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靈脾亦名淫羊藿。味辛甘,性溫,入肝腎二經(jīng),功擅補腎壯陽,祛風(fēng)除濕。凡腎陽虧虛所致之陽事不舉,小便淋瀝,經(jīng)脈攣急,風(fēng)濕痹痛,老人昏眊,中年健忘諸證,用之恒有佳效。 朱師擅用此品,嘗謂:“仙靈脾溫而不燥,為燮理陰陽之佳品。” 其用大劑仙靈脾(20~30克)配合熟地、仙茅、鹿銜草,起頑痹之大癥,取其溫陽、逐風(fēng)濕之功; 用仙靈脾配合丹參、合歡皮、炙甘草,治陽虛之心悸、怔仲,取心陽根于腎陽之意; 用仙靈脾配合高良姜、荔枝核,治多年之胃寒痛,取益火生土之意。 至于配合紫石英治婦女宮寒痛經(jīng)、閉經(jīng)、不孕;配合黃荊子、五味子、茯苓治水寒射肺之咳喘;配合茱萸、川芎治寒厥頭痛;均能應(yīng)手收效。爰舉驗案三則、藉見隨證應(yīng)用之一斑。 案 1 武××,女,46歲,教師。 子宮全切除術(shù)后半年,怯冷烘熱陣作,四肢及眼瞼腫脹,入暮尤甚,夜間躁擾不寧,難以入睡。全身乏力,二便尚調(diào)。舌質(zhì)淡襯紫,苔薄白,脈細。 揣度脈證,乃手術(shù)后損傷沖任,陰陽失燮之候也。 治宜補益氣血,燮理陰陽: 仙靈脾15克,仙茅10克,炙黃芪30克,潞黨參15克,云茯苓10克,炒白術(shù)10克,紫丹參15克,生地黃12克,生牡蠣(打碎)20克,淮小麥30克,甘草5克,大棗6枚,10帖。 二診: 夜寐較實,怯冷已除,惟烘熱、肢腫未已,苔薄白,脈弦細。上方加澤蘭、澤瀉各10克,10帖。 藥后神疲好轉(zhuǎn),烘熱退,腫脹消,能操持家務(wù)。原方間服,10余帖后遂能上班工作。 按 沖任二脈起于胞中,根于先天。沖為精血鐘聚之所,任為陰經(jīng)之承任。奇脈之精血,陰中涵陽,渾然一體,一有虧損,則陰陽失卻動態(tài)平衡,是以怯冷烘熱諸癥蜂起。患者因行 子宮全切除術(shù),損傷沖任,故見證如斯。先生取仙靈脾、仙茅溫潤和陽,生地養(yǎng)陰,牡蠣潛降,庶幾陰平陽秘,余藥為補氣養(yǎng)血之品。此方先后天并調(diào),意在互相資生,陰陽相燮,氣血兼補,故諸恙悉退矣。 案 2 潘××,女,40歲,會計。 1982年7月21日:經(jīng)事淋漓,將及半載,迭進清營攝血之劑未效。診得形體豐腴,頭眩神疲,怯冷倍于常人,稍事活動,即感疲乏,腰酸氣墜,漏下色紅,時多時少。苔薄質(zhì)胖,脈細,重按無力。 此形盛氣衰,氣不攝血之候。 治宜益氣溫陽,以固沖任: 仙靈脾12克,炙蜂房12克,炙黃芪15克,仙鶴草20克,淮山藥20克,潞黨參12克,煅烏賊骨15克,茜草炭10克,補骨脂12克,甘草5克,5~10帖。 二診(1982年8月6日): 服上方13帖后,神疲較振,腰酸腹墜亦釋,經(jīng)事淋漓之量顯著減少,每次數(shù)滴,日行數(shù)陣。苔薄膩,質(zhì)淡胖襯紫,脈細。前法既合,毋庸更張。上方加炮姜炭3克,10帖,漏下遂斷。 按 一般而論,崩證勢急,漏下則連綿不斷而勢緩。但崩證不愈,可致漏下,漏下不愈,亦可崩敗。凡暴崩宜補宜固,漏下宜清宜通,此為常法。此證因漏下半載,陰傷及陽,醫(yī)者囿于常法,見血投涼,故爾無效。朱師見其形體豐腴,但怯冷乏力,斷為形盛氣衰之候,遂予益氣溫陽,固攝沖任,確是治本之圖。其中仙靈脾配合炙蜂房益腎調(diào)沖,是先生獨到之經(jīng)驗;茜草根配合烏賊骨,能行能止,無兜澀留瘀之弊。陰陽得以夑理,殘瘀得以潛消,漏下自己。 案 3 李×,男,46歲,工人。 三年前罹黃疸之疾,經(jīng)治已愈。近半年來因?qū)⑾⑹б耍煊X神疲異常,周身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時溏。經(jīng)某醫(yī)院確診為早期肝硬化,肝功不正常,肝大肋下3厘米,質(zhì)Ⅲ度,并予活血化瘀之劑,藥如歸尾、赤芍、三棱、莪術(shù)、丹參、生山楂等,連服30余帖,更覺神疲不支。頃診諸恙如前,面黃少華,舌質(zhì)淡襯紫,苔薄白,脈弦細尺弱。 此肝腎陽虛,精血虧損之證; 宜益腎溫陽,以治其本。 仙靈脾15克,仙茅15克,大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炙黃芪15克,懷山藥30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鹿角霜12克,紫河車10克,10帖。 藥后諸恙均減,精神漸振,仍予上方續(xù)進30余帖。嗣經(jīng)復(fù)查肝功已復(fù),肝在肋下1厘米,肝質(zhì)Ⅱ度,續(xù)予師訂之“復(fù)肝丸”,調(diào)治而愈。 按 對早期肝硬化的治療,當區(qū)別虛實,不可妄行攻逐。證有“瘀”之表現(xiàn),近世流行活血化瘀之治法,但若不審瘀之由來,扼守化瘀一法,未有不債事者。蓋乙癸同源,腎精虧虛,腎陽不足,必然導(dǎo)致肝之氣陽亦虛;肝氣不足,則疏泄無力氣虛則血澀不利,因而瘀阻;肝木不能疏土,勢必影響中焦運化。這一惡性循環(huán),均基因于下焦之虛乏。朱師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凡證屬腎陽不足者,均以溫腎培本為主,選用仙靈脾配合仙茅、熟地、山藥、鹿角霜、紫河車等溫潤不燥,以填下焦,疔效歷歷可稽。 版權(quán)聲明: |
|
來自: 逸農(nóng)農(nó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