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家國天下,首重人倫。五倫、八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詩經(jīng)·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p> 五倫十義的完整表述最早見于《孟子》和《禮記》。《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xiè)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至近代,五倫十義的表述調(diào)整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君仁臣忠、朋實友信。 宋代大儒將孔子的“孝悌忠信”與管子的“四維”(禮義廉恥)合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稱為宋代八德,亦稱傳統(tǒng)八德。 1.1孝--德之本淺釋1. 夫孝、德之本也。<說文>(即《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經(jīng)云: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①。試觀烏鳥反哺、羔羊跪乳,禽獸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2.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性,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故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②。五孝③惟庶人始言養(yǎng)。蓋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必也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保令名,斯可以謂孝。而悌忠信禮義廉恥,皆在其中矣。易言之,則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無恥,皆為不孝爾。 3. 孝者,所以事親也。人子之身,父母之分身也。不孝父母,則此身之根本已失,有身如無身矣。父母之身,祖宗之分身也。孝父母,即孝其祖宗矣。而女子之孝,則尤有進。在家則孝其父母,出嫁須孝其舅姑④。蓋以夫者,舅姑之分身也。人每愛其夫,而以舅姑謂無生身之恩,恝(jiá)然置之。抑思舅姑之育夫,猶之父母之育己也。夫婦一體,而謂可忽乎哉。女子以節(jié)孝為主。萬善百行,惟孝為尊,故八德以孝先焉。其各勉之。 4. 女子之孝。不僅溫清定省而已。凡各項事務,與父母舅姑,有切實關系,皆當挺身擔任之。惟情有難易之不同。如未嫁時,倚父母以生存,則奮不顧身,以急父母之事,乃良知良能之發(fā)現(xiàn),猶親親之本心也。迨既嫁以后,有夫與子以牽其情。此時對于父母,亦奮身急事,一如未嫁時,則其至性不為私念所奪。若非有毅力者,曷克至此。至子婦對于舅姑,似無毛里之屬,未蒙撫育之恩,無非敬夫所尊,愛夫所親已耳。乃能推孝父母之心以孝之,修人補天,尤恒情所難,而至孝之人,則無所謂難者。由其深明夫婦一體之義爾。 編者按: 男子之孝岳父母,一如女子之孝舅姑。獨生子女政策,施行四十年矣。今有男子一意回家陪父母過年,獨留岳父母除夕夜凄涼相吊,不亦過乎?吾鄉(xiāng)有輪流過年者,有各回己家者,可供參考。 獨女者,如父母亡故,家中又無堂從兄弟,祖先祭祀豈可斷乎?今者女子可頂半邊天,此尤待焉?;蚬┯谧陟?,或奉于家中,或供奉寺院,事死如事生,必妥善安置而后已。 5. 《孝經(jīng)·感應章第十六》“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span> 注釋: ① 《禮記·祭義》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恍⒂腥盒⌒⒂昧?,中孝用勞(功勞;功績),大孝不匱(kuì,不竭;不缺乏)。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嘉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通“歿”,死),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span> ② 《禮記·祭義》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 ③ 五孝:《孝經(jīng)》分五章闡述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內(nèi)容。 ④ 姑:在古代漢語中,姑、舅也做親屬稱謂,但卻反映一名三用的歷史?!肮谩背父赣H的姊妹外,又為媳婦對婆婆的稱呼,《爾雅·釋親》:“婦稱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對岳母的稱呼,《禮記·坊記》:“昏禮,婿親迎,見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薄熬恕背改赣H的兄弟外,又是媳婦對公公的稱呼,“婦稱夫之父曰舅,”亦為女婿對岳父的稱呼,《三國志·蜀·先主傳》:“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薄杜崴芍ⅰ?“董承,漢靈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稱之舅也?!?/span> 德育故事編者按:本單元典故舉凡感通明顯者,皆在標題前加★。 孝子1. ★【帝舜】大孝之范 帝舜①,冀州人,父瞽瞍頑,母嚚②,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適不失子道,友愛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常在側(cè)。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通“岳”)咸薦舜。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guī ruì),內(nèi)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舜親戚。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寙③。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瞍尚欲殺之,使涂廩④,從下縱火焚廩,舜以兩笠自捍(同“捍”)而下;又使舜穿井,既深入,瞍與象下土實井,舜從匿空旁出。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六十一,代堯踐位,載天子旌旗往朝父,夔夔⑤唯謹如子道,封象為諸侯。在位三十九年,壽百有十歲。(出自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 系詩頌之 詩曰:對對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下。 孔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顏光衷⑥曰:“《禮記》:‘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夫子說舜之大孝,便說德為圣人,大德受命。分明是完天之所生,以天事親了。須知親不是一團血肉至親,我不是一團血肉之我。原是圓坨坨、光亮亮、大家成一片的。親是這個,我是這個,天地萬物亦是這個。故說大孝,便要順親養(yǎng)志。順親者,順其靈妙之親也。養(yǎng)志者,養(yǎng)其大公之志也。若只用力服勞,奉養(yǎng)軀殼之親、情欲之志,烏能稱大孝哉?然要順親養(yǎng)志,先須誠身守身。守身者,守其明善之身也。能認得真身,始能認得真親。故曰:‘不誠乎身,不順乎親矣?!笏磸撵`明上認親,視瞽瞍是至圣至神至仁慈的,其要殺我,只是后來習染之偽心,其真心原自不爾。假饒從其亂命,取快一時,把至圣至神至仁慈的真父子結(jié)斷了種子,于心何忍?故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不告而娶。自家心靈上必如是而始安耳。故曰:‘事父母幾諫?!瘞渍撸瑒又?,吉之先見者也。父母原來只有善心,固人子之大幸。設使微有轉(zhuǎn)念,其善心必不澌滅。此即是轉(zhuǎn)兇為吉之幾。事父母者,宜從此處宛轉(zhuǎn)。幾未動,挑動他;幾甫動,接引他;幾有失,挽回他。如此而順,便把親與我之真原聯(lián)屬一處,亦即把天地萬物之真原聯(lián)屬一處。何性命之不立?何位育之不行哉?” 許止凈⑦曰:“顏先生此論,見地最超。