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美素圖庫 前幾天從老家回程的高鐵上。 總共1小時的車程,足足聽斜后方的一位媽媽罵了孩子近30分鐘。 原因是孩子要喝飲料,媽媽給他買了,可孩子喝了幾口后沒有擰緊蓋子,結果飲料撒了一地。 還潑到了媽媽的包上面,衣服上面。 面對孩子這個“錯誤”造成的結果。 說教孩子幾句,比如“下次一定記得擰緊蓋子??!” “你看看自己不小心,把地板弄臟了,還把媽媽的包和衣服弄濕了,很麻煩!” 這樣說非常正常。 可是這位怒火沖天的媽媽卻大聲責備孩子:“以后我再也不給你買飲料了?!?/span> 但是孩子沒有什么反應,他應該是覺得自己做錯了,或者已經(jīng)習慣了媽媽這樣的情緒。 然后繼續(xù)責備:“下次我不會帶你回來了!” “不要叫我媽媽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 滿滿的威脅和責備,聲音也很大。 當說到不要他叫媽媽了時,這個男孩開始哭了起來。 同坐的大叔應該都感覺到了這吼罵的威力,斜著身子側過臉坐著。 而前面座位的一些孩子,也在扭頭張望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我想每個成年人都會明白“覆水難收”的道理。 飲料撒了,再怎么責備孩子也是沒用的。 可為什么還是會這樣對孩子吼罵呢?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在親戚家做客。 親戚家有一個跟我差不多大的哥哥。 那天在餐桌上,大家剛剛開始動筷子,就聽到哐當一聲,哥哥的飯碗打碎了。 一聽到聲音,他媽媽就跑來,一把就將他從座位上拽了起來。 然后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了幾板,大罵他是敗家子,又把家里的碗打破了。 那頓飯他就一個人在屋外站著沒吃,一個人默默流著眼淚。 他的媽媽脾氣很大,沒有人敢為哥哥說話。 我一直記得他委屈的樣子。 應該沒有誰能比孩童的我感受更深,更恐懼的。 所以如今,小小魚也打碎了好幾次飯碗。 每次他自己都被這突然的情況弄懵了。 我就當作什么事沒有,平靜地跟他說:“去拿掃把過來,自己把地面清理干凈吧?!?/span> 他就像找到了出口一樣,趕緊跑去拿。 然后我們一起弄干凈,拿來新碗,添上飯菜,跟他交代:“下次一定要注意,用手扶著碗,讓飯碗離桌子邊兒遠一點?!?/span> 孩子們知道自己犯了錯,造成了損失的時候。 內(nèi)心都是緊張不安的。 這時父母一頓吼罵,不僅無法幫他們解決問題,記住教訓,只會讓孩子嚇得崩潰。 你真的知道孩子被吼時的感受嗎? 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一只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它媽媽之間的非凡經(jīng)歷。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fā)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游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xiàn)實世界。 你也許覺得只是用高音制造一點噪音,來達到震懾的效果;或者覺得自己只是一時失控,內(nèi)心還是愛孩子的,不是嗎? 于是馬上一次又一次原諒了自己的失控。 但你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孩子最信賴、最愛的爸爸媽媽,一切從你的口中出來,殺傷力就成倍的增加。 圖來源丨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還有不少的父母覺得,打是親,罵是愛。 所以你跟他們說不要打罵孩子時。 他反而說你太慣著孩子,太把孩子當回事。
孩子總是那么輕易地原諒父母。 如果是你兇了同事或者其他親戚,沒一段時間,肯定是修補不好關系的。有的還因此反目成仇。 也許正是因為能這樣輕松地獲得孩子的原諒。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覺得吼吼孩子沒關系啊。
