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擁華 教授 蔡擁華 Cai Yonghua: 1968年生于廣東澄海 1991年6月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 1994年6月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至今 現(xiàn)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校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 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管理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0年獲廣東省“南粵優(yōu)秀教師”稱號 傲風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對話蔡擁華 策劃:許曉生 受訪:蔡擁華 采訪:當代院風 松影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思考寫生——“一是對現(xiàn)實的關懷,二是擁有文心的情懷” 問:老師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我們知道對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考察,寫生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關鍵詞。現(xiàn)代山水畫寫生是近百年來逐漸完備起來的現(xiàn)代繪畫形式,尤其是在新中國時期,在諸如李可染、傅抱石、石魯、趙望云、關山月、黎雄才等藝術大師的努力下,山水畫在“寫生”這條道路走上了高峰。那么,如何去突破前人的范式,架構起自身的風格語言譜系,我想這是當代山水畫家們共同面臨的問題。您能否談談對此的思考? 月移壁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答:寫生是古往今來所有藝術家都高度重視的一種方式,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成為振興畫壇的一股新風。對于寫生的深層思考,我想寫生不外體現(xiàn)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現(xiàn)實的關懷。關注我們身邊的生活,對生活的情懷,是寫生的原點。我在2005年出版的個人寫生集中有段感言:“有一種情懷,是很難忘卻的,譬如老家灶上的瓶瓶罐罐,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父親破舊的茶碗,老媽用過的臉盆……這白得只剩下鍋、勺、瓢、盆的日子,都讓我感到日子樸素的溫暖;有一種力量,連綿不斷,風吹浪打,巋然不動!山,這寧靜內斂的性格一旦與外在的感受相互激蕩時,便會產(chǎn)生雷霆萬鈞的力量?!蔽易x研時,先生給我講得最多的詞是“赤子之心”。她說:“藝術家必須先有赤子之心,才能引起對生活的熱愛,對現(xiàn)實的關懷?!倍菗碛形男牡那閼?。鄭板橋在談畫竹時說過: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眼中之竹。放在對寫生的深層解讀上,就是一個從寫生到寫心的升華過程,也是一個關于畫家的思維定式的問題,或者說寫生更是一種思考和批評的習慣。擁有一顆特別的心,才能與自然默契,心領神會,拈花一笑。唐代畫家張璪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從寫生到寫心的轉化過程才是今天我們探討寫生問題的真正意義所在。因此,古人經(jīng)常以“胸有丘壑”來贊賞一位山水畫家的高度。 排云亭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談經(jīng)歷——“從西畫到中國畫的轉變” 問:山水畫寫生這一創(chuàng)作形式在您的當代山水實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請您談談自身藝術實踐中的工作方式以及個人的“寫生觀”。 答:這個話題不妨從我個人的經(jīng)歷切入,從西畫到中國畫的轉變,講得動聽點是一個版畫的血液與國畫的氣韻相融的歷程;從現(xiàn)實來講,卻無異于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禮。當完成這種認識觀的融合,對于“寫生”的認識似乎有種更加自主的意味。而且,對于“寫”的意味更有一層隨心所欲之感。去年我辦了一個主題為“被觀看的自然”的寫生展,我提到:每個人應該用自己特殊的眼睛去看世界,再用獨特的樣式表達出來。畫家將自身情思與自然相融合,寓于目而得于心,是一個觀看與內化、再觀看再內化的過程。