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家長打電話來詢問,3歲的孩子剛上幼兒園,能學英語嗎?那我就問家長,孩子會說漢語嗎?既然會說漢語口語,那你是怎么教的呢?生活中言傳身教,經(jīng)常地跟孩子說話,逗孩子開心,然后嘗試著在孩子面前發(fā)音,重復,來讓孩子跟著學;道理是一樣的,少兒英語學習,也是一種語言溝通工具,學的方式和漢語是一樣的,因為語言產(chǎn)生的根源不同,所以教學方式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也會有所差異,可以說是環(huán)境和文化的差異,表達習慣也會不同。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可以學,從興趣開始啟蒙,基礎發(fā)音和字母認知開始,從圖片記憶到音視頻的熏陶,從動畫片到讀物的接觸和使用,剛開始學不必那么正式,就像生活中自然的認知一樣,讓孩子感到這就是生活中要學的一部分,逐漸的培養(yǎng)孩子跟隨學習,獨立學習的習慣;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也是需要家長耐心的地方;還需要有好的老師的培訓,家庭環(huán)境給了孩子性格,學校環(huán)境給了孩子學習習慣,習慣是什么?是一種不懈努力的力量。 當家長問到,孩子性格比較內(nèi)向,不愛說話,通過英語培訓,能改善嗎?少兒英語培訓和學習,目的是學習英語,不是為了改善孩子性格,但是可以促進孩子表達能力;表達能力在于敢于開口說,這個“敢”字很重要,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呢。如果孩子不敢說話,在人多的時候就害羞,躲避,那口語表達肯定比較弱;多說多練,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敢于表達,才會逐漸增加自信心,有了信心就會更有興趣;從不會說,不敢說,到敢于說,能說口語,不僅是自我訓練的一種形式,更重要的增加英語語感。當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彼此熟悉的時候,老師教導孩子互動,交流,教孩子怎么打招呼,怎么用英語打招呼;如何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想說的,表達出來之后才會看出來有哪些發(fā)音,需要糾正;拼讀拼寫,不僅鍛煉閱讀和書寫能力,更主要是增加了語感;什么是語感,聽到了英語有感覺了,什么感覺,能聽得懂,和英語口語發(fā)音呼應上的感覺,就像平時你聽到熟悉的聲音,聽到別人談話,自己雖然沒有說,但是心里已經(jīng)有要說的話了。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學不學無所謂,到時候該學的時候自然就學了,那個時候如果不行再去補充就是了,沒必要去過早的給孩子壓力,“有壓力”是家長自己感覺出來的,孩子覺得什么是壓力呢?讓孩子天天在家里看動畫片,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是在學習,只是學的東西,家長是感覺不到的。當家長感覺到孩子開始貪玩了,就是之前學會了玩;為什么之前不讓孩子學習,現(xiàn)在又讓孩子學習了呢,之前習慣了玩,現(xiàn)在突然開始學,就有不適應了;這種“不適應”就是壓力,是一種下到上而感到不能自我推動的力量;天天看動畫片,孩子的思維就會蕩漾在動畫片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中,面對現(xiàn)實中的人際交往和認知,相信很多家長都喜歡帶著孩子去和更多的人接觸和交流,勞逸結合,現(xiàn)實生活的認知是更重要的;更離不開老師的教育和培養(yǎng),學少兒英語,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的心性,專注在習慣的養(yǎng)成,快樂地學習,生活。你的快樂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上的呢? 3-12歲是學語言的關鍵時期,少兒英語學習也是很關鍵,特別是口語語感,英語思維的形成,是其他年齡不可比擬的;就像你現(xiàn)在說話的思維習慣,也是在小時候形成的,雖然經(jīng)過后期的努力有所修正,但是說話的根源還是來源于家庭或者早期培養(yǎng)。改變一個習慣容易,還是養(yǎng)成一個習慣容易呢?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和交孩子學英語的時候,不僅在于語言知識量的積累,更會教孩子怎么做,按照什么方式做就行了,這種方式就是要養(yǎng)成的習慣。 |
|
來自: xiaohuare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