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篇文章看看吧。
修身先修心
在《大學》一書,開篇便提出了儒家學派的教育宗旨及目標:修身,治國,平天下。
以此來看,修身便是行事的根本了。不然,在后文中曾子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也就是說,想要做到修身這一根本,還是有很多先決條件的。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而端正內心,又須使自己意念真誠;欲讓自己意念真誠,得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又必須摒除本身被物欲的蒙蔽。
由此看來,修身的先決不但未曾脫離世俗,還與世俗緊密聯(lián)系,無法分割。 一切私心物欲,紅塵誘惑,不都與我們一起,在這個滾滾凡俗之內嗎?
年少時心浮氣躁,好高騖遠,不曾為諸事付諸努力,反倒覺得自己是棟梁之才。掩面沉思,“知識可改變命運”這句話從初識文字時便銘記在心,時時叨念,以此自勵??杉毤毾雭?,同儕之士,誰不懂此理?而真用知識來改變自己命運之人,又能有多少?
中年之時,血氣方剛,腹中才華已稍有形貌。 人生過半,悲喜交加。不為前程盤算,反為后日擔憂。事成之人,日日奔波勞苦,無暇尋思。事餒之士,終日為家眷衣食所迫,言行皆不由衷。
老來之時,繁華褪盡,鉛華漸逝。喜感人生多變,為后輩獻策奉言,無奈后人若他年少之時,不聽不信,不學不溫。由此,日夜寡歡,懼恐時日無多。
《論語》中有此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想,此句之意,大多數(shù)人是嫻熟不過:別人不了解自己內在的才能,自己也不會因此抱怨不悅,這不就是君子嗎?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一點。自己僅有半分文才,遇人交談,巴不得傾囊抖出。大有天下才共十斗,李白一斗,杜甫一斗,我獨占八斗之勢。
修身之根,在于修心。如何修心,戰(zhàn)國時期大哲學家楊朱便已提出,《淮南子·汜范論》中有載:“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全力留住純真,恬淡的自我,不因外界因素而去改變它,讓自己心身受累。
在越發(fā)混沌的俗世中,我們越發(fā)不懂得保真,不懂得自省。 結果,一切物欲皆能誘惑我們,皆能讓我們委屈神形,為一時之利,丟失本性。倘若自己本身都不知處于何地,受何物所累,那還如何引導后代走向光明坦途?
。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