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服他人的核心主題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了解人們是怎么形成他們對這件事的看法的;二是明白人們又是為什么會改變他們自己的看法。前者讓我們把說服的過程變成了一個自省的過程,后者讓我們在說服中知道了如何改變別人,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不害怕改變自己。 要明白,說服不等于洗腦,很多人以為,說服是找出一種說法,好讓你“照著我的話做”。 但事實上,一切的說服都只是為了找到一個切入點,好讓對方能從中為自己找出一個去做的理由。所以當我們要說服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別人想要什么,他們的利益點在哪里。 說服不等于說教 勸說的一方總是用“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另一方做某件事,而另一方則不斷地丟出各種原因作為借口,拒絕改變現(xiàn)狀,這就是最典型的說教場景。 這個過程,勸說的一方未免會覺得氣惱,不是你自己說自想改變么?怎么還找這么多借口,其實問題恰恰出在勸說方的說話方式上。 當我們不停地問別人“你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讓對方的談話思路偏向于尋找一個不做這件事的理由,為了勸導對方,我們又不得不推翻對方提出的理由,這個過程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讓Ta覺得“你不了解我的情況,少說這種風涼話好不好?!?/p> 這種情況在父母與子女的對話中更容易出現(xiàn),如果恰好子女處于叛逆期,很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家庭沖突。 用反向提問的方式引導對方 其實想要有效勸說對方,關鍵在于我們要改變提問的方向,引導對方從思考“為什么不如何如何”轉(zhuǎn)變?yōu)椤盀槭裁次蚁胍绾稳绾巍薄?/p> 如果換一種說法,兩人談話的方向就會跟之前說教的對話很不一樣。因為在這段對話中,勸說方一直在不斷地問 “為什么你會想要這樣做”,每問一次,對方就會思考一次“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這個理由就像是埋下了一顆種子,想去做的決心也會隨著談話逐步加深。當對方的理由和信念逐漸被強化后,你只要問一下“接下來打算怎么做”,就很有可能讓對方的念頭變成了行動。 這套提問方法,不止可以用于勸導別人,也可以用作自我激勵。當我們反思“我為什么做不到”的時候,同時也是在思考“做不到”的理由,可見自我檢討和自我激勵其實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矛盾,自我檢討缺點的同時,也把它的存在合理化。所以如果你想要改掉自己拖延癥的毛病,就別問“我為什么做事老是在拖”,而是要去問“為什么這件事我不想拖?!?/p> 說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要覺得我說了半天,你還是沒有那樣做,就是失敗了。事實上,說服是一種程度上的改變,只要對方的想法從“很討厭”到“沒那么討厭”,甚至是思考“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的時候,其實說服就已經(jīng)開始成功了。 請人幫忙要有策略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以對方為出發(fā)點。 然后,訴求要具體,要讓人看到做善事和不做善事的區(qū)別。 更具體的描繪行善的畫面,讓對方知道一個小小的行動會為他人減輕許多痛苦,增加許多快樂。 其次,善意要擴大。 很多人在做好事的時候,最怕自己的善良會被別人利用,比如遇上碰瓷的人。所以,我們在請求的時候更要讓對方知道,Ta的善良不會被辜負。 最后,要讓對方有選擇,而不是被道德綁架。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對方很清楚地感覺自己是有選擇的,沒有人喜歡被迫做決定,無論我們的決定是否正確,當我們感覺到自己是迫于形勢,不得不這么做的時候,多少都會產(chǎn)生抗拒的念頭。 如何說服專業(yè)人士 在高度分工的社會里,人人都要跟專業(yè)人士合作,但因為專業(yè)性的差距,往往使這種交流困難重重。 方法一:克制直接表達主觀感受的沖動,主觀感受有“三個字”的標志性特征——我覺得。 話題一旦落到主觀領域,就很難分清孰是孰非了。其次以上這些主觀感受都特別模糊,比如你能說清好看的標準是什么嗎?所以,要把主觀上的不滿細化成客觀具體的問題,比如說這個配色好像有點沉悶,我想要一些亮色,表現(xiàn)出陽光積極的感覺。 方法二:提出抽象需求,而不是具體要求,給予專業(yè)人士思考空間。 需求和要求的區(qū)別在于,需求是一個具體目標,比如塑造一個具有親和力的品牌,要求則是指對設計方案中某個具體細節(jié)的安排,比如背景色要白色,標題要宋體等。如果陷入細節(jié)的糾纏,不僅會捆綁住設計師的手腳,還會導致最后的修改方案偏離應有的軌道。 方法三:不要下命令,要嘗試在探討中達成共識。 作為甲方或合作方的上游,面對設計師或其他合作方,最終話語權(quán)是落在我們手里的。所以當我們轉(zhuǎn)讓出一部分話語權(quán)給對方,對方也會對我們心存感激,更傾向于做出對我們有利的決定。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和專業(yè)人士的溝通交流都建立在前期明確傳達需求的基礎上,掌握說服技巧的同時,我們更需要在前期溝通上多付出一點努力。 關鍵詞: 說教模式 反問提問 訴求具體 選擇權(quán) 主觀感受 抽象需求 共識 要點: 1.當我們要說服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每個人都擁有對自己行為的選擇權(quán)。 2.人不是只有改變了主張才叫改變;當你既有的信仰加深了,或者原本抗拒的事物不再這么討厭了,其實也是一種改變。 3.勸說對方的時候把“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句型換成“為什么想要如何如何”。 4.請人幫忙要以對方為出發(fā)點,要讓對方有選擇,不要把善意的請求變成道德的指控。 5.跟專業(yè)人士交流時,要克制直接表達主觀感受的沖動,在前期溝通上更需要多付出一點努力。 |
|
來自: kyle_子陽 > 《你的口才價值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