必如是而后足稱大孝,必如是而后不匱。不匱者,用之不竭也。以之事上則為忠,以之事長則為悌,以之待友則為信,以之化下則為慈,以之度生則為悲。舉一孝,一切法趨孝。所謂一以貫之。故孟子曰:“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⑧,瞽瞍底豫,而天下化也?!蹦苋缡?,而祿位名壽,自能操必得之權。所以為天子、被袗(zhěn)衣、鼓琴、二女果(同“裸”,侍也),若固有之。故禹之勖(xù)舜云:“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鄙w感應之理,舜禹固信之有素矣?!保ǔ鲎栽S止凈《歷史感應統(tǒng)記》) 注釋: ① 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瞽瞍)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華?!薄盎矢χk云:“舜母名握登,生舜於姚墟,因姓姚氏也?!?/p> ② 嚚:yín,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③ 苦寙:苦,通“盬”,gǔ,粗劣。寙,yǔ,粗劣,有瑕疵。 ④ 廩:lǐn,米倉。 ⑤ 夔夔:kuí kuí,戒懼敬慎貌。 ⑥ 顏茂猷(1578-1637)字壯其,又字光衷,號完璧居士,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人。天啟四年(1624)舉人, 崇禎七年(1634),帝念其兼通五經(jīng),特賜進士。有《迪吉錄》、《云起集》、《六經(jīng)纂要》。 ⑦ 許止凈(1879—1938),名業(yè)笏,江西彭澤人。清光緒甲辰(1904)翰林,住館8年。生平佛學著作有《歷史感應統(tǒng)紀》、《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等。 ⑧ 底豫:《孟子·離婁上》:“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壁w岐注:“底,致也。豫,樂也?!苯寡x:“致樂者,由不樂而至於樂也?!钡?,一本作“厎”。太平天囯《天條書》第五天條:“大孝終身記有虞,雙親底豫笑歡娛。 2. 【周文王】問安侍膳 文王事父。一日三朝。問安侍膳。甘脂豐饒。 周文王姓姬名昌,為世子時,朝其父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寢門外問安。內(nèi)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遂復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①”,應曰諾,然后退。 周祚之長,歷朝莫及,姬姓之后,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啟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溫凊②定省之常,人人當盡,亦人人所能盡者,所以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愿克昌厥后,曷不效法我先王。 注釋: ① 末有原:不要把原來的飯菜再獻上去。 ② 凊,qìng,釋義是清涼,寒冷。古文中讀音為jìng,涼。出自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辰省。” 3. 【閔子騫】蘆衣順母 孝哉閔子。衣蘆御車。感父救母。千古令譽。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惡損,所生子衣綿絮,而衣?lián)p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鞭。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損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視損如己子。 系詩頌之。詩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李文耕謂:“閔子留母之語,凄然藹然,從肺腑中醞釀而出,雖使鐵石人聞之,亦為惻惻心動,何其天性之厚且純也。卒之全母全弟全父,一家太和之氣,直從孝子一念懇惻中轉(zhuǎn)回。為子者其三復之。” 4. 【子路】負米養(yǎng)親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鬃釉挥梢彩掠H,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李文耕謂:“事親之事,承顏日短,報德思長。如仲氏子者,方樂負米之歡,旋抱銜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鐘鼎而徒然,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蓋千古有同慨也。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養(yǎng)之及時也乎?!?/p> 5. 【曾子】曾參養(yǎng)志 曾子養(yǎng)志。請與有余。母嚙其指。負薪歸廬。 周曾參,字子輿,善養(yǎng)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父嗜羊棗,既沒,參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嚙指以悟之。參忽心痛,負薪歸。妻為母蒸梨,不熟,出之①。過勝母,避其名,不入。學于孔子,而傳孝經(jīng)。 李文耕②謂:“凡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于功名者小,成立于道德者大。為子者欲學曾子之養(yǎng)志,必學曾子之志于道,悟徹一貫,三省其身。不然,雖多備酒肉,曲承歡笑,異于徒養(yǎng)口腹幾何?!?/p> 注釋: ① 因妻為母蒸梨,不熟,而休妻,竊以為過矣。 ② 李文耕(1763-1838),字心田,云南昆陽人。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派遣至山東任知縣,后因奉養(yǎng)母親請假歸家。母親去世后,守孝期滿,補任鄒平知縣。到任四個月,由于不能施展個人抱負而離任。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新補任鄒平知縣。在鄒平,他政績卓著,連道光皇帝也聞其政績,此后不斷晉升,曾任泰安知府、山東兗沂曹道、浙江鹽運使,再調(diào)任山東。道光七年(1827年),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調(diào)回山東,任職三年后,調(diào)任貴州,道光十三年(1833年),李文耕致仕歸鄉(xiāng)。 6. 【郯子】鹿乳奉親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 有詩為頌。 詩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7. 【老萊子】戲彩娛樂 周,老萊子至性孝。奉養(yǎng)二親,備極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常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 有詩為頌。 詩曰:戲舞學驕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幃。 8. 【漢文帝】親嘗湯藥 西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親嘗弗進。仁孝聞于天下。 系詩頌之 詩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9. 【緹縈】上書救父 淳于少女。名曰緹縈。上書贖父。悲泣陳情。 漢淳于緹縈(tí yíng),齊人,太倉令意①之少女也。意有五女,無子。會坐法當刑,詔逮系長安。臨行,罵諸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緹縈聞而悲泣,隨父至長安。上書,愿入身為官婢,以贖父罪,俾得自新。文帝憫其孝,詔除肉刑②,意遂獲免。 秦定叟③謂:“人家父母,生女不喜,只為‘緩急非有益’五字。但生男未必有益,顧用情何如耳。若緹縈者,雖謂之有子可也。能存緹縈之心,則為緹縈不難,即不為緹縈,亦相去不遠矣?!?/p> 系詩頌之 詩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楓宸。詔寬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 注釋: ① 淳于意,漢朝臨淄人,拜齊國名醫(yī)陽慶為師,學得精湛妙術,原任齊為倉令,其師逝世后,棄官改而行醫(yī)。