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五十六章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道是什么,怎么修道,怎么得道?(資料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是說,真正知道的人不會夸夸其談,到處夸耀的人反而沒有真正了解道。 《莊子·知北游》講了一個寓言。一個叫做知的修行人,到處尋仙問道。他先遇見了無為謂,問:道是什么,怎么修道,怎么得道?無為謂不知道怎么回答。 后來又遇見了狂屈,向他詢問同樣的問題,狂屈張口欲言卻忘記了該說什么。最后找到了黃帝,黃帝大談道是什么,怎么修道,怎么得道。 知非常的高興,說:“世上的人都說無為謂和狂屈是得道高人,我看您才是真正的得道高人呀?!秉S帝嚴(yán)肅的告訴他:“無為謂不說話,是真正懂得了道;狂屈想說又說不上來,已經(jīng)接近于道;我倆在此夸夸其談,其實離道太遠(yuǎn)了?!?/p> 《道德經(jīng)》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钡朗钦鎸嵉拇嬖?,是惟一的永恒存在,當(dāng)你用語言描述它,它立刻就受到了語言的限制。 你再怎么說,都不是道本身。但人類又不得不借助語言來討論它。 所以,學(xué)道的人要了解,言語之道不是真正的道,它不過是指月之指,渡河之筏,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以言論談道,應(yīng)該是“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才對。 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資料圖)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边@是什么意思呢?《莊子·應(yīng)帝王》說了一個寓言。寓言說,掌管南海的帝王叫做倏,掌管北海的帝王叫做忽,掌管中央的帝王叫做混沌。 倏、忽常到混沌的地盤游玩,混沌待他們特別友善。倏、忽為了感謝他,決定為他鑿開七竊,一日鑿一竊,七竊成而混沌死矣?;煦缭诖耸堑玫勒叩拇Q。 道就是混混沌沌,萬物都在里面混成一片,彼此沒有什么區(qū)分。在此狀態(tài)下,混沌過著混蒙無知的生活,當(dāng)然沒有什么得得失失的煩惱與憂愁。 但一旦混沌開始追逐耳、目、口、鼻等外在感官享樂,于是心神就與外物相激相蕩,反而在追逐欲望中死掉了。 道本來混蒙一片不可說,說出來的道不是本真的那個道。領(lǐng)悟到混混沌沌的那個狀態(tài),也就無話可說了。 因為這個混沌,是包含萬有的“一”,除它之外別無它物,沒有對立物的比較,又怎么說呢。 但是,我們?yōu)槭裁春茈y領(lǐng)悟這個混沌一如的狀態(tài)呢?因為我們有耳、目、口、鼻等感官,感官感知的世界是分的世界,分的世界帶來好惡的區(qū)別, 人類喜歡好的而排斥惡的,于是產(chǎn)生智巧之心互相爭奪,人心就亂了?!皟?、門”即指耳、目、口、鼻等感官?!叭鋬?,閉其門……” 這段話是說,關(guān)閉欲望的門徑,化解追逐的戾氣,調(diào)和對事物的區(qū)分,和同光芒與塵垢,這就是混混沌沌的玄妙境界啊。 混沌因追逐欲望而死,也必因消彌欲望而生。“玄同”的意思,大概如此吧。 和光同塵(資料圖) 老子與莊子雖然都談道,但二人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研究老莊的大家王叔岷先生說:老子側(cè)重“外王”,莊子側(cè)重“內(nèi)圣”。 這一章,也許老子也是在建議君王,應(yīng)該混蒙光芒與塵垢、榮與辱、是與非、貴與賤、高與低,明與昧……那么,治國時就不會對人有區(qū)別對待,不會有親疏、貴賤的分別。 所以說:“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p> 這樣的話,反而會得到天下人的敬仰,“故為天下貴”?!肮蕿樘煜沦F?!边@里的“貴”,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貞”字,因傳抄過程中形近而誤?!柏憽闭摺罢币?,“故為天下貴”實乃“故為天下正”。 意思是:這樣的治國方法,才是正道呀。儒家的觀念是愛有差等。簡單的說,人必先愛家人,再愛同鄉(xiāng)人,再愛同縣人,再愛同省人,再愛天下人…… 這樣的倫理符合人性,但放到政治上的話,就是“尊尊親親”的等級差別觀念了。 但老子說,圣人對百姓一視同仁,不會對任何人有親疏貴賤的區(qū)分,反而符合平等的現(xiàn)代政治原則。 從修身的角度而言,如果能夠閉塞欲望的感官,挫損自我的鋒芒,化解私心的糾纏,與世界和光同塵,就不會對外物起貪心、妄心,不會因利害而與人或遠(yuǎn)或近,或親或疏, 也不會對萬物起或貴或賤的念頭,齊平萬物,隨順自然,反而可以化解執(zhí)著自我所帶來的煩惱。老子談“和光同塵”,莊子說“外化內(nèi)不化”,二者旨趣相同。 我內(nèi)心與道契合,但外在的行為和普通人沒有什么不一樣。學(xué)道人常犯的毛病,就是覺得自己與普通人不一樣,處處表現(xiàn)得特立獨行。這樣的見解和表現(xiàn),恰恰與道背道而馳。 內(nèi)心與道契合,外在的行為和普通人沒有什么不一樣(資料圖) 《莊子·寓言》說到,有一個修道的人叫陽子居,前往南方沛地,正好老子要去西方的秦國游歷,約好在郊外見面,到了梁地才見到老子。 老子在半路上仰天長嘆說:“當(dāng)初我以為你可以受教,如今看來你不行?!迸娴卦诮裉斓慕K,梁地在今天的河南,約好在沛地郊外見面,卻在梁地才相見。陽子居是晚輩,誤了多少時日呀,非敬師敬老之道。 陽子居沒有說話,到了旅店,侍候老子梳洗干凈,把鞋脫在門外,跪行向前說:“剛才弟子想請教先生,因在路上,所以不敢冒昧。現(xiàn)在先生有空了,請指出我的過錯?!?/p> 老子說:“你態(tài)度傲慢,誰愿意與你相處呢?真正潔白的人,好像有什么污垢,德行充足的人,好像總有什么不足。” 陽子居聽了羞慚變色,說:“弟子受教了。”陽子居剛來旅店時,旅店的客人都來迎接,店老板親自安排坐席,老板娘替他拿著毛巾梳子,先坐的人讓出座位,取暖的人讓出火爐。 等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訓(xùn)之后,客人們就已經(jīng)和他無拘無束的爭席而坐了。 所以說,和光同塵,不顯山不露水,才是真修道啊。 (編輯:西銘) 內(nèi)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