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的古詩詞作品有很多,但是對于這些作品,我們似乎往往都不能夠做到全部將它們背出,而是只記住了其中的少數(shù)最為經典的句子。 那么婉約派詞人柳永的《蝶戀花》就屬于類似情況。這首詞是愛情作品中的名篇,可為何人們也是偏偏只記住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兩句呢?當我們品完這首詞就會明白。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宋代: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這首詞雖然格局比較窄小,不過從手法和結構上來說卻是別有特色的。作者在這首詞中的的深情始終是出于隱藏狀態(tài),直到收篇才點明,起到了具有詩之特色的“余音裊裊”。 上闋開篇先寫登高望遠,古人常有皆登高抒發(fā)情感的作品,或是思鄉(xiāng),或是吊古,或是懷人。不過柳永在這里并沒有具體明說,只是輕描淡寫地點到了“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這樣一來就等于設置了一個懸念,激起了讀者繼續(xù)讀下去的好奇心。 其實“望極春愁……”這一句該這樣來斷:“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因為詞牌中常有按調去停頓的要求,所以作者也是為了符合詞譜的韻律才這樣寫。 宋詞多以愁為主,柳永此處的愁又是什么樣的呢?它是一種春愁,是因春景而產生的普通情感。但它的新穎之處在于是“生于天際”。作者在登樓“望極”之下見到的是“草色煙光殘照里”。草色接天,煙霧彌漫籠罩著夕陽,這是一幅容易讓人傷感的畫面,尤其是其中的夕陽,對“愁”的氛圍烘托最是有力。 不過作者在此處仍然沒有到處傷感的理由總之他內心感受到的和眼前所看到的都是“愁”。緊接著“無言誰會憑欄意再次加強語氣,在愁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味孤獨和寂寞。他愁什么?就連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更別說還會有別人能夠懂得他了。這句無形中把開篇的懸念又做了延續(xù),帶到了下文中。 有了上闋的層層懸念與鋪墊,在下闋中便頓時見筆風扭轉。作者說他打算放縱一回,只為求一醉,對酒當歌將愁緒都拋開,可是最終卻“強樂還無味”。這種類似于借酒澆愁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晏殊有“一場愁夢酒醒時”,范仲淹有“酒未到,先成淚”。而柳永這一句的情感則相對更為強烈,至于這種“強烈”從何處可見,答案就在最后兩句中。 “衣帶漸寬終不悔”,即使容顏被愁所損,衣帶因愁而寬,那又有什么呢,對于作者來說一點都不在乎。直到這個時候作者才將“愁”的謎底揭開:“為伊消得人憔悴”,原來是為了“她”而愁容不展。一切都是因為“伊人”,這是最深情的表白,也是最激昂有力的愛情宣言,作者在點名主題的同時,巧妙地將全篇的感情推向了高潮,以極強的感染力打動著讀者。柳永在愛情面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貞與頑強更是令人敬佩,這也是最后兩句被人們銘記于心的原因。 不過從語言的運用和韻律的安排來講,最后兩句不僅朗朗上口貫如流水,更重要的是二者之間的關系關系處理得十分緊湊嚴謹,它們相互融合、依附而達到了情感脈絡的流暢自然,真摯感人。 柳永雖然沒有發(fā)“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樣的誓言,但他在這首詞抒發(fā)出的為愛不計消瘦代價的情感詩鐘滲透在每一行字里;“愁”到極深也便自然迸發(fā)出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摯感言,從而成為千古名句刻在人們心中。王國維更是評贊它為“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的第二重境界,所以由此可見這兩句在哲理層面上亦達到了一般詞人所達不到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