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也,指持中、中和、適中;庸,常也,指常規(guī)。中庸指處理事物要適度,是一種方法和哲理。中庸是儒學哲理思想的核心體系,不僅在《論語》里進行了論述,而且在孔子之孫孔思所著的《中庸》進行了專論,收載于《禮記》,為儒學四大經(jīng)典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和、持中、適中、和諧,主張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度,適可而止,無偏無倚,不太過也無不及。這個適度,即所謂中庸。 中庸思想源于《易經(jīng)》,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從《周易》中和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兑捉?jīng)》的中和思想在《易傳》及《論語》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在《易經(jīng)》里“中庸”觀主要體現(xiàn)在爻卦中,奇偶對應(yīng),陰陽相合,剛?cè)嵯鄳?yīng)等皆體現(xiàn)以“中”為度,以“和”為貴的思想,也即強調(diào)陰陽雙方既對立然而又應(yīng)該是統(tǒng)一的,是合二為一的?!兑捉?jīng)》的八卦既體現(xiàn)了陰陽對立的一分二思想,又蘊含了陰陽統(tǒng)一的合二為一原理?!兑捉?jīng)》的尚中、尚和、不偏不倚、合之必分、分之必合,被孔孟學派充分地汲取及發(fā)展。 “中庸”與太極拳關(guān)系十分密切。太極拳是在動中求靜,在不變中求萬變的,所謂的八門五步十三勢,勢勢非呆板,步步非固定,不是執(zhí)一不變,而是隨時隨地因人而有不同。其對應(yīng)于“中庸”的道理,既不過,亦無不及,正所謂拳打三寸三,這三寸三,便是適中。如果你打在三寸四,便是過。過了你就送給別人了;如果打在三寸二,便叫不及,不及你便打不到人了。過與不及,都會失敗。所以,太極拳論云:“無過不及?!北闶沁@個道理。 太極拳在平時對練中或?qū)硶r,對手與我或用手、肘、肩、腿、膝等,其距離遠近各不同,其中點因而有別。如對方距我僅二寸,我在二寸中求中,距我三寸,我在三寸中求中,以此類推。如此,方能得機得勢,無過不及。雙方均在隨時注意對方之態(tài)勢,不會在那里讓你去打他,所謂“移形換步,剎那不同”?!巴恕㈩?、盼”,這“中”隨時間變動,必須默識揣摩,才能隨心所欲。設(shè)敵人自前來攻擊我,我身向左閃,步未移而形已換,敵人若不及時回頭,即覺重心頓失,如以手牽之,未有不跌出者。是以兩人相對,總以不失“中定”為是。有太極前輩說:“中土不離位,守住中土往外打。”因此,我們在平時行功走架過程中,身必須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無過而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安舒者,百骸自然舒適,不緊張用力是也。太極拳視立身中正為第一要素,行拳走架與推手都是以保持自身平衡和破壞對手的平衡為依據(jù),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撐八面,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nèi)合?!耙灾苌碜匀粸槊睢?,則是說太極拳講“純?nèi)巫匀弧保韯幼鲀?nèi)外相合、上下相隨,沒有絲毫勉強、不協(xié)調(diào)和不自然的地方,完全符合人體運動規(guī)律。正如許禹生所說:“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關(guān),自然得路,圓妙莊嚴,靈活無滯,周身法輪常轉(zhuǎn)不已矣?!?/p> 其實這“中庸”不僅僅是孔子學術(shù)特色,而已成為太極拳家們最高的運用。太極拳經(jīng)論中沒有提到“中庸”,但其所謂“無過而不及,隨曲就伸”,“不偏不倚”、“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實際上都是在講“中庸之道”。《十三勢行功心解》云: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薄妒齽莞琛吩疲骸拔查傊姓褙烅敚瑵M身輕利頂頭懸?!蔽查傊姓瑒t立身中正。立身中正,不但身心安舒,神氣貫頂,如與敵交手,且可周游六虛,支撐八面。 我國特別重視“中庸之道”,以中庸為處事接物以及做人的準則。如果人人都把握這中庸或中道的正義,是十分的不容易。因此,無論太極拳的教者或?qū)W者,均應(yīng)詳知“中庸之道”并能適切而恰當?shù)剡\用,才能獲得圓滿而完整的功效。 監(jiān)制:劉洪耀 編輯制作:劉偉 主辦: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 出品:武當雜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號樓 總第62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