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素有明朝第一大將軍的美譽,他同朱元璋一樣,都是農家出身,也是朱元璋正兒八經(jīng)的鳳陽老鄉(xiāng),都是古濠州鐘離人。 據(jù)民間傳說,徐達年少時同朱元璋、湯和、周德興一起給地主劉德家放過牛,因為實在太餓了,在朱元璋的帶領下,偷偷殺了一頭小牛犢吃掉了。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回鄉(xiāng)募兵,徐達應募。從此,徐達跟隨了朱元璋,幫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基業(yè)。 徐達被朱元璋親自指定為第一功臣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達因功改封魏國公。徐達在趕走了北元殘軍后,長期留守北平,戍守北方邊境。洪武十七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并于洪武十八年,因病情加重去世。 徐達去世,朱元璋悲痛不已,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并御制神道碑文。同時,朱元璋特旨徐達“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徐達的器重。 根據(jù)御制神道碑的碑文記載,徐達共有四子四女。這個可信度較高,畢竟是當時的人,記錄的當時的事情。 徐達的四個女兒及其后人長女嫁給了朱棣為妻,后來成了皇后,一共為朱棣生了三子四女,其中包括明仁宗朱高熾。也就是說,明朝自仁宗之后的歷代皇帝,都有徐氏的骨血。 次女嫁給了代王朱桂,生有一子。 三女嫁給了安王朱楹。 小女兒在正史中沒有記載,但在野史中名叫徐妙錦。朱棣在徐皇后去世后,想納徐妙錦為妃,之后再冊立為皇后??赡苁且驗榫鸽y之役的緣故吧,徐妙錦拒絕了朱棣的請求,并出家為尼。朱棣自此之后,再也沒有冊立過皇后。 徐達的四個兒子及其后人徐達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靖難之役,他堅定的支持朱允炆,反對朱棣,并數(shù)次率軍擊敗燕兵。靖難之役后,徐輝祖守在徐達祠堂中,拒不迎接朱棣。朱棣雖然惱怒,但看在徐達和姻親的關系上,并沒有直接處死徐輝祖,而是將其削爵禁錮在家中。徐輝祖五年后病逝。 朱棣作為一代賢君明主,如果只是簡單的用殘暴無情來形容,就不免有失偏頗了。不管是出于感情,還是政治需要,朱棣對徐家還是很有情分的?!睹魇贰酚涊d:“輝祖與齊、黃輩謀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輝祖死,中山王不可無后。”朱棣就讓徐輝祖的長子徐欽繼承了魏國公的爵位。 雖然之后因為徐欽有過,被朱棣褫奪過魏國公的爵位,但是朱棣在略施懲戒后,又恢復了徐欽的爵位。魏國公一爵之后又經(jīng)徐顯宗(徐欽子)、徐承宗(顯宗弟)、徐俌(承宗子)、徐鵬舉(承宗曾孫)、徐邦瑞(鵬舉子)、徐維志(邦瑞子)、徐弘基(維志子),一直傳到了第11代徐文爵(徐弘基之子)。 滿清攻陷南京后,徐文爵在南京投降,被貶為庶民。推測其后人應該還留在南京,及其附近。 徐達次子徐添福,早卒,后人不詳。 徐達三子徐增壽,靖難之役時支持并暗中幫助朱棣,屢次向朱棣密報京城的消息。結果被建文帝察覺,“手劍斬之殿廡下”,將其親手誅殺在大殿之上。很多人說建文帝仁慈,還真未必。 朱棣攻入南京皇宮后,看到徐增壽的尸體,“撫尸哭”,并追封徐增壽為定國公,世襲罔替。就憑朱棣和朱允炆的所作所為,唉,朱允炆還真不是朱棣的對手,差太遠了。 徐達家族似乎因為靖難之役遭遇了劫難,但也正因為靖難之役,榮耀達到了最高峰,成為了明朝唯一的一門兩國公,即魏國公(徐達大宗,居南京),定國公(另立徐增壽大宗,居北京)。 清朝張廷玉都不免在《明史》中感嘆:“洪武諸功臣,惟達子孫有二公,分居兩京?!?/strong> 定國公的傳承多為父傳子,一共傳了9代,即徐增壽、徐景昌、徐顯忠、徐永寧、徐光祚(永寧孫)、徐延德、徐文璧、徐希(文璧孫),徐允禎。 最后一代定國公徐允禎投降大順,后被殺害,其后人記錄不詳。 徐達四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一職,靖難之役中保持中立,也并未受到牽連,因為姻親的關系,反而受到朱棣重用。據(jù)史料記載,他共有六個兒子,應該都開枝散葉了不少。徐膺緒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徐氏家族墓地之中。1983年,考古人員還對其墓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清理。 明朝滅亡后的徐達族人徐達家族的顯赫與榮耀,跟明朝息息相關。明朝滅亡,徐達家族也在史書之中消失。 目前能夠了解到的徐達后人的信息,都是自己宣稱的,多以家譜為證。 江蘇如東徐氏 最有名的一支在江蘇南通如東縣,據(jù)稱耗費10年,跋涉大半個中國,終于修繕了一套《徐氏家譜》。這本家譜中,始祖為徐達之孫貴八公。持有家譜的徐氏族人說不知道貴八公到底是徐達哪一個兒子的后代,只是說靖難之役中,貴八公和他的兩個兄弟開始了漫長的逃難,然后遷至了如東?,F(xiàn)在,這支徐氏家族成為了如東的一個大姓。 從史料上看,朱棣沒怎么樣徐達的孫輩呀,特別是在世三子的后人還都過的不錯,兩國公,外加一個世襲指揮使。 焦作修武徐氏 他們同樣有一本《徐氏家譜》,這個家譜的傳說比靖難之役更早,而是直接追溯到了徐達吃燒鵝,被朱元璋賜死的故事。說是徐達的子孫,懼怕朱元璋的陰險狠毒,就有一支避難到了焦作修武。 這一徐氏家族,明清時,在當?shù)囟际秋@赫大族。 日本人也來認親徐達了 說是明朝滅亡時,徐達后人中,有一名叫徐青山的,因為抵制滿清的強制剃發(fā)制度,逃亡了東瀛,之后入了江戶武士岡村之家為仆,也就改姓了岡村。 傳言說是他的后人岡村寧次,曾透露他是華人之后。 這個故事都是傳言,并無實證,真假難辨,更多出現(xiàn)在關于二戰(zhàn)的小說中。 按照史料的記載,徐達的三個兒子都已經(jīng)開枝散葉,有了血脈傳承。而且徐氏一門兩國公,如此顯赫的地位,除了兩大宗、一小宗的嫡出一脈之外,旁支庶出應該也很多。特別是經(jīng)過清朝之后,徐達后人應該已經(jīng)散落在華夏各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