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都說有了孩子后,家長做什么都要“三思”。說話要注意,怕教會孩子說臟話。做事要注意,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就連夫妻倆為數不多的“親熱”,也要避開孩子,就怕被孩子撞見,這時候孩子來一句“爸爸,你怎么可以欺負媽媽!”,瞬間感覺空氣都凝固了。其實,家長的“壞事”敗露后,尷尬之余,正確向孩子說明情況,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親密行為”被孩子撞見,后續(xù)都發(fā)生了些啥?聽聽網友的吐槽! @海闊天空比樣:上次趁孩子睡著了,跟孩子他媽親熱。誰知道孩子突然醒了,過來就是一句“爸爸,你怎么可以欺負媽媽!”把我們兩個嚇了一跳。然后就開始哭,我們倆安慰了好一陣才平靜下來。第二天去姥姥家,孩子就給姥姥告狀了,婆婆把我們兩個笑的啊…… @愛淘寶的鹿晗:前幾天,跟媳婦在床上正起勁呢,就被孩子給撞見了。孩子問我們在干啥,我只能回答,你媽肚子疼,我在給你媽治病呢。第二天我就給老師叫幼兒園去了,說孩子聽見同學肚子疼,上去就把同學推倒,還使勁親人家,叫我平時要多注意點。 @孤傲男神九陽:一樣,孩子進來也問“爸爸媽媽你們干啥呢”,我只能說,爸爸媽媽正準備給你生個弟弟妹妹呢,孩子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說了一句,能不能給我生個姐姐?把我們倆給樂的 @豆寶的媽媽:我家孩子半夜迷迷糊糊的睡醒來,瞪著眼前看著我們,然后第二天和婆婆告狀,說:“奶奶,爸爸昨晚欺負媽媽”,那場景別提多尷尬了! 親密行為被孩子發(fā)現后,糊弄還是解釋清楚,家長要懂得選擇! 1、糊弄就完事了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啥都不懂,容易“糊弄”。于是有的家長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提出陪孩子做游戲的要求,玩著玩著孩子也就不再問了。有時候孩子比較“固執(zhí)”,家長也怕說出來尷尬,就隨口編了幾個借口,像“我和你媽媽在做游戲”、“我在替你媽媽治病”之類的。這時候孩子似懂非懂的點點頭,這事也就算過去了 孩子還小,確實容易糊弄,但即便是家長隨口說的幾句話,孩子也可能會當真,記在心里。 這樣會讓孩子以為,這種“親密”行為就是在“做游戲”和“治病”。以后也可能學著和同學、朋友這樣去“玩?!保且虼恕芭鋈蚊?,后果誰也擔不起!家長這樣的做法,為了一時的“安寧”,卻給灌輸了錯誤的觀念,實在是得不償失! 2、給孩子解釋清楚 有些家長卻很重視這個問題,覺得必須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給孩子上一堂“性教育啟蒙課”。于是盡可能采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比如“我們在給你生弟弟妹妹,你長大了也可以這么做,生一堆孩子。但一定是在結婚后,要跟自己的老婆才可以!”這樣既弄清楚了孩子的疑問,又給孩子點明了“親密行為”的條件。這樣一來,孩子自然會牢記在心。 要想不被孩子“撞見”,準備工作要做足。最好和孩子分房睡,夜深人靜的時候,再關上房門做“自己的事”。如果沒有分房睡,也要換一個場地,“當著孩子的面”更容易被發(fā)現。當然,準備工作做得再好,也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被孩子發(fā)現了,尷尬歸尷尬,還是要跟孩子解釋清楚,畢竟這是孩子的“性啟蒙第一課”! |
|
來自: 柳家李紅 > 《形色百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