因為人剛直義氣,行醫(yī)時開罪一有權勢者,致被陷害,押往京城治罪,其幼女名緹縈,雖為弱女子,竟不辭勞苦,長途跋涉,隨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其陳情書闡明肉刑之害,并陳訴其父任官時清廉愛民,行醫(yī)時施仁濟世,今遭不白之冤,實系遭人誣害,愿當婢女,為父贖罪,漢文帝感該女孝心,特赦其父,并詔告天下,廢除肉刑。 ② 肉刑:我國古時對囚犯切斷肢體或割裂肌膚的刑罰。 ③ 秦定叟:秦云爽,字開地,號定叟,錢塘人。著作《紫陽大旨》八卷,編成於順治辛丑,專為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而作,分八門。 10. ★【董永】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織布三百疋(pǐ),始得歸。婦織一月而成。歸至槐陰會所①,遂辭永而去。 有詩為頌。詩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棽純攤鳌P⒏袆由n穹。 注釋: ①歸至槐陰會所:返家途中,來到了他們初會的槐蔭地界,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孝子董永還債,辭別董永凌空而去?;笔a因此改名為孝感。 11. 【黃香】扇枕溫衾 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xiāng)人稱其孝。香躬執(zhí)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熱,為扇涼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有詩為頌。詩曰: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 12. 【丁蘭】刻木事親 丁蘭喪親??棠痉铕B(yǎng)。張叔擊之。像亦悒怏。 版本(一):漢,丁蘭,河內(nèi)人。早喪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鄴人張叔假物,蘭妻卜筶(gào),木像不許。叔醉詈木像,且擊之。蘭歸,見木像色不懌,詢知之,即奮擊張叔。吏至,捕蘭,木像為之流涕??ぜ纹湫⑼ㄉ衩鳎嘀?,詔圖其形。 思親不見,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極思也。而思慕之誠,木亦通神。忽而不懌,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誠所致乎?至于為親像被擊,而奮擊張叔,只知有親,而不惜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版本(二):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yǎng),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則出血。木像見蘭,又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將妻出棄之。 有詩為頌。詩曰:刻木為父母。形容如在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幃。 13. ★【姜詩龐氏】涌泉躍鯉 姜詩夫妻。孝奉甘旨。舍側(cè)涌泉。日躍雙鯉。 版本(一): 漢,姜詩,事母孝,妻龐氏尤孝。母嗜魚膾,又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往汲之,值風歸遲。母渴,詩責遣之。妻寄止鄰舍,紡績市珍羞,使鄰母往遺。久之,姑遂召還。舍側(cè)忽涌泉,味如江水,每日躍出雙鯉,取以供膳。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yǎng)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范書錄詩妻,旨深哉。其言赤眉賊經(jīng)詩里,弛兵而過,曰驚大孝不祥,遺以米與肉,受而埋之,詩亦卓行君子也。泉魚之瑞,宜矣。 版本(二):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魚膾,夫婦常作之。召鄰母,供食之。后舍側(cè)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詩時取以供母。 有詩為頌。詩曰: 舍側(cè)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于姑。 涌情夫婦事于母,泉替江水澄妻苦。躍鯉泉從舍側(cè)出,鯉躍姜門慈孝屋。 14. ★【蔡順】拾葚異器 蔡順喪父。世亂歲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漢,蔡順,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亂。拾桑椹,盛以異器。赤眉賊問其故,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之,贈牛米不受。母喪,未及葬。里中災,火逼其舍。順抱柩號哭,火遂越燒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順必圜冢泣呼。 姜書鑒①曰:“人子于丁艱之際,躬當大事,處常且難,不幸遇卒變,惟有出萬死一生之計耳。君仲母柩逼于火,抱而號哭,辟患不為,非天性激發(fā)乎。至誠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猶其余事耳?!?/p> 注釋: ① 姜書鑒:不詳。 15. ★【郭巨】埋兒奉母 埋兒奉母 雷震兒活。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版本(一): 漢,郭巨,字文舉,家貧。子尚幼,母減食與之。巨因貧難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進食。一日,子溺斃,妻惶泣。巨曰:“毌驚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盍埋之”。妻不敢違,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蘇,見黃金一釜,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埋兒事,諸儒皆非之。得林縣人所傳,始知子可再有,母不可復得之言,割慈忍愛、曲體母心者至矣。所以驚天地,泣鬼神。一釜黃金,得自凄愴之頃,而雷蘇其子,破涕為笑,孰謂皇天無眼耶?!?/p> 版本(二):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有詩為頌。詩曰: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晉 干寶《搜神記》原文: 郭巨,隆慮人也,一云河內(nèi)溫人。兄弟三人,早喪父。禮畢,二弟求分。以錢二千萬,二弟各取千萬。巨獨與母居客舍,夫婦用賃,以及公養(yǎng)。居有頃,妻產(chǎn)男。巨念與兒妨事親,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兒孫,減饌,二也。乃于野鑿地,欲埋兒。得石蓋,下有黃金一釜,中有丹書,曰:“孝子郭巨,黃金一釜,以用賜汝。”于是名振天下。 16. 【江革】行傭供母 后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shù)遇賊,或欲劫之去,革輒泣告有母在,賊不忍殺。轉(zhuǎn)客下邳,貧窮裸跣,行傭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畢給。 有詩為頌。詩曰: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告知方獲免。傭力以供親。 17. 【陸績】懷橘遺親 后漢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毙g大奇之。 有詩為頌。詩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遺母報深慈。 18. ★【孟宗】哭竹生筍 三國,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篤,冬月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shù)莖。歸持,作羹奉母,食畢疾愈。 有詩為頌。詩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shù)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19. 