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曾經(jīng)以“直覺主義”解釋過:藝術使我們進入一種完全準備接受外來影響的狀態(tài),我們在這種狀態(tài)中就會體會那被暗示的意思,就會同情那被表達的情感。因此,寫生也好,寫心也罷,對我來講,也許別有一番意思了。 談此次展覽主題——“黃山與華山的‘對話’讓本次策展充滿了濃郁的文化內涵與學術意義” 問:這次展覽很有意思,它關注的是造化自然與繪畫之間的關系這一命題。展覽通過“華山”和“黃山”這兩個由古及今探索不止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主題,把您的“黃山”主題創(chuàng)作和王保安老師的“華山”主題創(chuàng)作放在一起進行對話。接下來,請您圍繞“黃山”主題創(chuàng)作的實踐經(jīng)歷,談談您介入“黃山”主題創(chuàng)作是源于一個怎樣的出發(fā)點? 黃山系列之一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答:這是本次策展最讓我感興趣和覺得有意義的地方。黃山和華山都是祖國大好河山的代表,也是讓無數(shù)山水畫家為之流連忘返,并愿意傾其一生為其鑄魄的文化母題。王保安老師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畫家,我們倆所處的地域不同,藝術風格也是各有其貌,但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我們對山水的認識觀是一致的,也是默契的。我們的作品多次一起展覽,我們一起寫生、交流,這次更是同臺對唱,黃山與華山的“對話”讓本次策展充滿了濃郁的文化內涵與學術意義。以黃山為例,徐霞客發(fā)出“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之感嘆。黃山更成就了歷史上諸多的國畫名家,尤以新安畫派為首,如弘仁即“以黃山之奇抒發(fā)胸中之奇,以黃山之骨顯示自我之骨,以黃山之品格、黃山之精神,顯示自我之品格、自我之精神”。最令我崇拜的藝術大家賴少其先生也這么說過:“黃山是一寶庫,處處是畫,但無從著手,使人望而生畏,嘆觀止矣?!毕壬幸皇最}畫詩這么寫道:“老夫歸故里,日日夢黃山,夢中寫來苦,筆筆汗?jié)裆??!敝娙税嘀^其“長住黃山,自有少其風”,是非常到位的評價。對賴少其先生的崇拜和研讀,漸漸地讓我能處嶺南遙遠之地而做臥游黃山的“白日夢境”。用句現(xiàn)在時髦的話講:能夠讓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演變?yōu)楝F(xiàn)實世界中的“現(xiàn)實”。 十幾年來我多次到黃山寫生,以個人的習慣,我每次的紀游都不帶任何任務,“走到哪算哪,不夠時間下次再來”的散游心態(tài)。本次畫展命名為“黃山微步”也即是我寫生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在多年的紀游中,我漸漸積累了心中對黃山的認識,并通過對黃山的描繪傾訴內在的心聲。 天光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談審美追求——“文化上的清心妙契在創(chuàng)作上產(chǎn)生了神奇的藝術魅力” 問:您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十分注重對意境的追求,認為“繪畫以意境帶動、以心造境,境由心生,是心靈的要求”。這涉及到您對自然的理解以及個人對山水畫的追求問題。那么,在繪畫創(chuàng)作方面您的審美追求是什么呢? 答:曾經(jīng)有位先生說過:“山水畫越帶有理想主義,就越能透露東方藝術的靈魂。”黃山給我的印象就是一派活生生的海市蜃樓,變幻萬千,奇妙無比。我在一張畫上這么題:雨后之妙境,全然不入情理也。黃山主題創(chuàng)作的啟示在于“不入情理而合乎畫理”。在創(chuàng)作中,眼前的松石云泉與傳統(tǒng)的筆墨紙硯是如此的吻合,這種文化上的清心妙契在創(chuàng)作上產(chǎn)生了神奇的藝術魅力,也讓我在超越外表的直覺上產(chǎn)生內在的力量和想象。陸桴亭認為“人性中皆有悟”,這景外之意、象外之象,也許就是山水精神的精華所在吧。 談“黃山”母題創(chuàng)作內涵——“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流云飛瀑,仿佛承載著歷史和生命的意味” 問:您十分注重作品中的“生命精神”??梢哉f,這是您借山水畫這一載體給觀者傳達出的思想內涵。那么就“生命精神”,請您談談自己的理解。 素韻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答:在黃山的幻境中:松石千姿,鐵骨錚錚,峰海相依,幽谷祥云;一片石,一株松,都蘊藏著大千世間變幻輪回的神奇。