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平署戲曲人物譜 國家圖書館藏 京劇,作為國粹,如今的青年人或許體會不深,但往前數(shù)二百年,“滿城爭唱叫天兒”的時候,京劇拿的怕不是“主角劇本”。 徽班進京之后,吸收昆曲、秦腔和許多民間小調(diào)等眾家之長,于是有了一個全新的劇種——京劇,此后一度使得王宮貴胄和平民百姓都為它癡為它狂為它哐哐撞大墻。 滿人、旗人們見面行禮甚至都是京調(diào)京韻的道白,王爺、貝勒、將軍、巡撫等,不少都是知名票友,拜師學(xué)戲、聽?wèi)蚵牻莾撼蔀樾聲r尚。 升平署戲曲人物譜 國家圖書館藏 有品位的朋友,幾乎沒有不會幾段名戲的。就連跑堂的、跟班的、抬轎的,忙了閑了都會情不自禁地“抖兩口兒”,有的還唱得有聲有色,有板有眼,有派有味的。 甚至,就連八大胡同里的妓女都有句行規(guī)——“一二三四”,即“會讀一段文章,會唱兩旬二黃,會喝三杯小酒,會打四圈麻牌”。(二黃即京劇唱腔的主要腔調(diào)之一) 京戲的“厲害”可見一斑。 進了皇宮的京戲喜歡京戲的皇帝,如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尤其是咸豐,是地道的內(nèi)行,還很可能就是登臺就能唱戲的“高票”。 咸豐愛京戲,那是真愛。從圓明園的同樂園唱到壽安宮、寧壽宮的暢春樓,被攆到熱河,在承德避暑山莊,只有聽?wèi)虿拍芡鼌s天下的煩事。 電影《垂簾聽政》中梁家輝飾演的咸豐皇帝在暢音閣聽?wèi)?/p> 據(jù)晚清政論家薛福成的《庸庵筆記》記載:在熱河,咸豐帝無所排解,國破山河碎,除去圍獵,唯有觀戲。和議剛成,即召京師升平署人員到熱河唱戲,樂不思蜀,沉迷其中。在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咸豐每天都要戲班承應(yīng),有時上午剛看過彩唱,中午還要傳旨清唱。 升平署戲曲人物譜 國家圖書館藏 夫唱婦隨,慈禧也愛京戲。當(dāng)權(quán)后便立即在頤和園修了一座比故宮暢音閣還要恢弘的德和園大戲樓。 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 圖源蜂鳥網(wǎng)論壇@南得逍遙 慈禧老佛爺聽?wèi)?,點的都是名角,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王瑤卿、盧勝奎等,尤其愛聽譚鑫培的戲。 “伶界大王”譚鑫培出演電影《定軍山》劇照(左)和他的第七代傳人譚正巖2012年在武漢琴臺大劇院演出《定軍山陽平關(guān)》的劇照(右) 譚鑫培博采眾長,獨創(chuàng)譚派唱法,低廻細膩,甜美滋潤,抑揚頓挫,響遏行云,余音裊裊,三日不絕。慈禧親賜譚鑫培黃馬褂,可以自由出入皇宮。這是滿朝文武、親王貝勒們都沒有的榮耀! 王府的堂會清末之時,恭王府、醇王府、那王府、慶王府等都有戲臺,但最輝煌的還是要數(shù)恭親王奕?。 恭親王奕?在恭王府花園 首先人家的宅子別人就比不了,最早那可是和珅的府邸,和珅被查辦后是慶親王,然后就是恭親王奕?。 恭王府 恭王府中的大戲臺就是恭親王奕訴修建的,奕訴最熱衷辦堂會,逢年過節(jié)、過生日、賀喜慶、辦滿月,只要沾上碰上靠上挨上就大張旗鼓地辦堂會。 恭王府大戲樓 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大的全封閉戲樓 恭親王奕?辦堂會,滿王府里張燈結(jié)彩,亮如白晝,管弦晝夜不停,達官貴人的八人大轎排滿什剎海畔。 奕?本人就是京劇名票,不但生旦凈末都能扮,而且打鼓、司琴樣樣通。 真人面前無假話,因此被請來來恭王府上唱戲的都是名角兒,唱的也都是名戲名段,當(dāng)時最有名氣的“同光十三絕”,幾乎都被請到恭親王府獻藝。 同光十三絕 晚清畫師沈蓉圃繪制于清光緒年間的工筆寫生戲畫像 該畫作參照清代中期畫家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中的戲曲人物 用工筆重彩繪制而成 好景不長,就在1937年春夏之交,在恭王府居住的奕沂之孫溥儒(心畬,著名畫家、收藏家)和他的兄弟溥僡(叔明),為其母項太夫人七十歲祝壽,在恭王府大戲樓舉辦了最后一次堂會。 春波遠航圖 溥儒 祝壽的賀客們先到戲樓正廳給老太太拜壽,然后入座聽?wèi)?。按堂會戲老例,開場必演《天官賜?!罚厶脮友荨扼刺視贰栋賶蹐D》《滿床笏》等。 這一天用的是富連成班底,葉盛章、葉盛長、李世芳、毛世來、黃元慶、劉元彤等演出,晚間特請外串有程繼先的《臨江會》、孟小冬的《罵曹》、尚和玉的《四平山》。