【王裒】聞雷泣墓 魏,王裒①,字偉元,事親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風雨,聞雷,即奔墓所,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懼。”隱居教授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②”,遂三復流涕。后門人至廢《蓼莪》之篇。 有詩為頌。詩云: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臺。阿香③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注釋: ① 王裒(póu),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yè),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 ②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jīng)·小雅·蓼莪》里的句子,意謂:可嘆我的父母,生我養(yǎng)我,是那么的辛苦。《蓼莪》一詩,為孝子追念父母而作,后世遂以蓼莪指對亡親的悼念。 ③ 阿香:神話傳說中的推雷車的女神。 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五:“永和中,義興人姓周,出都,乘馬,從兩人行。未至村,日暮。道邊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門,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鮮潔。望見周過,謂日:'日已向暮,前村尚遠。臨賀詎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為燃火作食。向一更中,聞外有小兒喚阿香聲,女應諾。尋云:'官喚汝推雷車。'女乃辭行,云:'今有事當去。'夜遂大雷雨。” 20. ★【王祥】臥冰求鯉 晉,王祥①母喪,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shù)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母欲食鮮魚,時天寒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有詩為頌。詩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上水。留得臥冰模。 注釋: ① 王祥,字休徵(zhēng),瑯邪臨沂人,漢諫議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 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shù)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shù)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xiāng)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 舉秀才,累遷大司農(nóng)。及武帝為晉王,祥與荀顗往謁,顗謂祥曰:“相王尊重,今便當拜也?!毕樵唬骸跋鄧\為尊貴,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司而輒拜人者!吾不為也?!奔叭?,顗遂拜,而祥獨長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矣!” 武帝愛新命,虛己以求讜(dǎng)言。祥與何曾、鄭沖等耆(qí)艾篤老,希復朝見。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遜位,帝不許。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闕朝會禮,請免祥官。詔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遜讓,不從所請。”遂寢光奏。 及疾篤,著遺令訓子孫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啟手何恨。家人大小不須送喪,無違余命!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而讓,廉之至也:此五者,立身之本?!逼渥咏苑疃兄?/p> 泰始五年薨。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賢,則親親故吏而已,門無雜吊之賓。族孫戎嘆曰:“太保可謂清達矣!” 21. ★晉【王延色養(yǎng)】王延叩冰。得魚不費。體無全衣。親極滋味。 晉,王延,字延元。九歲喪母,泣血三年。每至忌辰,悲啼一旬。繼母不慈,以蒲穰(ráng)敗麻與延貯衣。其姑問之,延知而不言。事母色養(yǎng),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母盛冬思魚,延緣汾水叩冰而哭,忽有巨魚躍出,身長五尺,取以供母,積日不盡。于是母悟,撫延如己生。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亦無不底豫允若①之父母。其有不然,皆人子之奉順無狀耳。如王延者,謂之閔子后身可,謂之黃香再世可,即謂之王祥姜詩重生,亦無不可。問其年齡,泣血時僅九歲耳。 注釋: ① 允若:順從。《書·大禹謨》:“負罪引慝(tè),祇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亦允若。”唐陸贄《告謝玄宗廟文》:“幸賴烈祖遺澤感深于人,人心攸歸,天意允若?!?/p> 22. ★晉【劉殷祝堇】劉殷九歲??逎奢郎P⑵渥婺?。賜粟揚名。 晉,劉殷,字長盛。七歲喪父哀毀盡禮。祖母王氏,盛冬思堇(jīn)而不言,食不飽者一旬矣。殷怪而問之,王言其故。殷時年九歲,乃于澤中慟哭,聲不絕者半日,堇忽生焉,食而不減,至時堇生乃盡。后夢西籬下有粟,寤而掘之,銘曰七年粟百石,賜孝子劉殷。殷后生七子。 孟宗少喪父,其母冬月思筍,哭竹而筍生。劉殷亦幼喪父,其祖母冬月思堇,哭澤而堇生,殷僅九歲耳。且其祖母思堇不言,僅于不飽食一旬而窺其意,尚未若孟母之病篤也,非養(yǎng)志者而能如是乎。 23. 【吳猛】恣蚊飽血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潛膚,恣取膏,雖多不驅(qū)之,恐其去以而噬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有詩為頌。詩曰: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取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24. ★【叡明石函】叡明母疾。泣禱莊嚴。淚冰成筋。神授石函。 南齊,蕭叡明(睿ruì),字景濟,南蘭陵人。母病風,積年沈臥。叡明晝夜祈禱。時值嚴寒,叡明涕泣求神,淚為之冰如筋,額上叩頭血,亦冰不流。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療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見。以石函奉母,函中唯有三寸絹,丹書日月字。母焚而服之,即平復。 許止凈謂:“祈禱而至于淚冰成筋,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人之為父母祈愈疾而不應者,惟其誠敬心之未至耳。而一般淺見者流,見其末不見其本,遂謂一切祈禱,均歸迷信,可謂因噎廢食矣。” 25. ★【朱泰虎殘】朱泰養(yǎng)母?;⒉桓也?。鄉(xiāng)閭稱孝。目為虎殘。 宋,朱泰,事母至孝。家貧,鬻薪養(yǎng)母。常適數(shù)十里外,易甘脂以奉親。一日,雞初鳴,入山。及明,憩于山足。遇虎搏攫,負之而去。泰已瞑眩,行百余步,忽稍醒,厲聲曰虎為暴食我,所恨我母無托耳?;⒑鰲壧┯诘?,走不顧,如人疾驅(qū)狀。泰匍匐而歸。鄉(xiāng)里稱之,目為朱虎殘。 身為虎殘,益顯出孝子本領。夫瞑眩已逾百步,忽醒而厲聲,虎竟棄去不顧。豈虎之力,不敵一厲聲乎。蓋孝者,天地之正氣。有此正氣,神且敬之,而況虎乎。參觀實夫拜虎,楊香搤虎,愈出愈奇矣。 26. ★明【鼎臣祝壽】明顧鼎臣。減算益親。飛來黃鶴。感動天神。 明,顧鼎臣,父年五十而生鼎臣。自幼盡孝。稍長,撰一表文,每夜焚香祝天,愿減己算益親,見己成立。一夕,夢黃鶴自天飛來。視之,即所焚表也。末批云:鼎臣減算益親,出于至誠,父延二紀,鼎臣狀元及第。后鼎臣登弘治乙丑科狀元,官至大學士。父猶及見受封焉。 葛妙真以母五十齡當死,日誦經(jīng)以延母年。顧鼎臣以父五十歲生身,夜焚香求益父壽。一懼母之不及待其養(yǎng),一懼父之不及見其成,皆苦心為之也。黃表人間焚去,黃鶴天外飛來,感應何等神速。 27. 