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chǔ)要這樣理解(18)----祛邪途徑與處方思路
陽密乃固說:中醫(yī)說復(fù)雜也復(fù)雜,說簡單其實也簡單,中醫(yī)治病無非是扶正與祛邪而已,就看你怎么去扶正,怎么去祛邪,這就代表一個醫(yī)家的臨床能力。
什么是邪?邪有幾種?概括起來,應(yīng)該有五種,風(fēng)寒、瘀滯、痰阻、濕滯、水飲,至于到了積聚,無非是這五種邪,以之化之變也。五種邪之中,瘀滯屬于血分,痰濕水飲屬于氣分。
那么,祛邪有幾條途徑呢?中醫(yī)分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這么八個治病的法則,其中前三法汗、吐、下,就是我們的祛邪法,當(dāng)然,這里的下法應(yīng)該包括兩種,一是便,一是尿,而吐法用得不算太多,特殊時候才用,所以,排邪法其實基本上就可以簡化為發(fā)汗、利尿和通便了。這個其實很好理解,邪就是本來不屬于我們身體的物質(zhì)現(xiàn)在寄居于我們身體里面了,年深日久它們就會為非作歹,排邪就是將這些物質(zhì)給排出體外,既然要排出體外,就要給邪以出路,門都不打開,邪怎么出得去?那最常見的人體與外界的通道就這么三條,一是從汗里面排,一是從胃腸道里排,還有就是從小便排,所以排邪的第一步就是先將門打開。
我們來看看經(jīng)方的用藥規(guī)律,例如從汗排,常見的麻黃湯、葛根湯,就是麻黃+桂枝的組合,再看從尿排,典型的如五苓散,豬苓湯就是茯苓+桂枝的組合,噢,豬苓湯中沒有桂枝,不過黃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用到豬苓湯的時候也是主張加入桂枝的,再例如從腸道排,那就用硝黃對不對?這里為什么不加桂枝?因為大黃是川軍,力量很大,足夠排邪了,當(dāng)然,按照黃元御的理論,加入桂枝也是可以的,桂枝起什么作用呢?好比排邪是打仗,將犯境之?dāng)弛s走,那么在打仗之前,是不是要給士兵吃得飽飽的才有力氣???桂枝就干這個活,加強生氣,補充能量的,所以使用的范圍很廣。
問題來了,究竟什么時候從什么途徑排邪才合理呢?邪在哪間房間就要開哪張門對不對?你不能邪在東宮,卻把西廂的門打開啊,因為處方用藥,病在就病受之,無病就身體受之,所以,排邪開錯了門也是會傷人的,汗法傷陽,下法傷陰的告誡不是沒聽過吧?相對而言,清利小便可能是傷人最輕的,所以也用得最多,四圣心源的方子多數(shù)都是桂枝+茯苓的組合。風(fēng)寒在表所以從汗排,這個沒有問題;痰濕水飲這三種,屬于水液代謝的滯留物,所以最好從尿排,水液代謝所涉及的臟腑包括肺脾腎,其中肺為水之上源,上中下三焦各占其一,血瘀屬于血分滯留物,主要涉及肝臟與心臟還有脾臟,也是上中下三焦各占其一,因為肝藏血,心主血,脾統(tǒng)血,其中脾主中州,所以既與水液代謝有關(guān),也與血液代謝有關(guān),很重要,所以血瘀可以從尿排,例如桂枝茯苓丸,也可以從便排,例如桃核承氣湯,下瘀血湯,還有的時候尿與便一起排,例如大黃茯苓丸,具體怎么用,就看醫(yī)生的臨床水平了。
寫了這么多,其實都不是文章的重點,重點是如果你處一個方子,而思路上沒有出現(xiàn)這三種處方組合之一,就等于沒有給邪以出路,邪被燥動又出去不了,難受死你對不對?那你處的方子就有點扯。當(dāng)然,單純扶正的方子也是有的,例如人之將死,就開四逆湯回陽救逆對不對?不過一般情況下,處方用藥都是扶正祛邪并用的,所以黃元御的方子桂枝+茯苓組合是最常見的,有時也加澤瀉、豬苓,當(dāng)然桂枝+麻黃的組合,你不用麻黃,用生姜、蘇葉、藿香,當(dāng)然也是可以的,我強調(diào)的是必須要有這種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