中間穿插下海票友李香勻的《廉錦楓》。 此后,隨著清王朝的敗落,皇家堂會江河日下,王府堂會敗葉紛紛,德和園大戲樓有燕子筑巢,恭王府大戲樓有蜘蛛結(jié)網(wǎng),全京城40家王府再也沒有一家能辦得起像樣的堂會了。 “平民”的堂會堂會并不是皇家專屬。 舊時北京的同鄉(xiāng)、同年、同寅、同行會等,于年節(jié)時興團拜,請京劇、昆曲、曲藝、木偶戲班等來演戲;貴邸遇結(jié)婚生子、為老人祝壽等喜慶事,也要宴請親友并請藝人演出助興,其中以請京劇戲班為主。為顯示主人的氣派,往往請名角參演。 老百姓們平時聽不起戲,一些堂會就為戲迷提供了'蹭戲'的地方。 這些堂會戲大多在有戲臺的貴邸、會館、飯莊。如無戲臺,則請棚鋪搭臨時戲臺。 棚鋪,老北京專為紅白喜事搭建席棚的一種行當(dāng)。圖為現(xiàn)香港西九大戲棚。 貴邸中,演戲條件最好的是晚清中堂那桐的宅第和東四六條的崇禮宅。 經(jīng)常舉辦戲曲堂會的會館有:宣武門江西會館、珠朝街中山會館、后孫公園安徽會館、前門外小江胡同山西陽平會館、西單奉天會館、廣安門內(nèi)山西洪洞會館、西珠市口越中先賢祠和全浙會館與至今保存完好無損的前門外西河沿銀號會館正乙祠,及虎坊橋路南的湖廣會館等。 湖廣會館內(nèi)景 來自北京湖廣會館官網(wǎng) 什剎前海北岸會賢堂、地安門外大街慶和堂、金魚胡同福壽堂、隆福寺福全館、西單報子街聚賢堂、前門外取燈胡同的同興堂、北新橋石雀胡同增壽堂等飯莊內(nèi)設(shè)戲臺,也常有堂會。 老北京的飯莊,以“堂”字號規(guī)模最大。所謂堂,既可辦宴會,又可以唱堂會,飯莊里不僅有桌椅,還有舞臺和空場,很是氣派。 前海北沿的會賢堂西跨院內(nèi)設(shè)戲臺,只是沒有臺頂和樓,時有堂會戲。 楊小樓、尚和玉、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程繼先(程長庚之孫,故稱繼先,但先有時亦作仙)、余叔巖、孟小冬、李萬春等名演員都曾于此演出。 會賢堂 據(jù)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記載,他在會賢堂的戲臺上唱過很多場戲,他特別提到了1936年夏秋之交在這里的一次演出,他說:“那是鹽業(yè)銀行的經(jīng)理王紹賢給他母親做生日,富連成的班底,晚上是承華社的戲,外串余叔巖。這是幾十年在北京我最后一次飯莊堂會。” 白米斜街東口以南(今地安門外大街)的慶和堂飯莊,建筑宏闊,正院有戲臺,有臺柱、臺頂,看戲的座位有樓,常演堂會戲。許多名演員都曾到此演出。 據(jù)翁偶虹在《鼓樓三條街》記載:龔云甫、錢金福、王長林、劉鴻升、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程硯秋、小翠花等都在這里演過。名票串演有世哲生、瓣蘿館主、孫慶棠、紀文屏等。翁偶虹說,他也在這里演過《長坂坡》中的曹操,《連環(huán)套》中竇爾墩。 西單牌樓報子街的聚賢堂,三面有樓有戲臺,十分氣派,經(jīng)常有堂會演出。京城最后一場堂會就是在這里舉辦的。 1949年1月,京城“四大名醫(yī)”之首蕭龍友先生過80壽誕,廣發(fā)請?zhí)?,在西單牌樓報子街“聚賢堂”請客辦堂會。慶壽之日,社會名人所贈的字畫近400幅。陳半丁、汪藹士、齊白石、梅蘭芳、吳鏡汀、程硯秋、徐宗浩、荀慧生等皆有佳作。此后,京城極少再有堂會了。 “民國扁鵲”蕭龍友 當(dāng)然,堂會上表演的也不止是京劇,還有昆曲、秦腔等,這是戲劇類。 曲藝類則有岔曲、單弦牌子曲、子弟書(東城調(diào)、西城調(diào))、碼頭調(diào)、北板大鼓(梅花大鼓)、相聲、雙簧、聯(lián)珠快書、古彩戲法、琴腔、太平歌詞、十不閑·蓮花落、木板大鼓及由此發(fā)展而來的京韻大鼓、樂亭大鼓、西河大鼓、單琴大鼓(北京琴書)、皮影戲等等,這些曲種的受眾量在不同時代受眾量有所起伏。 如今爆紅的德云社,不止有相聲 還有太平歌詞、京韻大鼓等傳統(tǒng)曲藝 如果在上述的曲藝節(jié)目中再加上抖空竹、耍壇子、踢毽子等雜技,就是“什樣雜耍”。 隨著1976年“四大名旦”最后一位尚小云含恨而終,滿北京再也找不到一位,進過王府、在王爺府中的堂會上亮過“玩意兒”的名角了。 隨著2013年侯仁之先生的離開,滿北京再也找不到一位進過王府,上過堂會,聽過“贈戲”的爺了。 時光流轉(zhuǎn),堂會已經(jīng)成為歷史,京劇在一批京劇人的努力下得以流傳至今,希望京劇能更好更完整地傳承下來,也希望京劇的受眾越來越廣。 說說您喜歡的京劇唱段有哪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