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為了那榮華富貴,有多少人拼了命想做皇帝,圣明如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做皇帝,不惜弒兄逼父;又如宋太祖趙匡胤,于陳橋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出身,打下天下后為了鞏固皇權,大殺忠良,留下人生黑點。這都是成功當上了皇帝,并后世贊頌的圣明君主。 更多的是那些為了當皇帝,豁出一切,最終失敗的人,明末李自成、吳三桂,哪一個不是手握重兵,強悍一時,卻落得個悲慘下場?所謂成王敗寇,這是歷史的必然性,但還有一些人,他們成功地做了皇帝,卻發(fā)自內心地不愿意做皇帝,或者在后人看來,他們不做皇帝也許能獲得更高的人生成就。 如南陳后主陳叔寶,他在文學、書法、繪畫方面都有頗高造詣,甚至影響了后來隋唐的文藝發(fā)展,無奈生于帝王家,做出了《玉樹后庭花》這亡國之音;如宋徽宗趙佶,用今天的話來說,也是個文藝青年,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精,自創(chuàng)瘦金體開宗立派,影響至今;還有那南唐后主李煜,憑一己之力,把詞這種文學形式,從不登大雅之堂,拔高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這三位,如果不當皇帝,專攻文藝,恐怕會成為中國歷史上能媲美三曹、三蘇的大家,不知道他們在亡國之時,會不會發(fā)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的感嘆? 今天,我們拋開其他,只說李煜和他的詞。 01 ▲ 帝王李煜 李煜,字重光,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國主,也是南唐的亡國之君。 他本不該當皇帝,從身份上來說,他不過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從性格上來說,他比較文弱,從愛好上來說,他愛詩文、喜書畫,權力對他來說,并沒有吸引力。并且,當時南唐已有太子,是李煜的哥哥李弘冀。當李煜受到哥哥猜忌的時候,他干脆歸隱起來,自號“蓮峰居士”,醉心于書畫當中,以表明自己毫無權力欲望。 可天不遂人愿,李弘冀想當皇帝,卻英年早逝,李煜不想當皇帝,卻被立為新太子,入主東宮。 初為國君的李煜,也頗想有一番作為,但畢竟能力擺在那里,他只能做一個文人,當不了皇帝,后宋兵勢大,李煜的南唐只好尊宋為正朔,南唐也去除國號,成了“江南國主”。俗話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大宋既為正統(tǒng),又豈能容得下江南國主? 過了沒幾年,宋兵壓境,李煜率百姓投降大宋,成為了亡國之君,階下之囚,被宋太祖封了一個極具侮辱性的爵位——“違命侯”。后太祖駕崩,太宗繼位,四十二歲的李煜逝于汴京,相傳,他是因為一首詞獲罪,被宋太宗趙光義以牽機藥賜死。 那首詞,就是我們熟悉的《虞美人》:
02 ▲ 詞人李煜 李煜作為國君,當然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李煜有著非常高的成就。他精通書法、繪畫、音律、在詩文方面也有造詣,簡直是個全才。 在所有這些方面,李煜最出眾的還是填詞。他早期的詞,受晚唐五代時期溫庭筠、韋莊等人的影響,是花間詞派風格,內容大多局限于男女之情,在那個時期,詞被認為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文學形式,被稱為“詩余”。 南唐亡國之后,李煜的詞風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因為,人們在談論李煜詞的成就時,更多的是指他亡國之后的詞。李煜后期的詞到底有怎樣的風格和成就呢?我們一起從《人間詞話》中去探索吧! 03 ▲ 詞中三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中有三秀,分別是句秀、骨秀、神秀。這三秀,是遞進關系,也是詞的發(fā)展趨勢:
