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記載大禹的青銅器現(xiàn)身!中國專家歡呼,外國專家:夏朝不存在 中國古稱'華夏',其中'夏'字的含義即是大禹建立的第一個朝代夏,這是學(xué)術(shù)界公認(rèn)的中國起源。然而可惜的是,至今尚有大批追求實物證據(jù)的學(xué)者,尤以部分國外專家為主要對象,他們否定夏朝的存在,否定三皇五帝堯舜禹的存在,否定了我們所孜孜以求的夢之歸宿。的確,考古史上還未出土過可以直接證明夏的文物,但商朝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多年前,商殷墟還睡在沉沉的地下,'詭辯者'企圖將商朝從史書里抹掉,如今商被證實了,他們又將矛頭對準(zhǔn)了更久遠(yuǎn)的夏??墒沁@次他們或許要再次失望,因為一件明確記載大禹事跡的青銅器現(xiàn)身了! 2002年,一位中國專家偶然在海外古玩市場淘到了一件銹跡斑斑的殘破青銅器,高僅12厘米,口徑25厘米,重量僅2.5千克,青銅頂蓋已丟失,獸首雙耳分置兩旁,但耳環(huán)也已丟失。相比其余鑄造精良的青銅重器,這件形制嬌小的'盆'顯得平平無奇,然而當(dāng)專家撩撥了幾下青銅盆的底部,卻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銘文記載! 專家不動聲色,低調(diào)地將這件青銅器買回,經(jīng)過研究之后,更加確認(rèn)自己'撿漏'了!青銅器共有10行98個字的銘文,記載的內(nèi)容正是夏朝奠基者大禹的光輝事跡: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shè)征,降民監(jiān)德,乃自作配鄉(xiāng)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貴唯德,民好明德,寡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吁明經(jīng)齊,好祀無。心好德,婚媾亦唯協(xié)。天厘用考,神復(fù)用祓祿,永御于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 銘文大意是說大禹為治水,曾采用削平山崗堵塞洪水、疏通河道等措施,平息水患后,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并將那些逃難的民眾遷移到各自地州定居。民眾有感于大禹的貢獻(xiàn),稱之為'父母'。銘文后面闡述了大禹以德治政,并教誨民眾以德行事。 大禹是否只是神話人物,夏朝是否只存在于傳說,這個問題由來已久。這件青銅盤被稱為'遂公盨(xǔ)',傳聞是舜的后代建立的遂國國君所使用的器物,遂國于公元前681年被齊國所滅。而遂公盨也有2900的歷史,雖然它距離夏朝尚有1000多年,但它的重要意義不在于此:遂公盨將大禹治水的文獻(xiàn)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 青銅器的銘文多用以記載重要歷史事件,而且在西周時期鑄造出一件精良的青銅器并非易事,所以遂公盨不是西周人的'惡搞'。這說明,早在2900年前,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就被人們歌頌,夏朝作為'三代之首'的觀念就已深入人心。 從《詩》、《書》等先秦典籍的記載中也可佐證遂公盨所言非虛。《尚書》關(guān)于《禹貢》一章的記載:'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詩·長發(fā)》載:'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這與盨上刻的'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shè)征'是相同的。 此前,記載有大禹事跡的《詩》、《書》乃至秦公簋都屬于春秋,遂公盨的出現(xiàn),一下子將這一記錄上升到西周,更接近夏朝時期。遂公盨也成為印證大禹治水傳說最早的文物例證。這一消息迅速爆紅考古界與文化圈,專家無不歡呼雀躍,然而對中國文化未有深入了解的國外學(xué)者卻依舊持反對態(tài)度,因為他們無法像漢語言學(xué)者一樣從古文典籍中尋找蛛絲馬跡,他們只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去接受夏朝的存在,那就是找到一件夏朝的文物。不過自己民族的信仰不太需要外人來評判,小解始終堅信夏朝的存在,不知大家怎么看呢? |
|
來自: 攝影姥 > 《……考古.旅游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