【庚黔婁】嘗糞憂心 南齊,庚黔婁為孱陵①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流汗,及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yī)曰欲知愈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有詩為頌。詩曰:到縣未旬日。樁庭遘疾深。愿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注釋: ① 孱陵:孱,讀音chán。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慈姑縣置建孱陵縣,縣城設在湖北公安縣柴林街(又名孱陵街),縣域轄有今公安、石首、監(jiān)利、松滋和湖南的安鄉(xiāng)、津市、澧縣、南縣、華容等地。 28. ★【李忠避震】 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廬盡毀,至孝獨遺。 元,李忠,晉寧①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②。郇保山移,所過居民廬舍,皆摧壓傾圮(pǐ倒塌),被壞房屋一萬八百區(qū),人民壓死,不可勝數(shù)。惟將近忠家,分為二行,五十余步復合。忠家獨全。 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況被災之區(qū),有一萬八百區(qū)乎。廬舍生命,所傷無算。惟至孝者所居無恙。歷觀孝子傳,辟疫辟水辟火辟風辟雷,竟至于辟地震山移,觀止矣。人亦何樂而不盡孝哉。 注釋: ① 晉寧:晉寧路,元朝時設置的路,治所在臨汾縣(今山西省臨汾市)。 ② 公元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山西洪洞趙城一帶發(fā)生大地震,此次地震是我國根據(jù)歷史文獻確定的第一個八級地震,其間“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壓死人民不可勝計”,災害遍及整個汾河流域,北及太原,南至虞鄉(xiāng),西至黃河東岸,東至潞州遼城。 29. ★【實夫拜虎】實夫歸省?;暺湟隆0菡埉咅B(yǎng)。竟得全歸。 明,包實夫,事親盡孝,明經(jīng)力學,館于太常里。歲暮歸省,途遇一虎,銜其衣,入林中,釋而蹲。實夫拜請曰:“將啖我耶,命也,奚憾。吾有父母年七十余,能容我畢養(yǎng),吾茍存,終還汝啖?!被⒓瓷崛?,后人名其地為拜虎岡。 孝既無災不可辟,更無物不可格。不論禽獸鱗蟲,草木花果,一切有情無情,均可由一片肫(zhūn)誠,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物類至于虎,兇暴已甚,而歷代孝子免于虎者,指不勝屈,于戲,奇矣。 30. ★【邱鐸避虎】 明 邱鐸,葬母鳳鳴山原。哭曰:“鐸生也,咫尺不離我母膝下。今逝矣,可委體魄于無人之墟乎?!苯Y(jié)盧墓側(cè),朝夕上食,如生時。當寒夜月黑,悲風蕭颼,鐸恐母岑寂也,輒巡墓哀號曰,鐸在斯。其地多虎,聞鐸哭聲,即避去。人稱之為真孝子。 31. ★【子輿避水】 唐孝子子輿,自蜀扶父柩歸吉水。時秋水方壯,瞿塘流更湍悍。天雨,舟人大恐。子輿仰天大哭,才慟一聲,水已退二十余丈。既過,水復如初。 孝媳1. ★【周青含冤】孝婦周靑。含冤莫吐。誣服受刑。三年不雨。 漢,周氏女青,東海①人。夫亡,養(yǎng)姑甚謹。姑曰,婦養(yǎng)我勤苦,我已老,何忍累其年少。潛自縊。姑女告婦殺母。捕青拷掠,誣服。青將刑,以十丈竹竿,懸五旛,誓眾曰:青若有罪,血當順下;無罪,血當逆流。及刑已,其血青黃,緣旛竿而上極標,又緣竿而下。嗣是郡中三年不雨。后任太守②至,詣青墓致祭,并表焉。雨隨至,其歲大熟。 許止凈謂:“匹婦含冤,三年不雨,天人感應之幾,不其捷乎。然天亦何心,豈愿以一人之枉,而殃及萬民。祇以怨氣阻塞,致天地間陰陽之氣,不能調(diào)和耳。然則平怨之人,其能感召和淑之氣也明矣。” 注釋: ① 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云:“孝婦事見《漢書·于定國傳》,為東海郯人”。今臨沂市郯城縣城東南方有一座很大的墳墓稱作孝婦冢。 ② 《漢書·于定國傳》:于公以為此婦養(yǎng)姑十余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于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ぶ锌莺等?。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強斷之,咨當在是乎?”于是太守殺牛自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歲孰??ぶ幸源艘婢粗赜诠?/p> 定國父于公,其閭門壞,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謂曰:“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敝炼▏鵀樨┫?,永為御史大夫,封侯傳世云。 朝廷稱之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p> 2. ★【顧張待雷】顧妻張氏。當遭雷擊。一念孝心。神赦夙孽 宋,顧德謙妻張氏,事姑孝。夢神示以前生污穢字紙,應遭雷殛,因病死不及,今生當于明日擊死。氏心疑之。翌晨,雷聲果巨。氏知定數(shù)難回,恐驚其姑,乃出門跪桑下待死。忽聞空中有神曰:“此孝婦也。當延壽三十年?!宾畷r雨收云散。乃歸。 雷殛三世,佛經(jīng)言之詳矣。張氏前世污穢字紙,罪有應得。今生孝事其姑,律尚難逃。乃以臨死不忍驚姑之一念,得免罪而延壽。人亦何樂而不效之哉。 3. ★【鄭楊求杏】楊氏訪杏。易服改容。得愈姑病。又獲金龍。 唐,鄭邯妻楊氏。姑病。人言杏實可愈。楊謂邯曰:“非時之物安可得,須訪求,子其傭耕侍疾,吾當徧訪之。”乃易男服。至鄰郡,忽于道旁莽穢中,得一杏實,潔滌取歸。奉姑食之,疾漸瘳(chōu)。 一日,檐前風雷不斷。楊以為穢杏紿①姑之故,乃泣別其姑,伸臂立庭以待擊。忽覺臂重,及霽,視之,有二金龍,長數(shù)尺,環(huán)兩臂。自是家日豐。 顧張氏孝其姑,應遭雷殛,而延壽三十年。鄭楊氏孝其姑,自待雷擊,而忽得二金龍。孝不特可以辟雷,更有不可思議之感應。穢中杏實,亦天賜之耳,否則不時之物,必已自腐,況在道旁穢中乎。 注釋: ① 紿:dài,欺哄。 4. ★【趙婦感火】趙婦姑老。鬻子買棺。鄰火大泣。孝感平安 元,趙孝婦,應城人。早寡。為傭以奉姑。得美食,必持歸,自啖粗糲。念姑老,一旦不諱,貧難得棺。乃鬻次子,買棺置于家。南鄰失火,風烈,勢將及。婦亟扶姑出避,而棺重不可移,大哭曰吾賣兒得棺,誰能為吾救之者。言未訖,風遽反,家遂不焚。 趙孝婦早寡,家貧,傭織于人以養(yǎng)姑,已可稱矣。而得美食,必持歸以作甘旨,甚至鬻子買棺,以備不虞,其苦心何如也。一言而回風反火,孰謂回祿①無知哉。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注釋: ① 回祿:相傳本為火神之名,后引申指火災,又作“回陸”,見于《國語》、《左傳》等。 5. ★【謝劉一間】劉氏遇火。留屋一間。姑死婦免。云有何顏。 明,謝某妻劉氏,早寡。姑性悍,鄰里畏如虎,劉奉事維謹。鄰家夜火,劉急起,趨姑榻,請姑出避。姑曰:“吾非不欲免,如有束縛何。吾死矣,汝急去,毋俱燼也。”劉曰:“夫亡無子,姑所恃者婦耳。今姑死婦免,他日何面目見夫地下。”請俱死,抱姑而泣。已而火環(huán)爇①四面,謝家獨無恙,巋然一間。見者神焉。里人重其行,號曰一間樓。 謝劉氏,一農(nóng)家女耳。家赤貧,屋湫(jiǎo)隘。歲饑荒,以針黹(zhǐ)所得,市甘旨奉姑,而自啖糠粃。姑猶怒其薄己,百方毒之也。至夜火泣誓同死,姑因感悔,愛如己出。其或為姑死婦免、何顏見夫之一語所感乎。 注釋: ① 爇:ruò,點燃,焚燒。 6. ★【趙王辟疫】趙媳王氏。被譖逐回。姑病遽返。辟疫消災 明,趙媳王氏,其翁與夫皆客外。姑周氏聽小姑言,輒虐之,氏順受無怨。鄰婦力勸。姑疑媳所為,逐回母家。適逢大疫,姑與小姑均病危,親戚不敢過問。氏聞之,急歸。跪灶前割股,煎湯以進。聞鬼語曰:“孝媳頭上有紅光一丈,諸神擁護,速去速去”。言訖寂然。姑病遂愈。 疫之傳染力甚速,亦可辟乎。乃王氏以被出之婦,而其心仍只知有姑,不遑顧疫,固請于父母,毅然歸侍。其浩然之正氣,自足以辟除百邪,宜乎諸神擁護,群鬼盡散也。 7. ★【吳婦節(jié)孝】吳婦節(jié)孝。污飯自食。甘脂奉姑。玉帝賜錢。 宋吳孝婦,夫早亡,無子,事姑至孝。姑老且病目,念吳孤單,欲招一義兒。吳泣告曰:“烈女不事二夫,婦自竭力奉侍?!眳菫猷l(xiāng)里緝(qī)麻絡絲,獲錢,悉以養(yǎng)姑。或得美食,必懷藏歸。嘗炊飯未熟,鄰母呼之出。姑謂過熟,將取置盆中。以不能視,誤傾穢桶內(nèi)。吳還舍,不發(fā)問,亟往比鄰借飯饋姑。汲水滌污飯數(shù)過,蒸自食。 一日忽夢兩青童駕云來,手執(zhí)符牒,言天帝召,引入朝謁,帝曰:“汝一村婦,能奉事老姑,勤苦盡心,實是可重。賜錢一千文,得歸供膳,從今不須傭作?!泵鼉赏瓦€。見床頭果有千錢。嗣后用盡,復有一千,綿綿不窮。 8. 【韓劉刺血】劉氏姑病。拭糞嚙蛆。