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所謂“松邊傍石,竹外臨溪”,處處體現(xiàn)著中國文人的隱逸迫求、生命意識和悲涼圣潔的情感指向,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深刻審美內涵的意象。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流云飛瀑,仿佛承載著歷史和生命的意味。黃山常常以一種“蒙太奇”式呈現(xiàn),使人在邏輯與非邏輯之間脫生出超越時空的鏈接,自然而然地帶動著畫面上對“生命精神”的迸發(fā)。 中國畫講究意在筆先,以心造境,每幅作品都是作者眼光和情懷的外化,是作者心靈的訴求。在傳統(tǒng)繪畫的價值體系中,宇宙不是機械的物質世界,而是健動不息的生命空間,一個人與萬物彼攝互蕩的廣闊空間。在我看來,“生命精神”實在是中國畫家看待世界和表現(xiàn)世界的核心,也成就了今天我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調和表現(xiàn)方向。 雨后之妙境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問:您年復一年地堅持實踐“黃山”主題創(chuàng)作,請您談談在“黃山”山水母題的探索中您所欲追求的是一種怎樣的文化理想? 棧道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答:我在前面講過,黃山給了我一種奇妙無比的靈感,這里的山石松泉與中國畫特有的筆墨紙硯是如此的默契。這種默契在創(chuàng)作中對我產(chǎn)生了無窮的誘惑。眾所周知,中國畫發(fā)展的重要特點就是文人畫的出現(xiàn)。文人畫關于詩書畫印的內涵營造及其繪畫題材的象征主義程式,令中國畫的藝術語言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東方情懷。而梅蘭竹菊松的經(jīng)典性與掛軸條屏手卷等形式的約定俗成,都蘊含著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理想。黃山松代表著堅強不屈的精神,它孤獨、正直、樸素,不怕嚴寒、四季常青,象征著錚錚鐵骨的詩化精神。黃山山石千奇百怪,情趣迥異,令人叫絕。歷史上文人墨客特有的膜拜讓黃山多了浪漫的理想主義情思?!拔嵊娛侄暌印?,歷史上類似米芾拜石的經(jīng)典故事不勝枚舉,這象征主義的傳統(tǒng)令眼前的山石云海演繹著無窮的文脈才思。正如我前面講到,黃山諸多視覺元素的“蒙太奇”式呈現(xiàn)給了我一種特殊的文心妙境,而創(chuàng)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精神體驗,更讓我的內心產(chǎn)生自然的流淌和激蕩,這也許就是黃山的魅力所在吧。 黃山系列之二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夏音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談創(chuàng)新——“最大的創(chuàng)新往往不是刻意的” 問:清代石濤說過“筆墨當隨時代”,強調筆墨的時代性,這也為今人普遍認同。那么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方面,您在面對多元化的時代時,是如何把握創(chuàng)新的尺度的呢? 青弦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答:我所講的“創(chuàng)新”是與“傳承”相匹配的。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傳承的意義不消多言,創(chuàng)新卻時常是發(fā)生在有意無意之間的。熟知藝術史的人知道,最大的創(chuàng)新往往不是刻意的,即使是表面上的銳意求新,其本質都是畫家深入傳統(tǒng)、深入生活、直達藝術的內核的。以黃山為例,賴少其先生曰:“昔之畫黃山者,石濤得其性,梅清得其情,漸江得其逸,程邃得其神,黃賓虹家在黃山白岳之間,浸潤鄉(xiāng)土,況又博雅,成就亦大,豈偶然哉?!背Q缘馈叭牍徘笮隆保瑓遣T先生入古最深,與古為徒,作品卻自出新意。反思我學畫的歷程,也走了很多彎路,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我不惜一切代價地接觸傳統(tǒng)文化。慢慢地在創(chuàng)作中原來掌握的版畫語言、硯臺文玩、碑帖古籍的滋養(yǎng)就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出來了。也許,最入古也就是最出新! 玉屏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清唱 170cm×70cm 紙本水墨 2019年 請橫置手機觀看: 玉屏風華 180cm×388cm 紙本水墨 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