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晨
讀蕭紅《呼蘭河傳》,發(fā)現描寫祖父的所有文字都是暖的、熱的。其他描寫如對呼蘭河小城的冬季描寫、呼蘭城里的人們和見聞,則都帶著一種蕭索一種涼意。為什么兩種描寫之間有如此強烈的對比呢?
回顧蕭紅的一生,她成人之后的經歷可謂坎坷。但是在文學上的創(chuàng)作卻又那么的靈動。細讀《呼蘭河傳》,我或許知曉了一些原因。幼年的她,父親是封建大家長,頗有些重男輕女,對她不冷不熱。母親身體不好,對她關懷也并不多。外祖母曾因為她淘氣總是捅窗戶紙兒玩,用針刺過她的手指。而祖父是她回憶童年時最懷念的人。
節(jié)選《呼蘭河傳》的小學課文《祖父的園子》,對祖父的關愛、園子里歡樂的描寫細致而溫暖。在園子里,祖父給她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由的小天地,任她玩耍,哪怕是在淘氣頑皮時,祖父也都是開懷大笑。其中寫到,祖父在地壟邊干活時,蕭紅悄悄地摘下園子里的玫瑰花別在祖父的草帽上,而祖父卻渾然不知,還贊嘆說今年的雨水好,玫瑰花長得旺,香氣濃到竟像在鼻子下。讀到這里,不禁啞然失笑。
在后來顛沛流離的經歷中、在生命的最后歲月,在香港的一間狹窄的小屋子里,蕭紅能夠想起的溫暖記憶,也許就是這些和祖父在一起的幼年時光吧!更值得注意的是,祖父還教她讀詩,開始時祖父讀一句,她跟著讀一句。到后來,讀完一首詩之后,祖父會一句一句地耐心給她解釋意思。也許,幼時的蕭紅,就是這樣在祖父的關愛和教育下,萌生了對文學的愛好,也積淀了一些文學的基礎。
歸結一句話,蕭紅心中所存的暖意和希望,主要源于幼時祖父對她的關愛,而性格中的倔強和反叛也與幼年的經歷息息相關。她筆下的文字簡單空靈,卻有震撼人心、直擊心靈的深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