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是大家非常熟悉,又值得稱頌的堯舜禹時期,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領(lǐng)導人之間的傳承順序是——禪讓制。 根據(jù)《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禪讓制就是上一任領(lǐng)導人年紀大了,就會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另一位有賢能的人才,讓他繼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他的本質(zhì)就是傳賢不傳親。 在堯的時代,他的態(tài)度還是非常堅決的,堯晚年征求大臣們接班人意見的時候,他們都建議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丹朱,但是堯以自己兒子“吁!頑兇,不用”嚴辭拒絕了,也許堯只有這么一個兒子,至少大臣們也沒有建議他傳位給別的兒子。 最后一番考察和篩選,選擇了賢能的舜。同樣是在舜的晚年,面臨著同樣的情況,舜選擇了治水有功的禹,又把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職位傳位給禹,進一步發(fā)展了禪讓制。到了禹晚年,想傳給伯益,但是沒有成功,最后卻傳到了啟的身上,從此就開始了家天下,這標志著著夏朝正式開始。 在今天看來,這是中國古代一段很美好的政治時代,這一時代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都是有賢能的人擔任首領(lǐng)。但是我們也要有自己大膽的質(zhì)疑,這僅僅是司馬遷在他《史記》中的記載,我們都知道《史記》,雖然是正史,但也只是司馬遷私人著作,也僅僅是孤證。 我們不禁要質(zhì)疑這個事情了,因為中國歷史上后來的一些朝代,除了有正史之外,還有很多相關(guān)的輔助資料,特別是有的朝代還有專門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實錄》,就能夠更加佐證這個朝代的一些事情了,也就能很好的避免孤證的發(fā)生了。 幸好,有一個很好的證據(jù)產(chǎn)生了,在此我們要感謝西晉時期的一個盜賊,他的名字夜很有意思叫“不準”,他在盜取戰(zhàn)國時期魏安釐王的墓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文字記載的竹簡,這本書叫《竹書紀年》。這不是一般的書,里面的記載的一些事情都是毀三觀的,比如在堯舜禹禪讓的事情上,特別是對舜的繼位和德行描述與《史記》的記載完全相反。 竹書紀年的記載是: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于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話清楚的表明了堯在晚年的時候,是被當時大權(quán)在握的舜囚禁起來后奪權(quán)的,舜即位后大肆滅掉堯的大臣,這其中就包括禹的父親鯀,只是后來禹逃到外地后,糾結(jié)力量最終戰(zhàn)勝了舜,把他流放到蒼梧。后來禹即位,傳位給兒子啟,開始了家天下的統(tǒng)治。 這上面的記載就是與《史記》的記載完全不同,這就涉及到一個真?zhèn)蔚膯栴},到底誰說的是真的,誰說的是假的。 我們看一下《竹書紀年》的成書年份,它也是一部官方編修的史書,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是魏國官方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既然是官方修史,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況且還是被埋葬了魏王的墓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是魏安釐王也是喜歡這本書的,而且在生前應(yīng)該是主動下令一起陪葬在墓中的。 或者即使安釐王沒有主動交代讓這本書陪葬,那么他的兒子或者大臣們知道他喜歡這本書,應(yīng)該也是根據(jù)國王的愛好,把這本書陪葬在墓中的。那么可以看得出這本書在魏國的地位應(yīng)該是相當高的,至少國王是相當喜歡的,才會這樣做。魏安釐王是公元前243年去世的,那么這本書肯定成書于公元前243年之前。 另外從現(xiàn)在記載的文字中看,第一個反對禪讓制觀點的人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他在這件事情上和《竹書紀年》有相似的觀點,他的生卒年是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他在《荀子·正論》中就對禪讓制表示明確反對,其在書中是這么記載的“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p> 他這句話有兩層意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社會上是有“禪讓制”這個觀點的,而且這個觀點也是一直流傳到當時荀子生活的戰(zhàn)國末年,而且這個觀點應(yīng)該是當時社會上比較盛行的一個觀點;第二層意思,荀子是相當反對這個觀點的,在荀子看來禪讓制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而且他認為“禪讓制”這個觀點是淺薄之人的觀點,這個觀點是不值一駁的。 同時期還有另一位著名的大家,也就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生卒年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和魏安釐王基本是同一時代的人物,他也是非常反對禪讓制這個觀點的,他在《韓非子·說疑》中明確指出這個事情的過程是“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他認為禪讓制明顯是假的,都是被迫退位的,也就是說是舜在取得了一定的實力后,逼迫堯退位自己強行篡位的,同樣在舜的晚年也發(fā)生了同樣的事情,也是被禹逼迫退位的。