臂血指血。屢進屢袪(qū)。 元,顯官韓太初妻劉氏。家徙和州,劉氏奉姑寧氏以行。姑仆地傷腰,劉氏刺臂血,和藥以進,遂愈。至瓜洲,姑復病,再進再愈。至和州,姑患風疾,不能起便溺,劉氏親手扶拭。時盛暑,日夜為姑捍逐蚊蠅。蛆生枕席,劉氏嚙之,蛆不復生,姑病尋愈。一日,姑忽病危,嚙劉氏手指,意欲永訣。劉復刺指血,和湯以進,病又愈。 病,苦矣。夏間病尤苦,病至于不能起便溺,蚊蠅叢集,蛆生枕席,其苦不可勝言矣。若非有孝婦扶拭之,揮逐之,嚙噬之,寧氏不幾為齊桓公乎。最可奇者,臂血指血,屢進屢愈,益以見孝之無感不通也。 9. ★【王陳剖肝】明王陳氏。剖肝療姑。奇孝大壽。歿上天衢。 明,王宗洛妻陳氏,夫客于外。姑老病篤,婦日夜焚香告天,愿減己壽以益姑年。醫(yī)言惟龍肝可救,婦乃禱灶前,割己肝代之,姑食而愈。周撫旌其門曰:“奇孝格天?!焙髬D壽百有八歲,五世同堂。一日,召集家人曰:“我將升天堂。金童玉女來迎矣?!毖杂櫠?。 割己肝以代龍肝,一念迫切之情,足以動天地,感神明,然而圣賢未嘗為者何。道不出于中庸,在人子自盡則可。以之示訓,則不可也。若陳氏者,其孝誠莫及矣。故錄之,以愧世之輕視舅姑者。 10. ★【毛馮剖肝】 明崇禎五年三月廿二日,淮安山陽縣,毛繼宗妻馮氏,天性至孝。姑年高病篤,毛又運糧赴京,婦乃沐浴更衣,夜晚吁天代死。取刀刺脅,肝尖躍出。忽聞兒呼,怨驚姑醒,遂以帕掩創(chuàng)口,入撫其兒。復慮微肝不足愈,婦虔禱再刲(kuī)。時月尚未出,天忽明凈,星皆燦爛,照婦之身,光如白日。婦復刲肝一葉。當即和羹進姑,姑甫嘗,便覺甘美異常,問是何物。婦托言鄰家獲鹿,此鹿肝也。姑盡食之,病隨痊愈。彼時至誠所感,創(chuàng)口不痛,但血跡難掩。小姑覺之,合家驚傳,姑方知其救己也,痛哭感恤之。一時里中士夫合詞上聞,苦以胥役需索,未能達之天子也。幸有徽州諸生江天一,著《奇孝驚天集》,以傳其事。 11. ★【桂李割乳】李氏療姑。割乳昏仆。驚動全城。神明呵護。 明,桂廷鳳妻李氏,其姑患痰疾,將不起。聞有言乳肉可療者。李氏乃煮藥爇香,禱灶神,自割一乳,昏仆于地,氣絕。廷鳳呼藥不應,出視,見血流滿地,大驚呼救。傾駭城市。邑長佐皆詣廬,命亟治。俄有僧踵門曰以蘄(qí)艾傅之即愈。如其言,果蘇。比求僧,不復見矣。乃取乳和藥奉姑,姑竟獲全。 世皆知割股療親事,而王陳氏剖肝,桂李氏割乳,尤為聞所未聞。夫割股猶是親之肉,然非所論于王陳氏桂李氏也。此二人者,皆療其姑也。且前無成例,今偶有聞,即毅然為之??芍^奇孝格天矣。 孝女12. 【曹娥投江】孝女曹娥。投江覓父。地以人揚。流芳千古。 漢,曹旴(xū)女娥,上虞人。旴為巫,能弦歌。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端陽日,迎潮神于舜江,逆濤而上,為水所沒,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乃投衣祝水,視衣所沈處而自投焉。經(jīng)五日,抱父尸出浮水面。官令葬之,立碑為識。后世因名為曹娥江。 曹娥以十四齡之弱女子,沿江哭父,十有七日不絕聲。投江五日,竟能負尸以出,不亦奇乎。呂坤①謂:“其至誠所感,江神效靈,千古談及,尚使人揮淚,江名曹娥,萬古流芳矣。” 注釋: ① 呂坤(1536—1618)字叔簡,號新吾,寧陵(今屬河南商丘)人。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歷任襄垣知縣、戶部主事、山東濟南道參政、山西按察使、陜西右布政使、刑部侍郎等職。萬歷二十五年(1597),上疏抨擊時弊,疏入不報,又遭張位等誣劾,遂稱病告歸,潛心著述,孜孜講學。其學早年不出理學藩籬,中年之后漸感理學之非。主要作品有《實政錄》、《夜氣銘》、《招良心詩》、《呻吟語》、《去偽齋集》、《陰符經(jīng)注》、《四禮疑》、《四禮翼》《閏范》、《續(xù)小兒語》、《醒世詞》、《好人歌》等十余種,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yī)學等各個方面。呂坤思想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呂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創(chuàng)性之作。呂坤一生篤于治學,多所自得,以筆記之,歷五十余年而成書,分四卷刊行。后其子呂知畏又取所遺若干條以續(xù)之。作者謂此書選擇不精,所校不慎,乃親自刪削,編為二卷,三易其稿而成,定名為《呻吟語摘》。上卷為內(nèi)篇,分為《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等七門。下卷為外篇,分為《天地》、《世運》、《圣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九門。此書不侈語精微,而以篤實為本。不虛談高論,而以踐履為程。有萬歷四十四年(1616)刊本,《四庫全書》本。 13. ★【先雄夢期】叔先女雄。投江托夢。六日為期。言必有中。 漢,叔先泥和為縣功曹,縣長遣迎郡守,渡江舟覆,墮水死,尸不獲。其女雄①晝夜號泣,嘗為自沈計。所生男女并數(shù)歲。雄各作囊,盛珠環(huán),系其臂以為訣。家人等間之,不得間。后百余日,家人稍懈,雄乃至父墮處慟哭自投。其夜,夢告弟賢曰后六日當共父出,屆期伺之。果與父相持,浮于江上。郡縣表其事,為圖象立碑。 曹娥求父十七日,而孝念不衰。叔先雄求父百余日,而孝思不匱。曹娥投江五日,負尸以出。叔先雄且夢告其弟,約以六日,當共父出,夢中竟可約期,死后猶不失信,而其父尸亦經(jīng)久不壞,奇哉。 注釋: ① 《后漢書·列女傳第七十四》:孝女叔先雄者,犍為(今四川宜賓)人也。父泥和,永建初為縣功曹??h長遣泥和拜檄謁巴郡太守,乘船墯湍水物故,尸喪不歸。雄感念怨痛,號泣晝夜,心不圖存,常有自沉之計。所生男女二人,并數(shù)歲,雄乃各作囊,盛珠環(huán)以系兒,數(shù)為訣別之辭。家人每防閑之,經(jīng)百許日后稍懈,雄因乘小船,于父墯處慟哭,遂自投水死。弟賢,其夕夢雄告之:“卻后六日,當共父同出?!敝疗谒胖c父相持,浮于江上??たh表言,為雄立碑,圖象其形焉。防閑:防,堤也,用于制水;閑,圈欄也,用于制獸。引申為防備和禁阻。《詩·齊風·敝笱序》:“齊人惡魯桓公微弱,不能防閑文姜,使至淫亂,為二國患焉?!?/p> 《搜神記·卷十一》:犍為叔先泥和,其女名雄。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泥和為縣功曹。趙祉,遣泥和拜檄謁巴郡太守。以十月乘船,于城湍墮水死,尸喪不得。雄哀慟號啕,命不圖存,告弟賢及夫人,令勤覓父尸,若求不得,吾欲自沉覓之。時雄年二十七,有子男貢,年五歲;貰(shì),年三歲。乃各作繡香囊一枚,盛以金珠環(huán),預嬰二子。哀號之聲,不絕于口,昆族私憂。至十二月十五日,父喪不得。雄乘小船,于父墮處,哭泣數(shù)聲,竟自投水中,旋流沒底。見夢告弟云:“至二十一日,與父俱出?!敝疗?,如夢,與父相持,并浮出江??h長表言,郡太守肅登,承上尚書。乃遣戶曹掾為雄立碑,圖象其形,令知至孝。 14. ★【饒娥浮父】饒娥父溺。不得其尸。絕??匏馈@渍鸪鲋?。 唐,饒娥,字瓊真,饒州樂平人。生小家,勤織纴,頗自修整。父績漁于江,遇風濤,舟覆,尸不出。時娥年十四,哭于水上,不食三日,死。俄大雷震電,水蟲多死,父尸浮出。鄉(xiāng)人異之,歸赗(fèng),具禮葬其父及娥于鄱水之陰??h令魏仲光碣其墓。建中初,黜陟使鄭叔則表旌其閭,河東柳宗元為立碑云。 漢有曹娥、叔先雄,均以父溺投江,負尸而出,已云奇矣。而饒娥痛哭三日即死,未及投江,乃天為大雷震電以出其尸,真奇之又奇矣。曹娥饒娥,均十四歲女子耳。后先輝映,與叔先雄,鼎足而三矣。 15. 【諸娥釘板】諸娥八歲。為伸父冤。輾轉(zhuǎn)釘板。配享曹媛。 明諸士吉女娥,山陰人。士吉于洪武初,為糧長。有黠(xiá)而逋賦者,誣士吉于官,執(zhí)法論死,二子炳煥亦系獄。娥年方八歲,晝夜號哭,與其舅陶山長走京師訴冤。時有令,冤者非臥釘板,勿與勘問。娥輾轉(zhuǎn)板上,幾斃,事乃聞??敝瑑H戍一兄而止。娥受傷甚重而卒。里人哀之,為肖其像,而配享于曹娥廟中。 是較之緹縈朱壽而更甚焉。娥年僅八歲耳,能與其舅走京師,訴父冤,已為人所難能。況以嫩膚弱肉,輾轉(zhuǎn)于釘板之上。是可忍,孰不可忍。蓋祇知有父,而遑計其他。卒以得伸父冤。娥雖死猶生矣。 16. ★【屠女守墳】屠女葬親。孝感山神。治病皆愈。守墓終身。 南齊屠氏女。父失明,母痼疾,鄉(xiāng)里不容。女移父母遠住。晝樵采,夜紡績,以供養(yǎng)。父母卒,親營殯,負土成墳。忽聞空中有聲云:“汝至性可重,山神當效驅(qū)使,汝可為人治病,必得大富”。女謂是妖魔,不敢從,遂得病。積時,鄰人有中溪蜮(yù)毒者。女試治之,病便瘥。遂為人治疾,無不愈。家產(chǎn)日益,鄉(xiāng)里多欲娶之。誓守墳墓不嫁。 許止凈曰:“以一弱女子,不見容于鄉(xiāng)里,而能奉其父母,生養(yǎng)死葬,使無遺憾,才德兼擅,宜乎山靈愿效驅(qū)使也。至其鄉(xiāng)里,初則陵人貧弱,終則涎人資財。小人無恥,可哂可嘆。孝女守墓不嫁,尤足多也?!?/p> 17. ★宋【張女不誣】張女訣母。不可自誣。天地震動。得免無辜。 宋張楊氏率女赴婚會,其典庫雍乙從行。乙先歸,死于庫。提刑疑楊有私,嚴刑鞫(jū,審問)治,終不服。