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病象辨析 1.病史 突發(fā)咳嗽——多數外感 起于吹空調受涼后——外受風寒 初起伴有噴嚏、無發(fā)燒——傷感于肺之表(鼻竅) 自服維C銀翹片、鮮竹瀝后咳未止——清表熱化里痰無效 經抗病毒、抗生素點滴6天后咳未緩解半個月余來劇烈咳嗽——助濕生痰 無咽痛——表多無熱,多有風寒 不惡寒——表寒已減、或表寒化里熱 西醫(yī)檢查: 肺紋理增粗——支持病在肺經系 血象正常,嗜酸粒細胞稍高——支持病屬感冒改服止咳膠囊與抗過敏藥物后咳仍未緩——感冒后繼發(fā)病變 2.現癥 現嗆咳聲大,躺臥時易發(fā),坐立緩解——氣逆上沖 咳時身熱汗出——里有化熱 鼻堵而欲張口呼吸、咽喉中喘憋“吼吼”聲——痰阻氣道、清竅 不怕冷、不怕吹風,痰白而少——里熱抬頭 嗆咳陣發(fā),一過性加劇,伴見頭脹、臉紅、眼睛稍充血——熱氣上沖 得咳少量痰則咳稍緩——熱與痰搏,壅阻與于喉 口干飲涼水無不適——內無虛寒, 人怕熱,手上多汗——體內有熱 體征: 望診:形體結實——體質不弱: 面色郁紅——肝旺、或熱化 聞診:語聲高語速急——肝旺、或有內熱 鼻音重(鳴)——風仍在 咳聲稍悶——有濕或有痰 舌象: 舌質淡紅,尖略紅,紅點突出——上部有熱 苔厚白底浮黃——陰邪郁熱 脈象:脈緊中帶數——熱為寒郁 右脈偏細——素體肝血偏虧 寸偏浮——表證偏上部 二、辨證論治過程 辯證診斷: 1.獨立分類(辯證三要素) 病因:外感風寒、內體肝旺 病位:肺經為主,表里相兼(衛(wèi)氣同?。?/span> 病機:郁陽化熱,動氣夾痰,沖阻氣道 2.綜合判斷: 素體肝旺,風寒犯肺,郁陽化熱,與痰相搏,逆阻氣道。 分清證型主次 A·咳嗽主訴: 病因:寒風、熱、濕、痰 ; 病位:太陰肺經,衛(wèi)兼氣分; 病機:閉阻氣機 單元證:太陰苗竅寒風閉阻,太陰氣分郁熱上沖 B·形色素體 肝旺之體,易從風化、火化 分清先后緩急,根據時間順序,進行邏輯組裝: A.起病外受風寒而上感閉竅, B.適逢素體肝旺,郁陽易從火化, C.誤以輸液助濕生痰,增加有形閉阻。 ——當前寒熱相沖于肺,氣痰相搏氣道為主,所以突出表現為驟然發(fā)咳,陣發(fā)加劇。 三、立法處方 1.治則: 先以重點解決肺部卒感之病,后再調理平素肝旺之體。 2.治法: 外散肺表寒風,內清肺中亢熱,兼助消痰利咽。 3.方藥: 炙麻黃7g 杏仁10g 生石膏15g 生甘草5g 浙貝10g(打碎) 桔梗10g 化橘紅10g 天花粉15g 共7劑,水煎服日一劑。 四、服藥反饋 服藥后咳勢大減,咳嗽近除,仍有零星發(fā)作, 此時外寒大減、痰熱見退, 守方改炙麻黃5g, 處3劑而安。 五、說明與發(fā)揮 與風熱犯肺的桑菊飲證的鑒別: 獨立辨識: 病因:風熱為主 ; 病位:太陰肺衛(wèi)分為主; 病機:肺氣受擾,失其宣降。 綜合診斷: 風熱襲肺,衛(wèi)氣浮越 醫(yī)生發(fā)揮: 溫病講太陽風溫,脈來不緊不緩而動數。這個是緊中帶數。寒風閉火 患者自訴“干咳”,其實這不是干咳,而是痰不易出,其特點痰出來,嗆咳氣憋即緩解、人會舒服許多,故應加桔梗、化橘紅促進排痰。 (素材來源劉英鋒教授門診醫(yī)案) 指導老師:劉英鋒 編輯:李健 ![]() |
|
來自: 杏林真?zhèn)鞴娞?/a>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