳端為龍頭裝飾,耳下部為垂直于器身的長方形垂飾,中略束腰,圈足。銅簋之上以高浮雕手法裝飾有仿古的獸面紋,獸面較寬,大口,以扉棱為鼻,臣字形雙目,小耳,頭生反向內(nèi)卷的雙角。底部束腰部為呈橫“S”形的蛇形紋,回圈裝飾。簋身凡有高浮雕紋飾處,均以細密的陰刻云雷紋為網(wǎng)底,烘托主體紋飾。簋座內(nèi)底部,有遍布底部的凸線菱形格為飾。 版權(quán)聲明:本文選自暫得藝術(shù)館+藏友網(wǎng)編輯部整理!版權(quán)歸屬以上 ,同行轉(zhuǎn)載請聲明版權(quán)藏友網(wǎng)編輯整理,藏友網(wǎng)的傳播需要您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