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壇,有兩個現(xiàn)象級人物——王安石和蘇軾。一個是文壇領(lǐng)袖,朝中肱骨;一個是文壇骨干,詞壇一哥,卻因政見不合斗了半輩子。 為了變法,王安石沒少在神宗面前說蘇軾壞話,蘇軾也不甘示弱據(jù)理力爭,這場爭斗以蘇軾的失敗告終。但能寫出“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的王文公和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東坡居士之間的種種爭斗,不過是君子之爭。當(dāng)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押入獄,危在旦夕時,是王安石千里外的一封書信,保住了他的命;當(dāng)王安石被罷相歸隱時,蘇軾千里迢迢趕去探望?;蛟S他們不是一個陣營,但他們的君子之交卻讓人感動。 或許是因為兩位亦敵亦友的關(guān)系,他們的詩文一直被后世不斷比較。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蘇軾和王安石的兩首詩,是二人先后登上名山時所作的千年經(jīng)典,高下立判。 1. 先來看王安石的千古名篇: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寫這首詩時,王安石30歲,正是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他路過浙江登上了飛來峰,寫下此詩。詩的前兩句寫景,首句點明自己的立足點是在千尋塔上,在塔上的詩人看見旭日初升之景。這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全然不著力,但卻平淡中見奇絕。詩人立于山之巔,塔之頂,正常是聽不到雞鳴的,但看到太陽東升,心中便有著“雄雞一叫天下白”的豪情。 三、四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在寫景后詩人直抒胸臆。世人都說浮云蔽日,在詩人看來那不過是因為他們站得不夠高,一個“不畏”道出了少年王安石的雄心壯志。而最后一句“自緣身在最高層”則充滿著哲思,這是不畏的原因所在。詩人將因果關(guān)系互換,使得語言更加奇俊,有逼人的氣勢。 2.再來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看山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47歲的蘇軾登上廬山時所作,也是千年來寫廬山的經(jīng)典,既是一首寫景詩,也同樣充滿著哲思。首句以不同的角度觀山,廬山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fēng)光,這本是再常見不過的現(xiàn)象,卻引起了詩人的奇思妙想。后兩句詩人在思索后,拋出了前兩句疑惑的答案: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詩充滿著理性的思考,卻一點不顯生硬,這是因為詩人將這份哲思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中。他用深入淺出、洗盡鉛華的語句,將一個看似復(fù)雜的道理向世人娓娓道來,這是蘇軾才有的筆力。 不得不說,王安石和蘇軾其實是心有靈犀的。這兩首詩不論是從寓理于景的寫作方式,還是俊朗的語句,都有幾分相似。但個人覺得王安石的意境與蘇軾的《題西林壁》相比,還是稍遜一籌,大家覺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