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陶瓷,天下聞名。四海內(nèi)外,相盡收藏。陶瓷收藏,首推清三代。有清一代,康雍乾朝,中國古陶瓷事業(yè)達至鼎峰,臧郎年唐,赫赫御窯,各種陶事,各類瓷種,莫不精通。彩瓷之冠洋彩瓷,彩瓷皇后琺瑯彩,東方藝術珍寶粉彩瓷皆問世并繁盛于當朝;人間瑰寶青花瓷,人造寶石顏色釉也在此間發(fā)展鼎盛,而宮廷上下,九州內(nèi)外,莫不推崇之至。有詩美曰:“百種佳瓷不勝挑,霽紅霽翠比瓊瑤;國朝陶瓷美無匹,爾來年窯稱第一”。
清乾隆粉彩福壽花卉龍紋抱月瓶
清三代瓷,今動輒天價,儼然成為拍賣場之“明星門類”,使得舉國上下收藏人士爭相求藏。然強大的升值空間,巨大的利潤空間,使得造假販假者洶洶當?shù)?,因而如何辨明清三代真假,成為所有藏家共同關注焦點。因此,玉齋君特以“清三代瓷器真假鑒定”為主題,為大家詳盡介紹清三代瓷器鑒藏要領,以供收藏之用!
康熙年間
康熙御窯瓷器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繼承了明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豐富和提高了瓷器的品種與品味,融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顯現(xiàn)出萬千姿態(tài)。康熙帝為振興御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所具有的歷史、文化與藝術修養(yǎng)及其對西洋先進科技和工藝的濃厚興趣,成就了康熙御窯的振興與繁盛,盡展風華,彰顯于中國陶瓷史冊。
胎體
此時的胎土,淘煉得極為純凈細膩,如同糯米粉一般細白,又由于制坯技術的精密分工和燒成溫度的適宜,使得康熙瓷器的胎體具有堅緻細密的時代特色,較之明代及后世各朝的胎質(zhì)更為細潤。雖然這種密度很大的胎體,在燒結(jié)后都有沉重感,但仍與本身器型的比例和重量相宜,在器物上手時便能本會到這一特點。孫瀛洲先生在鑒別瓷器真?zhèn)螘r曾講過“行家一上手,便知有沒有”。這是他親身體會了康熙與其他時期瓷胎的比例和重量,而得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在康熙早期的一些粗糙民窯器物中,摻有雜質(zhì)的粗松胎體還偶有所見,少數(shù)砂底無釉器和厚胎器的足際露胎處有火石紅痕,雖也為黃褐色,但不如明代那樣濃重強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至乾隆時期方告結(jié)束。
繪畫
清康熙 五彩花鳥瑞果紋萬壽無疆盤 (一對)
康熙瓷器由于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捎^,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值得一提的是,琺瑯彩瓷在康熙五十八年試燒成功,康熙年間琺瑯彩瓷幾乎全部以花卉紋作為主紋飾,配以各色色地相襯托,筆觸細膩,呈色鮮艷,灑脫豪邁,極具神韻。
底款
清以前,明代官窯有造字款的,清取代明后,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製”,還未發(fā)現(xiàn)有用“造”字款的瓷器。清康熙朝為楷書盛行期(康熙篆書款尚不及百分之一),“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但是堆料款“康熙御制”的康字卻受原料特性與邊框的限制,不易舒展。
康熙十九年,清廷才正式于景德鎮(zhèn)御器廠燒造御用瓷器,因而康熙早期官窯器物多半沒有年款,自康熙十九后才有官窯年款。康熙宮窯款,以青花鈷料書寫為多,其次為琺瑯彩款,印款和刻款較少。青花書寫款,青花呈色純凈明艷,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寫于胎骨之上。
楷體占95%,篆體只占5%??滴跚捌?,官窯楷書款,筆劃粗重,蒼勁挺拔,古拙渾厚,布局寬大;后期字體漸趨清秀。楷體“康熙御制”官窯款,多用進口琺瑯彩料寫就,字體遒勁敦厚,外圍雙方框,方框的外邊線較寬。藍色琺瑯彩料款,因釉料厚,色調(diào)比雍正時深重。
民窯:康熙十六年浮梁縣令張齊仲下令:“禁鎮(zhèn)戶于瓷器上書寫年號及圣賢字跡,以免破殘?!彼悦裰{自康熙十六年后,年號款就已不再使用,改用干支年款,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钭R書不如官窯精,但:一寫仍較工整,甚至有些民窯款識可與官窯款識媲美。此外還有寄托款,花押款,文字款到動物款,林林種種,多不勝數(shù)。
雍正年間
