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蜂鳥(學(xué)名:Heliactin bilophus)體型較小,喙較長,雄鳥羽色艷麗,具有銅色冠羽,頭上有藍、綠、紅三色,眉、喉到前胸黑色,上體青銅綠,下體白色,尾巴又尖又長,呈倒V字型。雌鳥與雄鳥相似,色彩相對黯淡,喉部為白色,缺雄鳥美麗的冠羽。 分布于南美洲,主要棲息于巴西、玻利維亞、蘇里南地區(qū)的干燥熱帶稀樹草原、林地,但不喜歡潮濕的森林。角蜂鳥主要以花蜜和昆蟲為食,常盤旋飛行吸食花蜜,也捕捉昆蟲。在不停飛行時,振翅頻率可達90次/秒,如同超聲波一樣,在鳥類中實屬罕見。 基本簡介 角蜂鳥(學(xué)名:Heliactin bilophus)體型較小,喙較長,雄鳥羽色艷麗,具有銅色冠羽,頭上有藍、綠、紅三色,眉、喉到前胸黑色,上體青銅綠,下體白色,尾巴又尖又長,呈倒V字型。雌鳥與雄鳥相似,色彩相對黯淡,喉部為白色,缺雄鳥美麗的冠羽。 分布于南美洲,主要棲息于巴西、玻利維亞、蘇里南地區(qū)的干燥熱帶稀樹草原、林地,但不喜歡潮濕的森林。角蜂鳥主要以花蜜和昆蟲為食,常盤旋飛行吸食花蜜,也捕捉昆蟲。在不停飛行時,振翅頻率可達90次/秒,如同超聲波一樣,在鳥類中實屬罕見。 形態(tài)特征 雄鳥嘴喙短而直呈黑色。羽冠深藍色,具光澤,羽冠兩側(cè)聳立 角蜂鳥 有幾簇紅、藍和黃色的羽毛。下體大致白色。上體青銅色,喉和前胸黑色、腹和頸側(cè)白色。尾羽長而尖銳,飛行時從下看時,呈白底的深色'V'形。 雌鳥與雄鳥類似,但無羽冠,喉部亦非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9.5~11cm;重1.8~2.8g。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于林地、熱帶稀疏草原、大草原和長廊林。 生活習(xí)性 主要以灌木和喬木所開花朵的花蜜為食,也捕食小型昆蟲。 分布范圍 原產(chǎn)地:玻利維亞、巴西、蘇里南。 主要分布于巴西中、東部和玻利維亞交界地區(qū)。巴西北部和南蘇里南存在隔離種群。 繁殖方式 鳥巢通常建在距地1米的灌木枝杈上,呈杯狀,由較軟的植物纖維和蜘蛛絲搭建而成。 一窩產(chǎn)卵2枚,雌鳥單獨孵卵,孵化期約13天。雛鳥出生20~23天長出羽毛,成年后的第二年可繁殖后代。 種群現(xiàn)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原產(chǎn)地屬罕見物種(Stotz et al. 1996)。該鳥很容易適應(yīng)人造棲地,如花園等人工耕植區(qū),由此推測其種群可能處于增長狀態(tài)。受森林采伐的影響,其棲地已擴展至包括圣埃斯皮里圖州的巴西其他地區(qū)(del Hoyo et al. 1999)。 1、鳥類之最:角蜂鳥 2、鳥類最神奇的當(dāng)屬蜂鳥,無論是外形的美麗到飛行的技巧,還是種類繁多的罕見到獨特非凡的本領(lǐng),蜂鳥構(gòu)成大自然最瑰麗的饋贈,被人類譽為“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如盤尾蜂鳥。 3、蜂鳥個頭較小,色彩斑斕,跟雀形目一些太陽鳥類相似,如紫耳蜂鳥。 4、當(dāng)然蜂鳥中的吸蜜蜂鳥還是世上最小的鳥類。不過蜂鳥不是雀鳥,是攀禽,屬于雨燕目,很難想象色彩靚麗的風(fēng)景跟一身灰褐的雨燕還是親戚,不過蜂鳥跟雨燕一樣都善于飛翔,雨燕類以速度著稱,蜂鳥則以技巧稱雄,能在空中懸停,還可倒飛,如紫腹蜂鳥。 5、蜂鳥的魅力不僅在于其羽色艷麗,光澤動人,如藍尾翠蜂鳥。 6、如前面介紹過的劍喙蜂鳥、鐮喙蜂鳥,喙形狀獨特讓人難以想象,這些特化的喙在鳥類上也是一絕。不少蜂鳥不僅羽色漂亮,還有美麗的長尾、叉尾、盤尾,多姿多彩,也讓其他鳥類自嘆不如。 7、蜂鳥是非常辛勤的小鳥,不停飛來飛去采食花蜜,如綠胸芒果蜂鳥。 8、蜂鳥的心臟工作起來自然非常辛苦,如藍喉蜂鳥的心臟每分鐘被記錄的是跳動1260次。 9、蜂鳥飛行時振翅頻率比較大,如著名的紅寶石喉蜂鳥和紅褐色蜂鳥在進食的時候翅膀每秒鐘拍打40-50次。 10、有些種類的蜂鳥拍打次數(shù)比這還多。紫晶林星蜂鳥每秒鐘能拍打80次。振翅頻率最高的鳥還屬本篇主角角蜂鳥,振翅頻率為90次/秒,是世界上振翅頻率最高的鳥。 11、因人類對南美熱帶雨林、稀樹草原的破壞,蜂鳥這些美麗的物種也難逃厄運,不少物種都瀕臨滅絕。蜂鳥多姿多彩,主要以花蜜和昆蟲為食,不少還是一些美麗的熱帶花卉媒人。蜂鳥如同雨林飛行的花朵,穿梭花間,喧鬧不休,光彩照人,如美麗的紫冕蜂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