女謂母曰:“母以清潔聞,奈何受此污辱,寧死棰楚,不可自誣。女今死,將訴冤于天?!彼焯柨匏馈5卮笳鹑?,天雨雪。勘官疑焉,禱于神,夢有猿墜前。因執(zhí)饋食者袁大訊之,曰適盜庫金,會乙歸,懼泄,遂殺之。官乃赦楊而旌其門。 張女受坑縛火逼水沃之嚴刑,不肯自誣,臨終且告母以寧死棰楚,不可自誣。死后尚欲訟冤,竟至驚天動地,使勘官自疑其獄。誠禱于天,墜猿入夢,冤獄以明。誠信之所感,其效驗不可思議也。 編者按:古昔重義輕生而若是者,代不乏人,千載之下,猶能見其壯烈之姿。 18. ★【志女求魚】宋崔志女。母思魚湯。破冰入水。孝比王祥。 宋崔志女,禹城人,性孝。冬日,母病久,思食魚。冰堅不可得。女欲效王祥故事。兄弟止之。女曰兄等以吾女子,竟不能為耶。遂焚書告天,同乳母至河畔。解衣,破冰入水,索枯草根。凡十日,得三魚。歸奉母?;騿柡尾晃泛E恢緢詺夤?,不復知寒也。 父母有兒,本欲為養(yǎng)。女亦稱子,豈可不知養(yǎng)乎。崔女能養(yǎng),更能獨任其難。觀求魚一事,不因兄弟見阻而不行,誠所謂志堅氣果者也。世有身為男兒,事親之志,竟奪于婦人,特志不堅,氣不果耳。 19. ★【楊香搤虎】晉有楊香?;⒁菲涓?。向前搤之。得脫于虎。 晉楊豐之女名香。年十四歲時,隨其父刈稻于田間。偶遇一虎來噬其父。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搤持虎頸。虎大驚,棄豐而奔逸。父遂得免于害。太守孟肇聞之,上其事于朝廷,下詔以旌其門閭。 呂坤謂:“惟義能勇。膽莫怯于女子,力莫弱于閨門之少年。猛憨多力,莫強于噬人之虎。香也乃能搤其頸而救父以生,向非孝念迫切,奮不顧身,以勇以力,豈能敵哉。然香之心,則從父俱死,亦無恨矣。” 1.2悌--德之序淺釋1. 夫悌,德之序也。如韋束之次第也,革縷束物謂之韋,展轉(zhuǎn)環(huán)繞,勢如螺旋,而次第之義生焉。故說文象形,辀(zhōu)五束,衡三束,束之不已,則有后先次第也。引申之為兄弟之弟。為豈弟之弟,弟有順遜義,故善事兄長為弟。增作悌。示人以心中不忘先后次第、須順而遜也。君子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上長長而民興悌。徐行、后長者謂之悌。疾行、先長者,謂之不悌。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2.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岀則悌。又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夫子之教弟子,孝之外即在于悌。故責原壤以幼而不遜弟,長而無述焉,是悌也者。在家則謂善于事兄,岀外則謂善于事長。舉凡年長于我、分長于我、職長于我者,固無論已;推之德行長于我、學問長于我,皆長也。悌道實包括師傅及長官言之。故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3. 悌者,所以事長也。無論伯叔姑姊兄嫂師友,凡長于我者,皆應敬以事之。而友愛若弟若妹,以及兄弟之子女、姊妹之子女,皆在于悌道之中也。女子之悌,當更有進。蓋于歸以后,以夫家為家。無論舅姑二人之兄弟姊妹,皆為長親。即妯娌之間、姑嫂之間、嫡庶①之間,以及妯娌姑嫂嫡庶之子若女,皆無不包括于悌道之中。所謂愛屋及烏,懷其少,即所以敬其長也。孝悌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可不慎歟。 4. 女子之悌,行于兄弟姊妹之間者易,行于妯娌姑嫂嫡庶之間者難。蓋兄弟姊妹,氣分一體,情性相關,親愛出于天然,休戚自易相顧。至妯娌、以異姓而處人之骨肉,同時為兄弟之斧斤,最易構釁起爭,化同為異,是故姒(sì)以寬和,娣(dì)以恭順,則妯娌無不合矣。其姑嫂,則父母無終身之依,姊妹非緩急之賴,每易恃目前之城社②,傷日后之松蘿,是故姑宜愛敬,嫂宜慈仁,則姑嫂無不協(xié)矣。推而言之。嫡庶非同胞之親,無皇英之懿,而欲其志同道合,不亦難乎,是故夫道嚴正,嫡道寬慈,妾道柔順,三善合,而太和在閨門之內(nèi)矣。 注釋: ① 嫡庶制度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nèi)容。中國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度,但各個妻子之間的地位不平等,這種差別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新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和婚姻登記制度,嚴格意義的嫡庶關系不復存在,再婚產(chǎn)生的如何對待另一半的前妻(前夫)可以歸入廣義的嫡庶關系所攝。 ② 社,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此處喻后臺,指姑娘未出嫁前恃父母的寵愛而欺負嫂子。 德育故事1. ★【顏含侍疾】顏含兄疾。侍養(yǎng)誠虔。足不出戶。一十三年。 晉顏含①,字宏都。兄畿得疾,死復活,累月猶不能語。含絶棄人事,躬親侍養(yǎng),足不出戶者十有三年。次嫂樊氏,因疾失明。醫(yī)方須蚺蛇膽,徧求不獲,含憂嘆累日。嘗晝獨坐,忽有青衣童子,持一青囊授含,開視,乃蛇膽也。童子出戶,化青鳥飛去。嫂病得愈。含后拜侍中。 顏畿棺開復活,氣息甚微,將護累月,猶不能語。飲食所須,托之于夢。合家營視,頓廢生業(yè)。雖母妻不能無倦,獨含乃侍養(yǎng)不離,十三年之久。事父母無以過矣。宜其累葉后,有杲卿、真卿之勁節(jié)精忠也。 注釋: ①顏含,字弘都,瑯琊莘(今山東臨沂費縣方城鎮(zhèn)諸滿村)人,東晉名臣。復圣顏子(即顏回)的第26世孫。晉惠帝時,太傅東海王司馬越以他為參軍,出補闿陽令。晉元帝鎮(zhèn)下邳,復為參軍;及渡江,任命他為上虞令,轉(zhuǎn)王國郎中、丞相東閣祭酒,出為東陽太守,補太子中庶子。晉明帝時,遷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歷散騎常侍大司農(nóng)。晉成帝時,因討蘇峻功,封西平縣侯,拜侍中,除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遷右光祿大夫光祿勛。以年老致仕,后二十馀年卒,年九十三,謚曰靖。 顏氏家族世系(略):第1世顏回,……,第27世顏含,……,第35世顏之儀、顏之善、顏之推,37世顏師古(顏之推之孫),第40世顏迢(顏元孫長子)、顏春卿(顏元孫次子)、顏耀卿(顏元孫三子)、顏杲卿(顏元孫四子)、顏旭卿(顏元孫五子)、顏茂曾(顏元孫幼子)、顏闕疑(顏惟貞長子)、顏允南(顏惟貞次子)、顏喬卿(顏惟貞三子)、顏真長(顏惟貞四子)、顏幼輿(顏惟貞五子)、顏真卿(顏惟貞六子,顏杲卿從弟)、顏允臧(顏惟貞幼子)。 2. ★【庾袞侍疫】庾袞事兄。疫盛不避。親自扶持。晝夜不寐。 晉庾(yǔ)袞,字叔襃(同“褒”)。時值大疫,二兄死焉,次兄毗復危。癘氣方熾,父母諸弟悉外避,袞獨不去,諸父強之,袞曰性不畏病。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間復撫柩哀泣。十余旬,疫止,家人乃反。毗病得瘥,袞亦無恙。父老異之。 袞不畏疫,父老異之。以為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然疫非不足畏。第骨肉至情,自不當舍去,亦不忍舍去耳。此中原不容畏避心,亦不容徼幸心。世人一涉計較,便失之矣。 3. 【王覽爭酖】王覽護兄。爭酖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輒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共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酖①祥。覽知,取酒爭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與祥,祥以授覽。后果九代公卿。 許止凈曰:“祥覽二人,頗與衛(wèi)公子伋、壽相類。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zhí)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貽惡名于后世,亦太愚哉?!?/p> 注釋: ① 酖:通“鴆”,毒之也。鴆毛畫酒,飲之即死。 4. 【伋壽爭死】伋壽二子。異母弟兄。先后爭死。至性至情。 周衛(wèi)公子伋(jí),宣公之嫡子也。后宣公奪伋之妻,是為宣姜,生壽與朔。朔與宣姜愬(sù,同“訴”)伋于宣公。公令伋之齊,使賊先待于隘而殺之。壽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竊其節(jié)而先往,賊殺之。伋至,曰君命殺我,壽有何罪。賊又殺之。國人傷之,賦二子乘舟之詩。 李文耕謂:“人道至宣公絕矣。乃伋壽弟兄,于君父之命,挽之不能,逃之不忍。一則先兄以死,而冀兄之萬一不死。一則繼弟而死,而不忍弟之獨為己死。至性至情,一往不回,千載下猶足令人隕涕。” 5. ★【德秀乳孤】德秀嫂亡。遺孤朞月。抱乳湩生。能食湩竭。 唐元德秀①,字紫芝,少孤。事母孝,母亡廬墓。