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廣東作為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地以及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交通通達條件便利發(fā)達。無論是空中交通、海上交通、鐵路交通還是公路交通,均四通八達,與中國各省、市的交通連接通道多且便利。以公路為例,截止2017年底,廣東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8308公里,出省通道達到23條。而隨著12月28日仁(化)新(豐)高速二期和新(豐)博(羅)高速將建成通車,廣東又將再添出省通道。 而古代,交通條件原始落后,加上位于粵北五嶺山脈的天然阻隔,邊遠的嶺南地區(qū)甚至被稱為“南蠻”。那么問題來了,古代廣東是通過哪些通道與中原地區(qū)交流往來的呢,或者說古代廣東都有哪些“出省通道”? 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是有史記載以來溝通嶺南最早及最長的一條古老通道,堪稱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地區(qū)的“高速公路”。原路線從廣東英德市經(jīng)乳源縣城至湖南宜章縣,全程約500余里,沿途道路途險峻,層山疊嶂。雖峻險崎嶇,但也因其溝通南北的重要性,自其開鑿依始,歷代重修,直至近代交通的興起才逐漸荒廢。 潮州韓文公祠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因上書批評議論“迎佛骨”而觸怒唐憲宗,51歲的大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開啟了第三次的“下廣東”之旅。初出長安時,正值寒冷,行馬躊躇,韓愈不禁感慨:“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由于韓愈是經(jīng)由此道而去潮州,因而粵北民間借喻他過“藍關(guān)”的遭遇,把西京古道比作“藍關(guān)”,并改途中的一座涼亭為“藍關(guān)亭”。 梅關(guān)古道 位于粵北韶關(guān)與贛州交界處的“梅關(guān)古道”,翻越大庾嶺,夾峙于兩峰之間,如同一道城門將廣東、江西兩省隔開。因其可穿越梅嶺直達廣東的南雄市,歷來是南北交通要通,史稱“南北咽喉,京華屏障”。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惠州及廉洲等地,曾多次路過梅關(guān)古道,留下眾多風(fēng)流詩篇及故事。 梅嶺東坡亭 梅關(guān)古道始通于秦漢,因通達條件比較原始,故當(dāng)時的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guān)之名與實。直至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當(dāng)朝宰相張九齡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向玄宗諫言后開鑿而成。古道開通后,南北交通大為改觀,成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之一,直至粵漢鐵路、雄余公路等的開通,梅關(guān)古道才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瀟賀古道 路線 “瀟賀古道”位于湖南永州和廣西賀州之間,穿越湘桂交界處號稱“五嶺之一”的都龐嶺山脈,從而聯(lián)通湖南和廣西兩地。同時,瀟賀古道也是一條水陸相連的南北通道,其北連瀟水、湘水和長江,南結(jié)富江,賀江和西江,連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由此,這也是一條古代人民常用的入粵通道,先走瀟賀古道進入廣西,再由西江上游輾轉(zhuǎn)進入廣東各地。 瀟賀古道上的廣東印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猛將蔚屠睢帥五十萬大軍征討嶺南,南征大軍兵分五路,其中一路便是由秦“新道”(瀟賀古道的前身)進入的廣東。 可以說,就是這三條連接湖南、江西以及廣西的“出省通道”,溝通了古代廣東與中原各地。古道的開通,前所未有地推動了嶺南的發(fā)展,猶如一條條“大動脈”,源源不斷輸送著人文、經(jīng)貿(mào)及文化等交流的養(yǎng)分,使得“南蠻”之地也未曾脫離中華文明的滋養(yǎng)。 |
|
來自: 炫葉楓雪 > 《歷(史)沉(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