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樞密使和太尉都屬于古代的官職。若要探究在宋朝時二者之間哪一個的權(quán)力更大或者官職更大,我們就得先把這兩個官職的產(chǎn)生過程與發(fā)展情況搞清楚。 首先,我們來說說樞密使。樞密使這一職位最早是在唐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而設(shè)置的官職,主要是由宦官擔(dān)任的樞密院的主管,也可以說是中央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 北宋時期實行的二府三司,二府便是主管政事的中書門下和主管軍事的樞密院。中書門下以宰相和參知政事為正副長官,樞密院則是以樞密使和樞密副使為正副長官。雖說樞密使掌管軍事,但由于宋朝推崇以文治武,并且鑒于武將容易奪權(quán)。所以宋朝除了曹彬和狄青兩位武將曾擔(dān)任樞密使以外,宋朝樞密院的正副長官一般都是任命文官來擔(dān)任。 這樣一來,樞密使便成了能調(diào)動兵力但并沒有統(tǒng)兵之權(quán)的職位。 再來說說太尉。太尉一職始設(shè)于秦朝,秦始皇稱帝后設(shè)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尉屬于中央的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但因為秦始皇一直都將軍權(quán)握在自己手中,秦朝到結(jié)束都沒有任命太尉一職,后來太尉便逐漸成為一種虛銜或加官。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太尉一職曾在西漢某個時期被改為大司馬,作為一種榮譽的稱號。比如說衛(wèi)青大將軍,就被加過這種大司馬的號,這是一種榮譽稱號。同時依舊保留太尉的基本職能——名義上是掌管天下軍事,實則是為皇帝的軍事顧問或者說是高級參謀,起到一定的防止皇帝軍事決策失誤的作用。 西漢時王莽篡位之后,又重新起用太尉這種官職。這個時候三公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不再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這個搭配了,而是變?yōu)樘九c司徒、司空這么一個新的搭配。這時候的太尉與秦朝時期的太尉便有了更大的區(qū)別,秦朝時期的太尉雖然沒有實際掌握兵權(quán)但是還擁有著一定的權(quán)力。到了后面的朝代就完全變成了對一些元老級別的老臣給予表彰的一種稱號了。 幾經(jīng)朝代的變遷,宋朝在這一搭配的基礎(chǔ)上又衍生了更為復(fù)雜的搭配。《宋史 職官志》中就有記載:"三師、三公,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yù)政事,皆赴上于尚書省。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太尉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師則為異數(shù),自趙普以開國元勛,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雖太傅王旦、司徒呂夷簡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致仕。" 這里說的比較明白,在宋代,太尉是僅次于太師的榮耀官位。宋朝時期,就有王旦、呂夷簡這兩位宰相退休后被加了太尉這一官銜。而太師這一銜,北宋時的趙普與文彥搏在退休后便曾獲得。獲此等稱號,便意味著是皇帝對該臣子最大的寵信。但接受這個加封的官員,并不會因此增加什么實權(quán)。 簡單說來,宋朝的樞密使是可以掌握實權(quán)的一種職位,而太尉就是一種榮譽職銜。樞密使的權(quán)力大,但太尉的級別高。若要論二者誰的官職更高或者權(quán)力更大,便不可一言蔽之了。 中國古代的政治架構(gòu)和官職的設(shè)置是在不斷變化的,就算是同一朝代,同一職能的官職,也常常會有所變化。畢竟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總會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