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資料: 陳某某,男,45歲。 主訴: 1個月前因不慎扭傷腰部之后,出現(xiàn)腰痛伴輕度左下肢麻木;在多家醫(yī)院輸液、理療和推拿治療后,癥狀反而加重,感覺腰部疼痛劇烈,臥床動彈不得;經朋友介紹來診。 癥見: 腰部僵硬,軀干呈右側側屈強迫保護性體位。 查體: L4/5節(jié)段左側腰肌腫脹,叩擊痛(+),壓痛(++);左臀肌深層壓痛(+),可捫及明顯條索狀結節(jié);左側直腿抬高試驗(+),挺腹試驗(+)。 輔查: 外院CT示:L4/5椎間盤左后方突出。 綜合體格檢查及患者體態(tài)分析: 該患者癥狀為L4/5椎間盤左后方“肩上型”突出壓迫神經根所致;輔助檢查初步驗證了這一推斷。 2、“肩上型”椎間盤突出 所謂“肩上型”椎間盤突出,即指椎間盤髓核突出的位置在相鄰脊神經根的外上方,猶如在人體的肩部上方的形象,故得名。 相反地,若椎間盤髓核突出的位置在相鄰脊神經根內下方,猶如在人體的腋部下方的形象,則稱“腋下型”椎間盤突出。 因為“肩上型”的椎間盤突出會向下壓迫相鄰脊神經根,故在一般情況下,患者都會采取向健側(沒有突出的一側)側屈,以使神經根躲避突出物的壓迫。若此時向患側側屈,則會加強突出物對脊神經根的擠壓,加重癥狀。 3、治療思路 故此,在治療該患者的過程中,我們采取了有別于一般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治療方案: 在手法松解階段,我們沒有強力松解高張力的左側腰肌,也沒有刻意糾正患者的保護右側彎;而是順應患者原來的保護性側彎,把脊柱繼續(xù)向患側(左側)推,幫助患者躲避患側(左側)突出椎間盤對脊神經根的壓迫。這樣,也同時能拉伸到患側腰肌,緩解其因長時間離心收縮而引起的疲勞與疼痛。 在正骨復位階段,我們在使用林氏“旋轉提拉法”復位時,在患側高張力無法活動的情況下,我們放棄常規(guī)的“以患側糾正為主”的復位原則,改為以健側松動為主;開闔健側腰椎關節(jié),通過健側的側屈和旋轉來緩解對側的壓力,為突出椎間盤和受壓神經根移出相對更多的空間,進而減緩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力。這屬于急則治其標,這也符合龍氏治脊療法的“動中求正”治療原則。 4、后記 一次治療后,第二天復診時走路強迫體位已經明顯改善,自訴腰腿痛明顯緩解。 查體可見:L4/5右側彎明顯改善,肌張力基本恢復正常,壓痛消失。 后續(xù)治療逐漸按常規(guī)椎間盤突出癥治療原則進行。 ---------------------------------- 廣州中健骨科運動醫(yī)學門診部 記錄:陳曉城 整理:甘卓 指導:王廷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