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俗話說:外科不治癬,內(nèi)科不治喘。 哮喘作為疾病中的佼佼者,病程長,難治愈,持續(xù)時間長,易反復發(fā)作。 今天小師妹為大家整理了劉渡舟老先生治療哮喘醫(yī)案3則。 5分鐘讀完,治服哮喘! 治喘之小青龍湯加減 柴XX,男,53歲。 刻下癥:患者氣喘憋悶,聳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則加重;不能平臥,晨起則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惡寒。視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脈弦,寸有滑象。 中醫(yī)診斷:哮喘 寒飲內(nèi)伏,上射于肺證 西醫(y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并發(fā)肺氣腫 治法:溫肺胃,散水寒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 麻黃9克 桂枝10克 干姜9克 五味子9克 細辛6克 半夏14克 白芍9克 炙甘草10克 二診:服七劑咳喘大減,吐痰減少,夜能臥寐,胸中覺暢,后以《金匱》之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顧之法治療而愈。 按語 小青龍湯是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張仲景用它治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及“咳逆倚息不得臥”等支飲為患。 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寒飲內(nèi)擾于肺,肺失宣降之職。 方中麻黃、桂枝發(fā)散寒邪,兼以平喘。干姜、細辛溫肺胃,化水飲,兼能輔麻桂以散寒。半夏滌痰濁,健胃化飲,五味子滋腎水以斂肺氣。 芍藥養(yǎng)陰血以護肝陰,而為麻、桂、辛三藥之監(jiān),使其去邪而不傷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 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水飲去,肺氣通暢則咳喘自平。 治哮喘之桂枝湯加減 劉XX,男,33歲,內(nèi)蒙古赤峰市人。 1994年1月5日初診。 伴頭痛,汗出惡風,背部發(fā)涼,周身骨節(jié)疫痛,陰囊濕冷。舌苔薄白,脈來浮弦。
西醫(yī)診斷:感冒并發(fā)肺炎 治法:解肌祛風,溫肺理氣,止喘 方藥:桂枝湯加減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厚樸15克 炙甘草6克 大棗12克 杏仁10克
按語 本案為中風表虛兼肺失宣降之證。太陽中風,迫肺氣逆,失于宣降,故見咳喘、胸悶、頭痛、汗出、惡風,為“表虛”之證。 故治宜在解肌祛風之中,佐以降氣平喘之法。大論日:“喘家作,桂枝加厚樸、杏子佳?!?/p> 本方以桂枝湯解肌祛風,用厚樸、杏子降氣定喘,并能化痰導滯,為表里兼治之劑。 臨床用于治療風寒表不解,而見發(fā)熱、汗出、咳喘,屢屢獲效。 治哮喘之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湯加減 趙XX,男,5歲半。 西醫(yī)檢查:兩肺有哮鳴音,并伴有細小的濕啰音,血液白細胞及嗜酸性細胞均有增高,體溫37.8℃。 診斷:過敏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給予抗菌素及“撲爾敏”、“氨茶鹼”等藥治療,然氣喘不見緩解。 喉中痰鳴,痰不易咳出。并伴有納呆,胸悶,腹脹,煩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不調(diào)等癥。舌質(zhì)偏紅,苔白厚膩,脈來滑數(shù)。 辨為濕熱羈肺,積而生痰,痰濕上痹,肺氣不宣,因而發(fā)生喘咳,擬芳香化濁,清熱利濕,宣肺平喘為急務。 中醫(yī)診斷:哮喘 濕熱壅肺,積而生痰,痰濕上痹,肺氣不宣證 西醫(yī)診斷:過敏性哮喘合并肺部感染 治法:芳香化濁,清熱利濕,宣肺平喘 方藥:甘露消毒丹和三仁湯加減 浙貝12克 菖蒲10克 射干10克 白蔻仁10克 茵陳10克 滑石12克 藿香8克 杏仁10克 苡米12克 黃芩6克 梔子8克 通草10克 桔梗10克 厚樸12克 前胡10克 紫苑10克 二診:服七劑后,咳喘明顯減輕,夜能安臥,胸滿不發(fā),再服七劑咳止喘平。兩肺哮鳴音及濕啰音全部消失,血象恢復正常,諸恙皆瘥。 按語 肺居于上,為相傅之官,有治節(jié)之能,為五臟之華蓋,其性清屬金而主一身之氣。肺畏火,叩則鳴,最忌痰、濕等有形之邪氣而使其宣降不利。 本案氣喘而身熱不揚,納呆、胸悶、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脈來滑數(shù),反映了濕熱挾痰濁之邪上痹肺氣之象。 治療之法,清利肺家濕熱,芳香化濁為主。用方為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湯加減。方用茵陳,滑石、苡仁、通草,黃芩以清氣分之濕熱:杏仁、射干、貝母、桔梗、前胡、紫菀宜利肺氣,化痰平喘。 肺一身之氣,氣行則濕化也,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濁,除障行氣。諸藥配伍,對濕熱壅盛等證,用之則每獲良效。 同學們, 看完這篇文章, 你有什么心得體會嗎? 在下方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吧! ps:華醫(yī)世界第9次免費送教學光盤公益活動開始了,還沒有領郝萬山教授2019年“講透經(jīng)方”教學光盤的同學,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速領! 由于領取人數(shù)教多,24小時內(nèi)回復您,如超過24小時未回復,請電話聯(lián)系18310580215 熱門文章 掃碼添加首席福利官小華, 免費領名醫(yī)教學課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