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之前:麥克阿瑟是臨時四星上將,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地位、職權、資歷都在三人當中排第一。馬歇爾其次,中校軍銜;艾森豪威爾是麥克阿瑟助手,少校軍銜。 二戰(zhàn)初期:馬歇爾擔任陸軍參謀長,暫領上將軍銜;麥克阿瑟在菲律賓任軍事顧問,實際是菲律賓土皇帝;艾森豪威爾當時已離開麥克阿瑟,回到美國擔任陸軍第三師中校參謀長。 二戰(zhàn)后期:三人都是五星上將,但馬歇爾的地位最高;艾森豪威爾的職權相對最大;麥克阿瑟的職權相對最小,但他的權限自由度相對最高。 先從麥克阿瑟說起。為什么先說他呢?因為他在三人當中的資歷最老。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跟他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1930年麥克阿瑟擔任臨時四星上將和陸軍參謀長的時,馬歇爾還在本寧堡步兵學校當助理校長,軍銜只是中校。而艾森豪威爾則是麥克阿瑟的助理,平時負責起草文件和撰寫報告的工作,軍銜只是少校。 一個是四星上將兼陸軍參謀長,一個是中校助理校長,一個是少校助理。三人的地位差距非常明顯。 一直到二戰(zhàn)爆發(fā)前,三人的地位排名沒什么變化。麥克阿瑟最高,性格最狂妄;艾森豪威爾最低,一直矜矜業(yè)業(yè)的替麥克阿瑟做助理。馬歇爾排中間,高不成,低不就。 至于馬歇爾在這一期間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這個跟麥克阿瑟還有點關系。據(jù)說麥克阿瑟在擔任陸軍參謀長期間,他與馬歇爾的關系很差,整整打壓了馬歇爾三年時間。 1932年底,馬歇爾調到斯克雷文堡帶兵,這本來是他在基層歷練,為日后提拔升遷做鋪墊的一個好機會,但卻遭到了麥克阿瑟的打壓,被調到了伊利諾斯州國民警衛(wèi)師當師長(只要被調到國民警衛(wèi)隊,就沒什么前途) 為了自己的前途,馬歇爾找到自己的老長官潘興幫忙疏通(潘興是美軍特級上將,級別高于五星上將),結果麥克阿瑟故意打馬虎眼,氣的潘興牙癢癢。一直到1935年,麥克阿瑟從陸軍參謀長卸任,被調到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后,馬歇爾才在潘興的幫助下重新被調回陸軍擔任旅長(準將軍銜)。當時的馬歇爾已經(jīng)55歲了。 不過馬歇爾的運氣非常好,雖然他當時已經(jīng)快60歲了。但是在老長官潘興的推薦下,他很快就得到了羅斯??偨y(tǒng)的賞識,開始一路扶搖直上。 截止到1939年9月1日(二戰(zhàn)爆發(fā)日),馬歇爾被羅斯?;鹁€任命為陸軍參謀長,少將軍銜,暫領上將軍銜。 ▼馬歇爾和羅斯福▼ 當時的麥克阿瑟還在菲律賓任軍事顧問,相比于四年前,沒什么變化。艾森豪威爾則在這段時間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折點。 1939年,艾森豪威爾向麥克阿瑟辭職,堅持要回到美國。麥克阿瑟極力挽留,并許諾他擔任菲律賓少將軍銜(菲律賓軍銜)。但是艾森豪威爾覺得沒前途,就回到美國擔任陸軍第三師中校參謀長。 1941年初,艾森豪威爾升為第九軍上校,在一次重大軍事演習中,他由于表現(xiàn)出色,指揮有方,受到了軍界的注意。在這次大演習后,他被調任第三軍擔任參謀長,并晉升為準將。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后,馬歇爾電召艾森豪威爾火速回華盛頓報到。(因為艾森豪威爾在菲律賓待過,熟悉太平洋的情況) 此后,艾森豪威爾由于支持羅斯??偨y(tǒng)的先歐后亞政策,得到了馬歇爾的支持,一路扶搖直上。 至于麥克阿瑟,他就倒了大霉。日軍偷襲珍珠港后,75萬日軍席卷東南亞,麥克阿瑟指揮菲律賓美軍和菲律賓土著軍隊抵抗了三個月后,丟城失地,最后灰溜溜的離開了菲律賓,去到了澳大利亞。這段時間,是他人生的最低谷。 這里要額外說明,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不是因為他貪生怕死,不敢留下。