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盜汗 鄧某某,女,65歲?;颊哂?985年9月24日以“心悸”收入醫(yī)院,辨證投以溫膽湯化裁治之,心悸及伴隨證明顯好轉。 然約半月,卒見睡中汗出,醒時即止,尤以頭面及胸頸部為甚,伴有惡寒、微熱,口干口苦而不欲飲,胸脅脹滿,呃逆陣作,納食少進。 舌脈:舌苔薄白乏津,脈細數(shù)。 辨證:陰虛火擾,熱迫汗泄。 處方:【當歸六黃湯加生龍牡、麻黃根】。 投藥四劑罔效。 后獨取生脈飲以求斂肺止汗之意,非但于病無益,反見盜汗更劇。 諸證無減,汗出濕衣,可擰下水,每夜須換內(nèi)衣三次方至天明,汗后惡風。通宵達旦,輾轉懼眠,痛苦難忍。如此持續(xù)已月余。 細審患者脈證,乃久病正虛,衛(wèi)陽不固,復感外邪,乃致太少合病所致。 辨證:太少合病。 治法:解表和里,調(diào)和營衛(wèi)。 處方:【柴胡桂枝湯加減】。 柴胡9克,黃芩9克,法夏9克,黨參12克,炙甘草9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神曲18克,生姜6克,紅棗7枚。 服藥2劑,盜汗有減,寒熱未作。 續(xù)進原方2劑,盜汗甚微,腹脹、胸悶、心悸時作,呃逆不除。 原方增減: 柴胡9克,黃芩9克,法夏9克,黨參12克,炙甘草9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神曲18克,生姜6克,紅棗7枚,蘇梗4.5克,瓜蔞皮12克,枳殼9克。 3付藥后,汗止身爽,諸恙悉除。 按語: 本案盜汗伴見惡寒微熱,又口苦、胸滿、不欲食,為太少合病,由邪侵半表半里,表里不和使然。 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中對此病機闡發(fā)甚詳,其云:“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里使然也。何者?若邪氣一切在表,干于衛(wèi)則自然汗出也,此則邪氣侵行于里,外連于表邪,及睡則衛(wèi)氣行于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于表而汗止矣’’。 故用柴胡桂枝湯太少同治,解表和里,以復人體上下升降,表里出入之機,營衛(wèi)調(diào)和則汗止。(代立權1987) |
|
來自: 石門易卜 > 《經(jīng)方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