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這個稱謂,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搞出來的,這位喜歡搞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思想特別多?;实鄯Q了朕,百姓不能這么叫,得有對皇帝的稱呼,稱呼有幾種:謚號,廟號,年號。 謚號周時代就有了,唐代以前的皇帝基本都有謚號。如漢文帝漢景帝之類都是謚號。起初的謚號很嚴(yán)格,也分美謚惡謚都有(敵人自己人,肯定得不一樣啊),因為這東西本來就是后人給的。比如文啊景啊之類的,就相當(dāng)不錯,可是也有煬啊靈啊幽啊啥的,就不行了。比如商紂王——他會自稱是腦子進(jìn)水泥了,是臣子們稱,基本可以滅族了!但是唐以后,就沒有惡謚了,都好。比如說咱們熟悉的唐太宗,也是唐文帝,子孫們覺得這個還不夠贊美,加到了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他不算最夸張,最長的是這位:承天廣運(yùn)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不知道各位記住了沒,反正我是記不住,太長太長了啊。這么長,怎么記?怎么寫? 廟號:隋唐代以前,廟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謚號基本有),一般帝王死后會建專屬的家廟祭祀,幾代之后就要毀去,于太廟合并,稱為“祧”,這個當(dāng)然是對后代有利的,想想每個帝王都來個廟,幾代后就不得了,所以功大的,影響遠(yuǎn)的,就追廟號。謚號這東西,越多越長越美反而不美,所以廟號,倒起到了蓋棺論定的作用。 可是,謚號也好,廟號也罷,都是該皇帝駕崩之后的事情——魏明帝是個另類,活著時就給自己上謚號,活著時怎么辦?稱年號。如咱們說的正德啊,崇禎啊,康熙乾隆啊,都是這類,挺好用。明朝以前的皇帝會有好幾個年號,明代朱重八改了,以后大家就用一個就得了,感謝! 為什么廟號都稱宗?稱祖的有什么不同? 清代方苞曾說過:“祖者,始也;故宗無定數(shù),祖一而已。”廟號這東西,最初也是很嚴(yán)格的,祖有功,宗有德,這是一慣的標(biāo)準(zhǔn),德好辦,功難有,所以開國君主多稱祖,繼任者多稱宗。漢代追加廟號,很慎重,西漢除了劉邦稱祖,其他都是宗,東漢除了劉秀稱祖,其他都稱宗,唐宋都差不多。但大致是這個樣子吧,但也不是都遵守,比如曹操父子都被稱為祖,明朝有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誰臉厚誰上!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等小國,帝王廟號個個稱祖,爭先恐后的上。其實高祖太祖這樣的,給開國皇帝用,太宗呢,是本王朝最優(yōu)秀的佼佼者,世祖,斷代的創(chuàng)始人可稱,世宗,統(tǒng)緒自此開始,就咱們講的開世,文治武功為一世之宗,得有建樹。歷史上有幾個世宗比較有名,最著名的估計就是漢世宗劉徹,清世宗胤禛了。 于百姓而言,是祖是宗都不重要,重要的帶著大家過上幸福的生活。(文/宛如清揚(yá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