清雍正 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盌 (一對)
雍正(1723-1735)朝時間雖短,但景德鎮(zhèn)御窯燒造的瓷器品種卻十分豐富,瓷器質(zhì)量名列清瓷之冠。直接原因是,出現(xiàn)了唐英那樣的督陶官和景德鎮(zhèn)有大批技藝高超的匠師。
胎體
清雍正 琺瑯彩赭墨梅竹圖碗 藍料雙方框
雍正時,瓷土選料精細,研粉、澄漿、制坯等工藝要求嚴格,燒結(jié)火候適度,因而胎體堅白細潤,成型規(guī)整,胎薄體輕,可和明代永樂、成化白瓷釉瓷媲美。胎體迎光透視,瑩潤無瑕,有的略顯淡青色(明代多顯紅潤)。大器胎體也能均勻一致,不顯厚重;小劍氣輕巧玲瓏。仿古代名窯器的胎體,和宋器那種黑灰色頗為相似,所以稱為“鐵骨大觀”。仿汝器胎體為香灰色或微泛紅褐色,文獻中比之為“銅骨之汝”。無款的民窯器,胎體均細,無釉砂底也都光滑細潤。
釉面
清雍正 白釉菊瓣盤
雍正瓷器釉質(zhì)瑩潤,表面光潔,釉面色調(diào)多數(shù)為純白。青花器的釉面,有的為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而呈現(xiàn)桔皮紋,并且有積釉較厚,呈云霧狀,謂之“朦釉”,俗稱“唾沫釉”。
造型
雍正時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以輕巧俊秀、工麗嫵媚。器型之美,可與以精細秀麗著稱的明永樂、成化瓷器相提并論,各部分之間比例協(xié)調(diào),恰到好處。外形上素有”線條美“之譽。確實增之一分則拙,減之一分則陋,給人以高雅之感。
裝飾
清雍正 粉彩「蟠桃獻壽」圖圓蓋盒
雍正年間瓷器以秀雅為最大亮點,無論從琺瑯彩瓷,還是從粉彩瓷和單色釉來看,精細秀麗,文人風尚為雍正美學的總體風格。但雍正年間的官窯彩瓷器,彩所繪枝干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遠沒有康熙年間的雄渾生氣。反而當時的民窯瓷器,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zhuǎn)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于我們的鑒定工作。單色釉瓷器一般無暗紋,均由整色覆蓋,光澤感強,釉面勻凈。
底款
雍正官窯瓷器底款的篆書年號,《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兩字。此種篆體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種,字體皆方整,外無雙框。
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還有刻畫與模印兩種,分兩行,每行兩字。少數(shù)為四字篆書豎式款,分有框和無框。有少量四字篆書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錢文排列方式。
雍正官窯用篆書款不多,主要乃用楷書,中后期為宋體小楷。真款平整秀雅,亦圓潤有力。至于行書、草書與隸書則絕少見。另有一些書《雍正御制》,也有官窯器乃依御令不書寫年款。
雍正細路民窯器大多數(shù)落各種堂名款,如“正誼書屋”、“百一山房”、“澹寧堂”、“望吟閣”等,一般民窯器款則復雜多樣,如用靈芝、香爐、團花款、方塊款、豆腐干款、四朵花款等。
乾隆年間
清乾隆磁胎洋彩錦上添花御題詩描金「玉泉山」圖瓶
乾隆時期(1736年---1795年),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這時粉彩在彩瓷的領域中取代了五彩的地位。這一時期粉彩瓷器的質(zhì)量雖不如雍正時期那樣的秀麗淡雅,但在裝飾工藝上漸趨繁縟,形制上豐富多樣,特別是用于陳設的各種大器型,如轉(zhuǎn)頸瓶,轉(zhuǎn)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為流行。這些 工藝繁復,色彩濃艷明麗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同時,裝飾工藝的發(fā)展使得仿生瓷器的成功燒制得以實現(xiàn),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zhì)感、層次。
胎體
清乾隆 御制琺瑯彩虞美人題詩盌
前期胎體細潤,后期漸趨粗糙。乾隆時注重制瓷質(zhì)量,瓷制精細。如果沒有淘煉至細的潔白胎質(zhì),就不可能完成復雜新奇的造型和特殊精細的工藝。乾隆瓷子所以器型規(guī)整,厚薄適度,都和胎土的高純度密切相關。從傳世品看,早期的乾隆瓷,還是能保持雍正時的細潤特色的;晚期雖略顯遜色,但仍比晚清的優(yōu)越。
