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網(wǎng)絡整理 針刺禁忌 1、部位禁忌:重要臟器部位不可針,大血管所過之處應禁刺,重要關節(jié)部位不宜針刺。 2、腧穴禁忌:孕婦禁針合谷、三陰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兒禁針囟會,女子禁針石門。 3、病情危重預后不良的禁針:《內(nèi)經(jīng)》提出五奪、五逆禁針既是此意。 4、大怒、大驚、過勞、過饑、過渴、房事、醉酒等禁針。 灸法禁忌 穴位禁灸: 如啞門、風府、天柱、承光、頭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素蓼、禾蓼、顴蓼、迎香、下關、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液、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沖、少商、魚際、經(jīng)渠、地五會、陽關、脊中、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承扶、白環(huán)俞、心俞等。 病證禁灸: 病在三陽不宜灸,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灸,表證不宜灸,溫熱病不宜灸,濕熱病不宜灸等。 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及臨床實踐看,過去古代的禁針、禁灸有時代的局限性,現(xiàn)代臨床實踐中,許多禁忌已經(jīng)不存在。因此,這些論述僅供臨床參考。 中醫(yī)療法博大精深,有著各種神奇的療法,針灸療法就是其中的一種,針刺身體的穴位就能起到保健養(yǎng)生的功效。 三個針灸的禁忌穴位: 乳中穴: 在古代的一些書籍中尚有關于本穴刺灸的記述。 如:晉代的《肘后備急方》載:治卒癲“可灸三壯”;又如:《銅人針灸腧穴圖經(jīng)》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絕對禁忌。但現(xiàn)代已未見灸刺的報道,僅作為定穴的一種標志。 腦戶: 本穴禁針,最早記載見于《針灸甲乙經(jīng)》,而禁灸一說,則至清代才出現(xiàn)。腦戶,為督脈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針灸過程中曾發(fā)生過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現(xiàn)代已解除禁忌。 魚際穴: 該穴的禁針提法,首見于《素問·刺禁》:“刺手魚腹,內(nèi)陷為腫”;禁灸,則見于《醫(yī)學入門》一書。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幾種,現(xiàn)代本穴早已解禁。 針灸是需要很高的技術的,不是任何人都能操作的,并不是所有穴位都能進行針治,以上為大家介紹了針灸的三大禁忌穴位,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意外情況的發(fā)生。 所以我們使用針灸治療,需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于哪一經(jīng)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于表里、寒熱、虛實中哪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jīng)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于調和,從而達到防疾病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