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是慈禧的左膀右臂,近代中國的很多事情,不論好壞都跟他脫不開關(guān)系。
雖說位極人臣,但李鴻章卻沒留下什么好名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曾奉慈禧之命,跟其他國家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這些條約無不是坑害中國利益的,有的是要求中國割地,有的是要中國賠款,不僅讓我們損失了利益,還丟了尊嚴(yán)。
至今國人提起這些事,依舊憤憤不平,一邊咒罵西方人無恥,一邊鄙視李鴻章無能,把大好的江山都拱手送了人。
在鄙視的同時,相信不少人會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每次去簽約的都是李鴻章呢?難道換個人就不行了么?
晚清重臣有不少,能和李鴻章相提并論的左宗棠就是一個。既然左宗棠地位不亞于李鴻章,為什么朝廷從不派他去談合約,就死揪著李鴻章不放呢?
首先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左宗棠不合適干這種事。我們都知道,左宗棠是個脾氣相當(dāng)硬氣的人,這一點不論是在與其他官員相處上,還是在處理國家大事上都能看出來。
當(dāng)年他力主收復(fù)新疆,在朝堂上跟李鴻章爭的面紅耳赤,得到慈禧首肯之后,他抬著棺材一起出征,這讓的氣魄何人能比?
我們都知道,簽訂條約這種事重在談判,態(tài)度強硬固然能減少利益損失,但也講究談判技巧,只有圓滑的人才能謀取更大的利益。
像左宗棠這樣超然硬氣的大臣,讓他去跟洋人談判,那估計是沒什么結(jié)果的,因為他必定寸步不讓,根本不可能屈服,這談判自然是談不下去的。
以晚清的狀況來看,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我們求人家談和,主動權(quán)并不在我們手上,最好的談判結(jié)果,也不過是少點損失。
慈禧本意也是如此,她不怕?lián)p失土地?fù)p失金錢,就怕自己地位不保,所以她才會派能言善辯的李鴻章去談判,而不是一言不合就開戰(zhàn)的左宗棠去談判。
如此說來,李鴻章其實就是個背鍋俠,不管他能力是強是弱,只要能順了慈禧的心意就行,即便他想據(jù)理力爭,也不敢貿(mào)然惹怒洋人,不然到時候真又挑起戰(zhàn)事,他可就里外不是人了。
其次,左宗棠去世的時間也太早了些,1985年就病逝了,即便是后來他想要去替清廷簽合約,也沒有機會了,這個任務(wù)只能繼續(xù)由李鴻章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