釉面
清乾隆 白釉雕云龍戲珠紋撇口瓶
青花瓷的釉面仍為青白色,民窯亦如此。其青白度深淺不一,釉面肥腴而堅致,并光潤均凈,偶有微度的波浪釉;也有呈色較為粉白的釉面,民窯器多見。精致的琺瑯彩和粉彩器,釉面堅致,細潤如脂似玉,光潔無瑕;一般彩器的釉面,釉的瑩潤,有的不夠平凈,同雍正時相比稍有差異,早期至美,晚期漸糙。
裝飾
乾隆年間,中國陶瓷事業(yè)達到頂峰?,m瑯彩,粉彩,單色釉,特征工藝瓷等,均出神入化。雖然如此,但秀雅清正的風格已在雍正朝達到了極致,乾隆帝再如何制作充滿秀雅之風的瓷器,也樹立不了一代乾隆王朝之風范,趕超不了雍正王朝,雄輝之風也趕超不了康熙王朝。因此乾隆王朝,巧飾,繁褥,奇麗是乾隆帝瓷器的主體風格,譬如轉(zhuǎn)心瓶,鏤空瓶,仿生瓷等特種工藝瓷等等。
清乾隆 洋彩黃地粉青透龍夾層吉慶有余玲瓏尊
由于乾隆時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較多。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還由于乾隆皇帝喜好吟詩作賦,御制詩瓷器在本朝也為一大特色。御制詩瓷器,由宮廷書法家書寫,筆法精道,風格獨具,仿制也頗有困難。
底款
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種,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顯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扒∧曛啤笨校瑫钜话阌糜诓蚀缮?。“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書多于楷書。
“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為主。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nèi)寫篆書六字橫款。民窯款也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體不夠漂亮,位置不夠規(guī)則,與官窯款比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與康熙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的民窯青花器物上具體寫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澹寧齋”、“彩秀堂制”、“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另外如“景慎堂”、“養(yǎng)和堂”、“彩華堂”、“避暑山莊”、“寧靜齋”、“寧晉齋”、“寧遠齋”、“百一齋”、“詠梅閣”、“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應視為官窯瓷。
收藏解疑
威震天下的五爪龍,真正是皇帝專用的嗎?
清乾隆青花應龍紋梅瓶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zhèn)魏蛥^(qū)分窯口的線索,然而并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云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皇帝有何獨特喜好,引領中國陶瓷美學風尚?
清乾隆 磁胎洋彩藍耳百鹿尊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愛好和意愿分不開。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xiàn)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并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
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jù)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tǒng))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xiàn)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于我們掌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