句秀,其代表人物是溫庭筠,就是說一首詞中,句子都寫得特別棒,但跟全篇整體意義不大,格調不高,局限于句子本身;骨秀的代表人物是韋莊,這就比句秀更高一層,骨就是結構,是說韋莊詞結構清晰,脈絡有序,其中“句秀”可以映照全篇;而神秀就只指李煜的詞了,意思是說李煜詞在兼具句秀、骨秀的基礎上,其詞中意義,更是超越了詞篇本身,能夠揭露出很多人生和社會的本質問題。 在王國維心中,李煜詞是明顯高于溫庭筠、韋莊等人的,但有人把李煜置于溫、韋之下,這一點王國維作出了有力的反駁。 04 ▲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認為李煜不如溫庭筠、韋莊的人名叫周濟(字介存),跟王國維同為清朝的詞論家。王國維反駁他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這段話,前半段點評李煜詞,說得很中肯,意思是詞發(fā)展到李煜這里,才有了更高的格局,題材不再限于男女之歡,有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可以把李煜看作是詞這種文學形式的革新者。后半段批評周介存,話說得非常重,毫不客氣,說他根本不懂什么叫詞,簡直是顛倒黑白,是非不分。 為了加強自己的論證,王國維還舉例說,像“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樣的詞,溫庭筠、韋莊寫得出來么? 按照我的理解,李煜前期的詞,多為男歡女愛、宮廷享樂,確實是不如前兩位大詞人,但南唐亡國之后,李煜作為一個階下囚,他嘗盡了人間辛酸,詞風大變,融入了家國情懷,含義深刻,就遠超溫庭筠和韋莊了。 05 ▲ 李煜的赤子之心 在這一點上,王國維十分了不起,他眼光毒辣,直指李煜作為君王和詞人的不足和長處。他說,李煜的詞之所以能做到神秀,能大開眼界,正是由于他懷有一顆赤子之心:
自幼生長于深宮和女人身邊,這對李煜的思想和性格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純潔善良、心中沒有雜念,但這也使得他作為一個帝王,不能清晰應對復雜的局面,不能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最終導致亡國。 帝王要講帝王心術,這一點李煜不具備,所以他不是一個好君主。但他的單一,又使得他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雖然做不好君王,卻可以在另一個身份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赤子之心,簡而言之,就是思想沒有收到太多的世俗污染,能一心一意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像個小孩子一樣,不論寫什么,都能融入自己的真感情。 06 ▲ 李煜的真性情 除了赤子之心,《人間詞話》還把文學創(chuàng)作分為客觀和主觀兩類,客觀是指,作者要站在更廣闊的層面去剖析,然后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寫盡文學作品中,這些作者都是多面體,社會閱歷豐富,像《水滸傳》、《紅樓夢》,作者如果沒有廣袤的知識面和見識,是絕寫不出來的。 主觀恰巧相反,不需要有社會閱歷,只要站在“我”的角度,進行深度的自我剖析,作品中的情感,是最原始的人類情感本質,體現(xiàn)出來的都是“真我”,李煜就是屬于主觀創(chuàng)作者。
詩言志詞言情,如果要用詩詞去打動人,最重要的是打動自己,把自我的內心情感通過詩詞的方式淋漓盡致地抒發(fā)出來,讀者自然會有代入感,而如果費盡心機討好讀者,就難以實現(xiàn)了。 ![]() 07 ▲ 李煜詞以血書者 李煜的詞為什么能有赤子之心,為什么能有真性情?除了前面所說閱世不深、心思單純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的每一句詞,都是用心血寫成。他不僅有悲戚的經歷,還有擔負人類罪惡的情懷。
所謂“以血書者”,就是打心里流露出的血性文字,只有這樣,才能寫出至情至性的情感,這時候的李煜詞,已經從最開始的宮廷閨怨,經歷了故國情懷,發(fā)展到感悟人生的境界。 便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那首《虞美人》,詞中有瑰麗的句子,也有對故國的追思,但最后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超越了詞篇本身,感悟到個人的渺小與自然的永恒,達到了真正的“骨秀”境界。 ![]() 最后,讓我們回到本文的開篇,古往今來,為了那榮華富貴,有多少人拼了命想做皇帝,而李煜,他本不該成為帝王,所以他成了亡國之君;他天生就是詞人,歷史賦予他革新詞風的使命,所以他成功了。 后世稱李煜為“千古詞帝”,不僅因為他特殊的身份,更因他對詞這一文學形式,有開拓之功,稱其“詞帝”,實至名歸! 喜歡記得來一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