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玩,這便是北京琉璃廠、潘家園的代名詞。北京琉璃廠,其實最初之時,以售賣書籍、筆墨紙硯居多,因此也是有著非常濃重的文化氣息。故而,相比較于潘家園而言,琉璃廠似乎更像是文人居住之所。因此,在這個地方也是流轉著很多古玩字畫。據悉,在上個世紀末,琉璃廠便發(fā)生一件關于字畫的故事。 1995年秋,天氣轉涼,但在琉璃廠卻依舊熱鬧非凡,熙熙攘攘地人群,都想淘到一兩件趁手的文物。就在此時,一位年過七旬的老者敲響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大門。據悉,這位老農從東北遠道而來,聽聞琉璃廠有文物字畫鑒定大師,故而來此碰碰運氣。當老農把珍藏多年的古畫拿出以后,鑒定人員沉默許久之后,一臉激動的表情問道:“這是北宋詞人張先的《十詠圖》真跡??!”老農聽后,瞬間安心許多,并開始向鑒定人員訴說這件文物的來歷。 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雖說當時的溥儀不再是皇帝,但依舊享有一定的待遇,依舊可以居住在紫禁城中。雖說此時的清朝遺民有著民國政府承諾的《皇室優(yōu)待條件》,但皇宮大院生活著眾多太監(jiān)宮女,那些“優(yōu)待條件”根本就是杯水車薪,難以解決問題。無奈之下,清朝遺老都打起了皇宮大院中文物的主意。這便是國寶外流事件的起因。經此一役后,大量的珍貴文物被皇室人員以各種形式,或販賣,或抵押給外國銀行。 其實當時不僅僅是皇室人員打起皇宮文物的主意,事實上,那些太監(jiān)宮女也是如此。畢竟當時的清朝亡國已經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崳c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這便有了太監(jiān)盜竊文物之事。太監(jiān)在往出運送文物的時候,必須經過侍衛(wèi)之手。因此,那些侍衛(wèi)便從中得到不少好處。上述所說的《十詠圖》便是得益于此,老農的祖輩是溥儀的侍衛(wèi),這便是畫的來歷。 據悉,老農在彌留之際,曾準備將這副畫賣掉。因為老農有7位子女,為了避免在自己過世以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老農曾提議將這副畫賣掉后,將錢給子女分發(fā)下去。恰巧在1992年時,各地文物局接到通知,要求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文物。當時老農的出價是“800萬元”,但文物局卻只給“1萬元”,堅決不再多給。但老農不甘心,這畫便沒賣成。后在1995年,老農遠上北京,尋人鑒定。隨后在1997年文物拍賣會中,故宮博物館以1980萬的價格買下老農手中這副《十詠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