而是他的資歷實在太老了,當時很多美軍高級將領都是他曾經(jīng)的下屬,美國政府出于政治考慮,認為如論如何也不能讓他這個陸軍老帥就這么戰(zhàn)死或被俘在了菲律賓。否則太丟美國的臉面。所以羅斯福才會專門派飛機把他接走。 后來的三年,盡管麥克阿瑟力圖挽回自己的顏面,但是由于美國先歐后亞,亞洲問題的重要程度排在歐洲后面,麥克阿瑟被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先后逆襲。 截止到1944年7月時,艾森豪威爾擔任歐洲戰(zhàn)區(qū)盟軍的最高指揮官,負責指揮整個歐洲地區(qū)盟軍(包括海陸空軍)。 而他的老長官麥克阿瑟,其職務只不過是太平洋戰(zhàn)區(qū)陸軍的最高指揮官,從戰(zhàn)區(qū)重要程度來說,他和艾森豪威爾沒法比;從實際指揮權限來說,他只負責陸軍,海軍不歸他管(海軍歸尼米茲負責),他和艾森豪威爾也沒法比。 所以可以這么說,從1939年艾森豪威爾離開麥克阿瑟開始算起,他只用了五年時間就強勢逆襲了自己的老長官。 至于當時馬歇爾的地位,那就更高了。用一人之下(羅斯福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都不過分。 因為,馬歇爾當時是羅斯??偨y(tǒng)全球戰(zhàn)略的堅定支持者,是羅斯福在戰(zhàn)爭期間一天都離開不得的親信幕僚。并且,馬歇爾還是“美英聯(lián)合參謀長會議”中的主導人物,很多決策性的東西都是有他來策劃的。這兩點明顯是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都比不了的。 因此,在二戰(zhàn)后期,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的職權都比麥克阿瑟要大。 并且還有一點,麥克阿瑟榮升五星上將,他其實是沾了艾森豪威爾和馬歇爾的光。 在整個二戰(zhàn)期間,英軍的軍銜普遍都要比美軍高一點。比如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英軍的帝國參謀長都是元帥軍銜,都相當于是美國的五星級上將。而美國這邊的馬歇爾、歐內斯特金、亨利阿諾德,都是四星上將。英美兩軍的高級首腦做在一起開會,英國人都是元帥,美國這邊都是大將。美軍明顯就矮了人家一頭。 一開始,美軍高層對此都忍了。但是到了1944年9月1日,英國授予了蒙哥馬利陸軍元帥的軍銜后。這一下,美國不能忍了:因為蒙哥馬利隸屬于艾森豪威爾指揮,而艾森豪威爾的軍銜是四星上將,居然比蒙哥馬利還低了一級,這還怎么指揮? 于是羅斯福就怒了。他立刻指示馬歇爾火線授予艾森豪威爾為五星上將,反正不能讓蒙哥馬利騎在艾森豪威爾的頭上。等艾森豪威爾授銜后,再提交國會批準,將美軍在其它戰(zhàn)場的高級指揮官一起提拔,與同一戰(zhàn)區(qū)的英軍指揮官平起平坐。 因而,麥克阿瑟在1944年12月18日,他就因為沾了老部下艾森豪威爾的光,撿了一個五星上將軍銜。 最后簡單做個總結:二戰(zhàn)后期,單看職務權限,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但美軍比較重視資歷,這三個人在美國官方的排序是,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 當時,馬歇爾負責運籌帷幄統(tǒng)籌全局;艾森豪威爾率領當時最多的軍隊,負責統(tǒng)籌最大的戰(zhàn)役;麥克阿瑟則相對要遜色一些,他的優(yōu)勢在于年紀在三人中排最高,資歷在三人中也是最老的。 不過,麥克阿瑟是三人當中,權限自由度最高的人。因為馬歇爾的官位雖然高,但他不直接掌握軍隊,并且他身在美國國內,身邊都是同級的同僚或是必須服從的上司,他的權限很受限制;艾森豪威爾統(tǒng)帥的部隊雖多(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但他身在歐洲,要受到歐洲盟國的掣肘。也有諸多的限制。 而麥克阿瑟在二戰(zhàn)之后的官職雖然只是駐日盟軍總司令,但他實際上就是日本人和韓國人的太上皇。并且日本遠離美國本土,麥克阿瑟一向又是膽大之人。因此,他的實際權限其實是三人當中最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