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奧赫里德地區(qū)文化歷史遺跡及其自然景觀奧赫里德鎮(zhèn)坐落在奧赫里德湖邊,是歐洲最古老的人類聚居地之一。它建于公元7世紀至19世紀,擁有最古老的古斯拉夫修道院和800多幅11世紀至14世紀末的拜占庭風格的畫像。奧赫里德鎮(zhèn)被譽為僅次于莫斯科托里托拉可夫畫廊之后世界上最重要的收藏地。 奧赫里德自然歷史文化區(qū)的人類居住史可以追搠到公元4世紀希臘征服該地之前,那時伊利里亞人就定居在此。緊密修建在城墻內的奧赫里德舊城,莊嚴的要塞占據了顯要位置。其氣勢壓倒了附近占地700平方米、繪滿壁畫的早期基督教大教堂。狹窄曲折的街道和林蔭路組成的中世紀城市布局完好地保留下來。奧赫里德的宗教建筑在城市風景中非常突出。其中有早期的長方型教堂、修道院、中世紀教堂;充滿11世紀壁畫,延展400平方米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藝術的杰作。17至19世紀建成的刷成白色的房屋,每一座都沐浴在陽光下并且望得見奧赫里德湖,古城中可以發(fā)現無數史前遺跡。 保加利亞博亞納教堂博亞納教堂地處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以南約8000米處,維托沙山麓索菲亞南郊的博亞納村,也有翻譯為鮑亞納教堂、博雅納教堂,始建于10世紀末,整個修建過程歷經幾個世紀,是保加利亞13世紀以來唯一一個保存完整、體現保宮廷藝術特點的文物建筑,被譽為“索非亞王冠上的明珠”的博雅納教堂,是保加利亞著名的東正教教堂。 博亞納教堂由三座教堂組成。盡管其建造年代和風格各不相同,但卻組成了一個和諧的建筑整體。三座教堂的平面均呈正十字形,上面建有圓屋項,外表裝飾富麗,其中兩個最古老的教堂還用陶瓷片進行了裝飾。 東教堂的建筑設計是典型的希臘十字型風格,上面有一個圓屋頂,東側有向外突出的半圓形后殿。后殿墻上有一個20多公分高的拱型小洞,是防御用的。 那個時代,古保加利亞人和斯拉夫人戰(zhàn)勝拜占庭軍隊,聯合建立自己的國家——斯拉夫保加利王國,為防御外族的入侵,他們在塞爾迪卡周圍修建了堅固防御系統(tǒng)——35個要塞和城堡,博雅納教堂就建在要塞內部,是中世紀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 從教堂南側可以看到這個建筑的整體效果。墻體中部有一個僅容一人出入的門,門離地面4米多高,有可拆卸的鐵架樓梯通向地面。門的上端和兩側各有一米高的潛入式盲拱型門。門上方是被稱為“狼牙”的同心圓型磚飾。磚飾上有一排小孔,據說這些小孔原來鑲嵌著漂亮的陶瓷片,曾經非常富麗堂皇。 最古老的東教堂。曾經遭到地震的嚴重破壞,墻體上有明顯的裂痕。教堂上的壁畫破壞嚴重,只有一小部分保存下來。壁畫有內外兩層。根據研究,外層的壁畫和中教堂的壁畫屬于同一時期的作品,而且是同一畫家的手筆,估計也是“博雅納大師”的杰作。內層壁畫是才被發(fā)現的,不知處于什么目的,這層壁畫被一層厚厚的石膏給蓋住了,所以消失了幾個世紀。這層壁畫應該要比外層的久遠,創(chuàng)作年代早于13世紀的。 進入教堂內,西教堂內部空空如也,沒有如何裝飾,也沒有任何擺設。據說這里是專供教堂工作人員和信徒們休息的地方,教堂成為游覽勝地之后,這一功能自然廢棄了。 馬達拉騎士浮雕馬達拉騎士浮雕是保加利亞著名古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首批公布5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項目之一。 維托沙山位于索非亞以南812公里處史料記載它最早稱“斯科帕爾”意為“峭山”。保加利亞獨立后改名為“維托沙”總面積278平方公里?!昂诜濉睘樽罡叻?285米因終年搏擊天際烏云而得名。 古代這里為橡樹茂密、人跡罕見的山區(qū)十七世紀開始開發(fā)1934年被辟為公園。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巴爾干半島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位于索非亞市中心同名廣場上。它是為1877年1878年俄土戰(zhàn)爭俄軍“解放”保加利亞而建。教堂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名。 卡贊勒克的色雷斯古墓卡贊利克的色雷斯古墓發(fā)現于1944年,其歷史年代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即公元前4世紀左右。古墓位于色雷斯王修瑟斯三世時期的都城修瑟波利斯附近,是色雷斯王國大片墓地中的一部分。 該古墓為圓形建筑,內有狹長的地道和圓形墓室,古墓中的繪畫作品是保加利亞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臘時期藝術杰作。 色雷斯古墓是保加利亞古代色雷斯墓葬。它位于保加利亞中部巴爾干山腳下的“玫瑰谷”中的卡贊利克城城邊??ㄙ澙顺鞘窃谥惺兰o的克倫要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以盛產香料聞名,被譽為保加利亞的“玫瑰谷之都”。同時,這里也是古代色雷斯文化的中心,有大量的色雷斯文物出土,其中就以 1944 年發(fā)現的這座公元前 4 世紀的色雷斯古墓最為著名。 色雷斯古墓保存完好。在一座聳起的寬大墳頭下,有一個長方形的前庭,從前庭向前,一個狹窄的石砌通道口后面是一條拱頂的走廊,走廊的盡頭是墓室,里面安葬著色雷斯王子夫婦。墓室的直徑為 2.65 米,頂高 3.25 米,室頂呈鐘罩形,走廊與墓室全部用磚砌成。這是當時色雷斯建筑藝術的典型。墓壁上有精美的彩色壁畫,表明希臘藝術已在當時色雷斯貴族中廣泛傳播。 伊萬諾沃的巖洞教堂伊萬諾沃石鑿教堂坐落在保加利亞魯塞城附近,是全部開鑿于山巖上的教堂。12世紀末,僧侶們在沿河岸的山巖上開鑿了許多房間和教堂,并以長廊和木拱連在一起,工程一直延續(xù)到1396年,約為100年。幾乎所有的教堂里都裝飾有大型絢麗的壁畫。伊凡諾沃巖洞教堂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首批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這一龐大建筑群修建于12 世紀初,工程最初是由僧侶若阿香倡議的,他后來成為保加利亞的第一位天主教大主教。1396 年,工程全部完工。在伊凡·亞歷山大統(tǒng)治時期,該工程與塔爾諾沃地區(qū)的文藝繁榮交相輝映。無論是中世紀的特謝爾旺城,還是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都城大特爾諾沃,與伊凡諾沃的聯系都一直比較密切。而且,由于保加利亞歷代國王的慈善與捐贈,特謝爾旺和大特爾諾沃對伊凡諾沃巖洞教堂群的建造與布置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現在,在三個巖洞教堂中還可以看到當年一些捐贈人肖像的碎片和一些題銘,題銘上記載了保加利亞國王蓋奧爾吉·泰爾塔一世于14世紀初在此出家,死后就葬在懸崖上的一個石墓里。過去,這些大大小小的巖洞教堂由長廊和木拱廊連結在一起,后來由于山體滑坡和塌方,一些長廊和拱廊遭到了破壞。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