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意不同處”是印誠大師王培生先生從幾十年修悟太極拳的“學問”中提煉出來的一句心得要訣,可說是畢生心血之結(jié)晶。 何謂神意不同?此神即眼神,此意即意念活動。也就是說,在太極盤拳走架之中,眼神與意念不能集中在身體同一部位上。運動中,眼神與意念在身體的同一部位相遇會合,必須瞬間即離。這種神與意的分離要貫穿運動的始終。 王培生先生太極拳姿 在太極拳中,摟膝拗步一式對“神意不同處”表現(xiàn)得最為清晰。如右掌前按時,左手摟膝后,左腿成弓步,重心完全移到左腿,此時眼神注視身前的右手食指,而意念則集中在左胯旁的左手,想左手掌心朝下,中指找尺骨頭,有向后扒之意。但左右轉(zhuǎn)換時,身體重心還在左腿,意念在左手,左手上提到左耳旁,右腿向前邁出一步,眼神則慢慢離開右手食指,抬頭看正前方。當左掌前按時,右手摟膝,右腿成弓步,重心完全移到右腿時,眼神注視在身前的左手食指,而意念則集中在右手,右手在右胯旁,手心朝下,想中指找尺骨頭,有向后扒之意。此式中,眼神與意念分離十分清楚,好懂也好記。 “神意不同處”是由太極拳的陰陽哲理決定的運動規(guī)律。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在太極拳運動中,人體的各個部位隨著身體重心的變化而呈虛實之態(tài)勢,則有陰陽之區(qū)別。虛者為動為陽,實者為靜為陰。王宗岳《太極拳論》云:“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這是說當身體的重心落在左腿時,左手就為虛、為動、為陽,右手就為實、為靜、為陰;當身體重心落在右腿時,右手為虛、為動、為陽,而左手就為實、為靜、為陰。這是一對陰陽。另一對陰陽是人的神與意,眼神為陽,意念為陰。這兩對陰陽在運動中與身體的某些部位相交結(jié)合,屬于陽的眼神,必然要與運動中為實、為靜、為陰的部位相合;而屬陰的意念也必然要和運動中為虛、為動、為陽的部位相合。運動中,人體各部位隨重心變化的虛實動靜,不停地轉(zhuǎn)換,眼神和意念活動也隨之不停地轉(zhuǎn)換位置。如果每一動作的技擊或健身意義不同,它與下一動作的銜接變化也不相同,所以運動中的眼神與意念活動變化是豐富多樣的。比如野馬分鬃的右肩打靠,意念在右肩頭,而回頭180度,就要眼看身后之左手食指。在王培生老師編的《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一書中,對太極拳的每一動作的眼神和意念活動作了詳細說明。我們練拳時要細心體察,默識揣摩,而逐步達到熟練自如。 掌握并運用“神意不同處”這個要訣,對于學好太極拳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有些人練拳后出現(xiàn)頭暈?zāi)X脹現(xiàn)象,這是因為他們練拳時意念太重,而又違反了“神意不同處”的運動規(guī)律,產(chǎn)生了偏差。很多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打拳時故意把眼神與意念同時集中到一個食指頭上,這時全身氣血就會上涌到頭頂,引起血壓升高,產(chǎn)生頭暈等反應(yīng)。掌握了“神意不同處”的要訣,就能避免偏差,使太極拳的修煉效果更好。 太極拳屬內(nèi)家拳,是心意功夫。正如拳經(jīng)所說,“運用在心”,“維以意行”,“先在心,后在身”。打太極拳要求人體的每一部位,即使微小動作或整體運動都要通過思維有意義地進行,并且要有明確的感覺。初學者練拳往往是顧此失彼,動作極不協(xié)調(diào),眼部的運動與意念活動不能達到高度統(tǒng)一。對于“全憑心意用功夫”這句話往往如入云海,感到無所適從。而從神意不同處入手修煉,從這方面對初學者進行嚴格訓練,則是解決“用意”的基本方法之一。首先是認清重心的變化,由重心所在,確定兩手的陰與陽,再明確動與靜,而后決定眼神與意念的運轉(zhuǎn)。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逐步做到動作的準確協(xié)調(diào)。訓練“神意不同處”的過程就是練“意”的過程。隨著這個過程不斷深入,練習者對于“運用在心”的認識也就會不斷地加深。這樣訓練效果很好,長期堅持太極拳修煉,一定要嚴格虛實分清,陰陽分明,通過眼神與意念的交錯轉(zhuǎn)換鍛煉,使大腦神經(jīng)有序運動,可增強腦的敏感性,從而達到健體強身的作用。 大家知道,太極拳盤架子是練知己功夫。所謂知己功夫,講通俗點就是如何把握自己的重心。究竟怎樣做才能保證自己不失去重心呢?很多拳師費盡口舌都難于講清這個問題,而王老師只用“神意不同處”這五個字指點迷津,學子們便頓開茅塞。比如翅腳(左右分腳),初學者大多站不穩(wěn)??墒且挥蒙褚獠煌幍囊E點撥,一下子就站穩(wěn)了。如右分腳時,雙肘下沉提起右膝,兩手分開,這時重心完全在左腳,左手為虛、為陽,右手為實、為靜、為陰,眼看右手指的方向,意念在左手,左手大拇指朝天,想其余四指向后一指,右腳自然踢出(不必要求踢多高,氣貫右腳趾即是),這樣來做翅腳站得很穩(wěn)。在技擊中這樣用翅腳,或踢胸或點肋,眼看右手所指之處,就是右腳踢中之處,不會因攻擊而失重。再如搬攔捶,以右拳打擊對方。當搬攔兩動完成之后,身體成右坐步,左掌提于前方,右掌變?nèi)湓谟铱枭?。右拳前伸,伸到左掌右?cè),同時左腳逐步放平,左膝前移呈弓步。右臂伸直,右掌食指中節(jié)對鼻尖。這時重心完全移到左腿,左掌為虛、為動,意念集中在左掌,右拳為實、為靜,眼神經(jīng)右拳上面遠看正前方。技擊中,這樣以拳打?qū)Ψ?,全身一動無不動,形成了一個整勁,右拳擊中對方是一個寸勁,自己的重心是很穩(wěn)定的。 王培生老師僅用“神意不同處”五個字就深刻揭示了太極拳運動中眼神與意念活動之規(guī)律,拳理深邃而簡明易懂,真可謂至妙之論。在古代太極拳論中尚無此提法,近現(xiàn)代的太極拳著作中也沒有這樣精辟的論述??梢哉f“神意不同處”之要訣,是王培生老師對太極拳理論的一個重大發(fā)展,把它作為太極拳的一個基本訓練,便可省去漫長摸索體悟的道路,而徑直踏入太極拳之大門。我們有緣得到王老師的口傳心授,此乃吾輩蕓蕓學子之大幸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