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打麻將是老少皆宜的娛樂活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地方也管麻將叫做麻雀,經常會聽到“雀牌大戰(zhàn)”的賽事。那么,麻將為啥又叫做麻雀呢? (麻將) 麻將最早起源于葉子戲。 葉子戲的玩法和撲克差不多,依次抓牌,大可以捉小, 牌未出時部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打出后一律仰放,由斗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以施競技。 葉子戲是誰發(fā)明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韓信發(fā)明的,相傳早在楚漢戰(zhàn)爭時期,韓信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愁而發(fā)明。另外一種說法,葉子戲的是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遂(一行和尚),供玄宗與宮娥玩耍。 為啥叫做葉子戲呢?因為紙牌只有樹葉那么大,故稱葉子戲。以后傳人民間,文人學士趨之若鶩,很快流傳開來,后來演變?yōu)樽峙?,也就是現(xiàn)在玩的撲克,以及麻將。 (麻將) 隨著玩法的多樣,葉子戲不斷升級,后來又叫做馬吊牌。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馬吊牌有四十張,分十字、萬字、索子、文錢四門(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為啥叫做馬吊牌呢?《葉子譜》作者潘之恒是這樣說的:“謂馬四足失一,則不可行,”因此叫“馬掉”。汪師韓認為“馬掉本名為馬掉腳,約言之曰馬掉,后又改為馬吊”。從馬吊牌的玩法來看,玩馬吊必須是四人,一人為主家,三人為散家,猶如馬吊起一足,故名馬吊,從中國古代博戲來看,許多博戲玩的人數(shù)并不限定,多個人少個人也能玩,而馬吊牌則必須四人才能玩,“失一則不可行”,缺少一人就不能玩。 (打麻將) 后來,有人對馬吊牌進行了改良。 根據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市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shù)目,憑此發(fā)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shù)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麻雀牌三種基礎花色的名字叫做“萬、束、筒”?!巴病钡膱D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叭f”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shù)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爸?、白、發(fā)”:“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fā)”即發(fā)放賞金,領賞發(fā)財。 后來,這些看糧人就將這些“護糧牌”組成了108張牌的麻將,根據馬吊牌的玩法進行玩耍,成為今日麻將的雛形。 (麻將)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 那么為何又叫做“麻將”呢?在太倉方言中,“麻雀兒”和“麻將”讀音較近。太倉話的兒話音念做(/ng/),打“麻雀兒”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太倉方言雀(/tsiak/)兒(/ng/),合在一起就變成將(/tsiang/)。 所以,在今天有些地方叫做麻將,有些地方還叫做麻雀!【參考資料:《葉子譜》、《中國麻將競賽規(guī)則》、《漫說葉子戲 》】(作者:每日漢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