韓非子的觀點和《竹書紀年》的觀點基本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魏安釐王、荀子、韓非子是同時代的人,我們可以相信這個觀點在那個時代也是非常盛行的。 那個時代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禪讓制”雖然是一直流行的觀點,但是“篡權(quán)說”也還是有很大市場的,畢竟在魏國甚至還成為官修史書的主流觀點,可見這個觀點肯定是得到當時官方承認的,甚至是上層社會的承認的。 此后過了100年左右,到了漢朝的司馬遷時代,這時已經(jīng)是戰(zhàn)國、秦朝以后的漢帝國時期,那么司馬遷是怎么寫的史記呢?用八個字可以概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在前期讀過很多書,后來又到很多地方實地考察。 在堯舜禹禪讓制的事情上,肯定是聽說過很多觀點,有過很多種說法,他選擇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禪讓制”記載下來了,并且寫在了自己的《史記》中。我們要看到《史記》基本上是司馬遷一邊調(diào)研,一邊寫出來的。 即使他走過很多路,讀過很多書,但是畢竟也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況且當時正是漢武帝提倡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時代,儒家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仁、義、禮、智、信”為代表忠君思想,司馬遷在這方面的記載正好契合了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 此后,更有趣的是《竹書紀年》這本立場鮮明,觀點突出的書,從晉朝出土傳到宋朝竟然散佚了,不管是主動散佚還是被動散佚的,我想一定得到官方的某種支持!因為宋朝是文人的春天,而且是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朝代。 宋代的大儒可是出了好幾位,從二程到朱熹,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儒,在當時的社會中,《竹書紀年》所記載的觀點無疑就是異端邪說,與當時的官方思想和社會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況且趙宋政權(quán)就是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權(quán)的,和韓非子的“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觀點,無異于完全相同。 這就犯了官方的忌諱,所以說無論是從官方的暗地支持還是到當時學者的積極推動,肯定有一股勢力在一直推動著這本書的散佚,況且這些學者和官方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或者說有些著名的儒家學者就是當時的大臣,所以說在宋朝散佚就不足為奇了。 話題再回到那個遠古的時代,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是有很多部落聯(lián)盟的。比較知名的幾個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有黃帝、炎帝、蚩尤,這三位是比較大的,當然肯定不止這三個,肯也會有很多小的部落。在后來的部落斗爭兼并中,黃帝打敗炎帝形成了炎黃部落,然后又打敗蚩尤,這個部落成為了黃河流域的大部落。 《史記·五帝本紀》中明確記載這個部落是一直以家族式向下傳位的,黃帝傳位給兒子昌意,然后昌意傳給兒子顓頊,一直到窮蟬、帝嚳、摯,而摯是一個庸才,沒有什么政績,后來其弟弟堯即位,統(tǒng)治這個大部落。 到了堯晚年的時候,本來應(yīng)該由其兒子丹朱即位,但是這時候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竹書紀年》的觀點大膽猜測,這時的朝政已經(jīng)由遠支家族的權(quán)臣舜掌控了,他囚禁了堯和他的兒子丹朱,并逼迫堯退位,自己成功上位。 因為堯是一脈相承即位的,而舜就是徹徹底底的遠支家族了,《史記》是這么記載的,“重華(舜)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笨梢钥吹贸鏊蛨虻挠H情已經(jīng)差距比較遠了。 到了舜的晚年,大權(quán)又被近支的禹奪了回來,禹能奪權(quán)成功完全是憑借其在治水中形成的巨大威望和已經(jīng)形成的強大實力,讓舜不得不傳位給他。 相比來說禹的親情和堯就相對近一些,《史記》中明確記載“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弊罱K禹到了晚年象征性的傳位給伯益,而實際上卻暗地里策劃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又恢復了堯之前的家天下形式。 所以我認為在古代部落聯(lián)盟(或者國家)時期,也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其末代君主是堯,只不過出了一個權(quán)臣舜打破了這種傳位規(guī)則,這和夏朝的“太康失國”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其實禹并不是開創(chuàng)了家天下,只不過是恢復了堯之前的家天下而已。 我們完全可以大膽推測:夏朝之前應(yīng)該是還有朝代或者部落式朝代的,末代君主是舜!至于我們說的夏是不是一個國家現(xiàn)在也很難確定,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夏很有可能是一個部落聯(lián)盟,和堯之前的部落聯(lián)盟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閱讀全文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中國史一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