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臨,將一個孩子平安健康地養(yǎng)大確實不容易。 根據(jù)湖南省兒童醫(yī)院的數(shù)據(jù),2015 年 1 月 1 日到 4 月 30 日,醫(yī)院收治的意外傷害住院兒童疾病種類中,氣管、支氣管及消化道異物類占比最多,這意味著,誤吞異物將成為奪走兒童性命的“新魔鬼”。 1 7 月大嬰兒舔葡萄意外喪生 前天,在微博看到這么一條新聞,江蘇揚州一位奶奶給 7 個月大的嬰兒舔葡萄時,嬰兒不小心將葡萄吸入,導致氣管被堵,奶奶見狀沒命地摳,卻無法摳出,等送去醫(yī)院時,已經(jīng)錯過了救治的黃金時間,嬰兒的腦袋腫得跟乒乓球拍一樣大,醫(yī)生說:救不回來了。 這條新聞里,奶奶至少犯了三個錯誤 第一:沒有懸崖意識,給 7 個月大的嬰兒喂容易卡喉的食物。 第二:錯誤的急救手法(用摳是不對的)。 第三:錯過了救治的黃金時間,導致連醫(yī)生也無力回天。 2 一個疏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西安市兒童醫(yī)院消化科醫(yī)生說,孩子 3 個月到兩歲這段時間,是成長過程中的“口欲期”,也是一段用嘴巴來探索世界的過程。 家長需要明白一件事,小玩具、小物件、小零食無論是放嘴里咬還是拿到臉前觀察,一旦被誤食,都是致命的。 一個稚嫩的生命,一霎那間就被意外奪走,可怕的是,這樣的新聞卻屢見不鮮。 近日,西安接連發(fā)生兩起兒童在家玩耍時,不慎將數(shù)顆玩具磁力珠(又名巴克球)吞下導致的事故。 想提醒各位新手爸媽,凡是 4 歲以下的小孩,一定不要接觸那種可以入口的小東西,比如說花生、蠶豆、瓜子、玻璃珠等……如果真的發(fā)生了,一個手術(shù)對小孩的創(chuàng)傷其實是很大的。 吞下去了,還能手術(shù)解決,可是一旦嗆到了,那就是更加危險和復雜的事了。 你們聽說過 Switch 嗎,這是日本一款知名掌中游戲機,有趣的是, Switch 的游戲卡帶被刻意涂抹上了一層如殺蟲劑般臭的東西。該公司負責人表示,之所以這么做,就是為了防止兒童誤吞。 連玩具公司都想得到的細節(jié),卻是很多家長所疏忽的點。兒童安全,多重視都不為過,要知道,一個疏忽就可能造成你無法挽回的終身遺憾。 3 學會這個急救法,能從死神手里搶人 還有多少家長不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 這個急救法可以在孩子吸入異物后發(fā)生劇烈嗆咳、憋氣、呼吸困難、氣喘聲嘶時使用,醫(yī)生說的黃金五分鐘很短,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離醫(yī)院近,大部分人無法在五分鐘內(nèi)將孩子送去醫(yī)院,而學會這個急救法,就有機會從死神手里搶人。 “海姆立克急救法”分為兩種,針對不會站立的寶寶,我們采取嬰兒式。 用一只手虎口托住寶寶的下頜部,起到一個保護作用。 把手臂墊在大腿上,然后讓寶寶面朝下趴在我們手臂上,寶寶的頭、肩、膝蓋成一條直線,頭低足高。 左手托住下頜,右手掌根在寶寶兩側(cè)肩胛中點處用力向下向前叩擊五次,五次為一個循環(huán)。 在這期間我們要注意觀察一下異物有沒有排出,如果沒有排出可以重復幾次。 另一種方式是針對可以站立(兩歲以上)的寶寶和成人。 被救者站于施救者的前面,背對施救者。施救者兩腿打開,身體前傾。 施救者的手要抱住被救者的腰部,右手握拳,拇指內(nèi)側(cè)貼在肚臍兩指以上的腹部位置,左手覆在右手上。 使勁向上向內(nèi)按壓,重復此動作一直到異物排出為止。 在操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寶寶的保護,以免造成二次傷害。不管異物有沒有排出都要及時將寶寶送去醫(yī)院進行檢查。 “海姆立克法”是國際通用的急救法,Joshua Aspey曾經(jīng)是一名泳池救生員,一天他家 10 歲的狗狗吃東西時,不小心被奶酪噎住差點窒息。他馬上反應(yīng)過來,用“海姆立克法”救了狗狗一命。 現(xiàn)在很多小孩都是老人在帶,老人喜歡用經(jīng)驗帶娃,往往具備科學的急救知識,寶寶一旦發(fā)生意外,老人就本能地用民間方法來急救,比如前文提到的吸入葡萄的嬰兒,其奶奶用手用力去摳,不但無法摳出,還錯過了黃金時間。 所以,這個急救法不僅父母要學會,也應(yīng)該普及給老人。我已經(jīng)打印下來貼家里墻上,你呢? |
|
來自: 湖南周慎 > 《育兒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