面對這么有道理的反問,我也是無話可說。 的確,孩子常常愿意原諒“暴力父母”的過錯,相信父母是心情不好,不是不愛我。 孩子永遠善良地站在父母的立場上理解父母,而我們呢,是否也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我也對孩子發(fā)過火,看到孩子嚇怕的樣子,非常的后悔。 所以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怎么治?給幾條建議吧。 首要的是反思、剖析自己。 為什么會對孩子這樣大吼大叫,甚至對很多親人也是如此,對外人卻客客氣氣,判若兩人呢? 其實是孩子因為愛的緣故,原諒了你的暴躁,接納了你的壞情緒,自己舔平了傷口罷了。 可這不是三番兩次發(fā)脾氣的理由。 反而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好一點,善待這些愛自己的人。 如果再深入一點思考和觀察。 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脾氣性格跟自己的原生家庭,跟父母息息相關。 以前遇到一個爸爸,他其實打完孩子也覺得后悔。 但就是不肯讓步:“誰叫他不聽我的,不好好學習我還打!” 他的價值觀是:“反正我也是挨打長大的,也沒什么?!?/span> 因為他小時候,一調(diào)皮搗蛋就被爸爸拿棍子追著打。 從來沒有誰跟他耐心地說過話。 小時候很少被溫柔以待,而是打罵相加,甚至沒解釋機會的話。 長大成人后,做了父母,往往會不自覺地對孩子也是打罵相加,無法溫柔以待。 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你或者示范給你該怎么做才好。 如果還不改變這種方法,那真的會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其次告訴自己管理情緒,跟孩子好好說話。 這幾日讀豐子愷先生的一篇回憶老師李叔同先生的文章。 在文章內(nèi),先生提及老師教誨學生時,總是這樣地態(tài)度——“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 這句話值得我們細究。 輕而和氣,不失嚴肅。 在教誨孩子的時候,需要讓他們加深印象或者強調(diào)重要性時。 可以嚴肅,但是語氣盡量輕而和。 無需大聲吼叫,不要態(tài)度兇狠。 真的,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們的樣子都很恐怖。 有時對孩子的大發(fā)脾氣,如果拍下照片,自己都會嚇到自己。 所以,下次自己想大發(fā)雷霆地時候,深呼吸,內(nèi)心默念:平和平和,不要吼! 一次改不了,好好反省,繼續(xù)改。 直到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能控制住這種壞脾氣。 這就是一場修行,證明你達到了一種新的高度。 所以說養(yǎng)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真的沒錯。 用愛來引導,用規(guī)矩來懲戒,而不是靠脾氣來震懾。 其實在所有的管教中,發(fā)脾氣是最無用的。 就好比高鐵上因為撒了飲料而挨罵的孩子,他只要明白喝完飲料蓋好蓋子就好。 其他所有的吼罵和威脅,下車后孩子都會忘掉。 最后什么不會留下,也許只會留下媽媽那刺耳的責罵,多年后隱隱約約出現(xiàn)在記憶里。 有媽媽說,好好說話,孩子不聽,只有吼罵才會聽。 比如小小魚晚上去洗澡時拖拉,媽媽為此很惱火,有時就吼上了。 我給了老婆一條建議,在你跟他聊天時,好好談談可以怎么做,而不要總是靠大聲叫喚他。 這樣的效果比吼叫要好。 比如我每次不吼他,但是會讓他對表,去看時間。 他自己看了表就知道該快點了。 因為規(guī)矩是9點半前必須上床,否則故事時間會壓縮掉。 當規(guī)矩最后內(nèi)化為行為習慣時。 孩子會變得自理,而不是靠你吼叫。 當他做作業(yè),也許會分神,或者寫的很潦草。 分神時可以停下來,提醒孩子認真,把注意力集中了再繼續(xù)。 潦草的話,規(guī)定好時間改過來。 如果不聽怎么辦? 那就看最初定學習規(guī)矩時懲罰是如何的,按照這個約定就好。 而去超市,他不會賴著不走,非買哪個東西不可。 因為他知道,真的需要的東西,不要說,我們也會買。 不合規(guī)矩的需求,吵鬧也要不來。 有了愛的引導,再加上規(guī)矩的一個約束作用,那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而愛和規(guī)矩,不僅僅是養(yǎng)育孩子的兩件法寶,更是治療“吼”病的良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