兄嫂亡,遺孤朞(jī,同"期")月。德秀晝夜哀號。抱其子,而以己乳含之。涉旬日,乳湩(dòng,乳汁)流。至其子能自食時,乳湩乃止。天寶中,任魯山令。天下重其行,稱曰元魯山。房管每見德秀,嘆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卒謚文行先生。 李文耕曰:“哀遺孤而遂有乳,至誠之所感,殊不可以常情測。許止凈謂德秀刺血寫經(jīng)以盡孝,為貧而仕以成慈。至見其眉宇,能使人名利心都盡,可見粹面盎背氣象,宜天下高其行而不名也。” 注釋: ① 《新唐書·卓行》:元德秀字紫芝,以不及親在而娶,終身不婚,曰兄有子以祀先人矣。先是兄子無乳媼,德秀自乳之,數(shù)日湩流,兄子能食乃止。其后兄子婚娶,以家貧無以為禮,求為魯山令,以誠信化,秩滿結(jié)廬陸渾山,有長往之志。屬歲饑,庖廚不爨,彈琴讀書,怡然自得。房管每見德秀,嘆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及卒,門人相與謚為文行先生。 元德秀為魯山令,有盜系獄,會縣界有虎暴,盜請殺虎贖罪。德秀許之。胥史爭曰盜詭計茍免擅放官司囚,恐為累也。德秀曰吾不欲負約,如有累,吾自當之。即破械出之。明日盜負虎而還。 6. 嚴鳳孝友 明施佐施佑,兄弟俱為知州。致仕家居,田產(chǎn)參差,有唇齒之隙。親友不能處解。同邑溪亭嚴公,名鳳,素著孝友,事兄如父,周恤保愛,無所不至。偶與佑同舟,語及產(chǎn)事,公顰蹙謂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量,可以盡奪吾田,吾復何憂。”因揮涕不已。佑惻然感悟,遂招溪亭,同至兄宅,且拜且泣,深自悔責。而佐亦涕泣慰解。各欲以田相讓。遂友愛終身。至今二姓皆蕃衍。人猶樂談其事。 忠孝友悌,化人者也,其原只是自淑其身,而人遂感化若此。天性本善于此益見矣。 [按]嚴公之致仕也,兄貧且老,迎養(yǎng)于家,每賓客,必兄執(zhí)爵,公執(zhí)箸隨后。一日進箸稍遲,兄怒,批其頰(jiá),公欣然受之,終席盡歡。酒罷,送兄入臥。次旦,天未明,隨至榻前候問。未幾兄卒,哭葬盡禮。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對施之言,字字由中而發(fā)矣。 7. 【趙孝爭死】趙孝遇饑。自述體肥。愿代弟死。兩得全歸。 漢趙孝,字常平,與其弟禮相友愛。歲饑,賊據(jù)宜秋山,掠禮,將食之。孝奔賊所,曰禮病且瘠,不堪食,我體肥,愿代之。禮不允,曰我為將軍所獲,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賊被感動,并釋之。事聞,詔分別遷授。 趙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盜賊。夫惡至殺人而食之賊,且當眾賊饑餓亟亟待食之時,尚可令起慈心,則世間安有不能化之人?!洞髮W》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不其然乎。 8. 【德珪代斃】德珪代死。夜半潛逃。弟為歸葬。廬墓悲號。 宋鄭德珪,與弟德璋,友愛性成。德璋為仇家陷以死罪,會逮揚州。德珪哀弟被誣,佯謂曰我往則奸狀白。即治行,德璋追之。道中相持頓足,爭就死。德珪夜半逸去,德璋復追至廣陵,則德珪已斃于獄。德璋慟絶數(shù)四,負骨歸葬。廬墓。每一悲號,烏鳥皆翔集不食。 廬父母墓者宜矣。廬兄墓者似乎過情。廬墓而禽鳥獻瑞者多矣。廬墓而烏鳥聞其悲號,皆翔集不食,千古一人而已。然德珪乃代德璋之死者也,是德璋廬其墓,不為過矣。德珪至性,德璋亦至情也。 9. 【章溢代戮】章溢之侄。為寇所擒。愿以身代。賊亦心欽。 元至正壬辰,黃州妖賊,自閩犯龍泉贊善。章溢同其侄存仁,避亂山中。存仁為賊所獲,溢曰吾兄止一子,不可使無后。乃出,語賊曰兒幼無知,我愿代兒。固請免戮其侄,至于號慟。賊義之,俱釋焉。 從來處變之時,最足驗人真情。章溢于流離顛沛中,兢兢焉為其兄顧一線宗祀,愿舍身代侄,以獨存無父孤兒。篤志深情,處義直到盡處。茍非烈丈夫識義理者,何能若此。 10. 【彥霄析箸】彥霄析箸。兄產(chǎn)蕩然。置酒焚券。迎兄歸焉。 晉趙彥霄與兄彥云,親喪,同爨①十二年。彥云浪游廢業(yè),彥霄諫不聽,遂求分析。越五年,兄產(chǎn)蕩然,逋負盈門,漸欲逃亡。彥霄因置酒迎兄嫂飲,告曰:“弟初無分爨意,以兄不節(jié)用,敬為守先業(yè)之半。今請歸,仍主家政?!奔慈》秩?,火之。出所蓄,償諸負。兄慚,遂改過焉。 彥霄諫兄不聽,遂求分析。迨兄蕩產(chǎn),迎歸主家。如此苦心,兄能不改過乎。史玉涵②曰:“此等處全要純是一片惻怛至誠,才得泯然無跡,兩兩相忘。若有纖毫介介,便觸人心目,兄嫂受之,亦決不能安矣?!?/p> 注釋: ① 爨:cuàn,1.燒火煮飯。2.灶。3.姓。本意:分爨:分居異爨,舊時指分家。 ② 史玉涵:史潔珵(玉涵),清康熙宜興人,輯《德育古鑒》。 11. ★【黃璽尋兄】黃璽尋兄。萬里遠行。夢中得句。傘柄留名。 明黃璽兄伯震,商十年不歸。璽求之,行萬里不得。禱南岳廟,夢神授以“沈綿盜賊際,狼狽江漢行”二句。一書生曰此杜甫舂陵行詩也,舂陵即今道州,盍尋之。從其言。一日入廁,置傘道旁。伯震過之,曰此吾鄉(xiāng)傘也。視其柄,有余姚黃璽字。方疑駭,璽出問訊,則兄也。 萬里尋親者,且不多覯(gòu),況萬里尋兄乎。夢中所得之詩,幸遇人而示其地。傘柄所鐫之字,因入廁而現(xiàn)于途。其兄卻于此時經(jīng)過其地,不先不后。種種適逢其會,巧合機緣,間不容發(fā),謂非神明提挈乎。 12. 【章嫂讓兒】昌化章嫂。抱子育嬰。叔乞抱子。竟與新生。 宋昌化章氏,兄弟二人,皆未有子。兄先抱族人子育之,未幾,其妻生子詡(xǔ)。弟曰兄既有子,安用所抱之兒為。幸以與我。兄告其妻,妻猶在蓐,曰無子而抱之,有子而棄之,人謂我何?弟固請,嫂曰無已,寧與吾所生者。弟不敢當,嫂竟與之。后二子皆成立。長曰栩(xǔ),季曰詡。栩之樵、槱(yóu),詡之子鑄、鑒,皆相繼登第,遂為名族。 呂坤曰:“世俗兄弟可笑也。借馬而饑渴在懷,借衣而揉涴①是囑。況乏嗣始得之兒,分以與弟,無德色,無吝心,顧不難哉。要之嫂氏之賢,不可及矣。割肉相與,雖舅姑難強之從,況意不出于夫子耶?!?/p> 注釋:①涴,多音字,此讀wò,污,弄臟。 13. 【王何賢名】王妻何氏。勤儉積資。弟妹貧困。盡以與之。 宋王木叔,甚貧。妻何氏,永嘉人,勤儉佐夫,家用遂饒。一日,語夫曰子可出仕,弟妹貧寒,余資久蓄何益,請以與之。木叔曰是吾志也。旦日盡散,簪珥不遺。木叔既仕,何氏又曰弟妹尚困,有田如許,何不畀①之。夫喜曰此尤吾志也。盡以田與弟妹。一郡稱為賢婦。 呂坤謂:“憎同室而專貨利,婦人莫不爾。欲其彼我分明已難,況盡推所有以與弟妹乎。況其家素貧,因何氏勤儉佐夫,漸漸積蓄,而始得此所有乎。其夫喜而從之,友于可概見矣。” 注釋: ① 畀:bì給;給以。 14. ★唐【鄭徐二難】妙安妙圓。共忘形跡。奉姑乳兒。各無私積。 唐張孟仁妻鄭妙安,仲義妻徐妙圓,皆敦義睦。徐富鄭貧,各忘形跡,從不以事介嫌。恒一室紡織,有所饋,俱納于姑,不私為己有。鄭歸寧,徐乳其子。徐歸寧,鄭亦如之。不問孰為己子,子亦不辨孰為己母。家貓為人竊去,犬哺其兒,人謂和氣所感。上表其門曰二難。 郭燮熙①謂:“凡有所饋,俱納于姑,孝也。惟孝順,故和睦。況兄若弟以仁義名,寧有不由仁義行哉。語云:和氣致祥。彼二妙既如一體,宜乎貓犬胥感于和氣,而犬母為哺貓兒焉。表為二難,是真難能也已?!?/p> 注釋: ① 郭燮(xiè)熙:字禮初,號梅花老人、梅雪、石樵,室名梅雪山房,南華縣龍川鎮(zhèn)人。生于1868年,卒于1943年。清末舉人,歷官魯?shù)榭h縣長、鹽豐縣縣長。編修《鹽豐縣志》《鎮(zhèn)南縣志》,參與撰寫《云南光復紀要》,輯錄《閨德錄韻言》,著《孝弟錄韻言百篇》,另有詩文傳世。一生酷愛畫梅,作品流傳于云南各地。 15. 【張潘告姒】潘氏引過。問姒親疏。夫兄為泣。友愛如初。 明張冀之繼妻潘氏,厚前室之家如己家,字他姬之子如己子。冀之有兄,素與冀之友愛,偶為其左右所離間。潘氏乃從容告其姒婦曰娣之于姒,以何而親?姒婦曰以兄弟而親也。潘氏曰:“然則第奴舍客,比親兄弟誠有間矣。他人能以疏間親,我獨不能以親使親,此吾夫婦過也?!逼湫致勚瑥蜌g好如初。 兄弟,本至親也。姒娣本疏,而以兄弟親也。第奴舍客,疏之至也。兄弟之不和,非傷于姒娣,必傷于左右。然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如有潘氏者在,左右其奈之何。吾故以兄弟不和之罪,盡歸于姒娣。 16. 【少娣化嫂】蘇崔少娣。后食先勞。恭事四嫂。井臼爭操。 宋崔少娣為蘇家婦。蘇兄弟五人,娶婦者四矣。日有爭言,鬩(xì)墻操刃。少娣始嫁,人憂之。少娣事四嫂,執(zhí)禮甚恭。嫂有缺乏,即以己物遺之。姑役其嫂,少娣曰吾后進,當勞。嫂未食,不先食。嫂各以怨言告者,少娣笑而不言。女奴來告者笞之。嫂兒溺其衣,無惜意。歲余,四嫂自相謂曰五嬸大賢,我等非人矣。遂相與和睦。 呂坤曰:“天下易而家難,家易而姒娣難。專利、辭勞、好讒、喜聽,婦人之常性也。然始于彼之無良,成于我之相學。三爭三讓,天下無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無兇人矣。賢者化人從我,不賢者壞我猶人耳?!?/p> 17. 【敬女代嫁】崔敬小女。甘代女兄。嫁后貴顯。舉世為榮。 唐冀州長史吉懋(mào),欲為子頊娶南宮縣丞崔敬長女。敬不許,脅以事,懼而許焉。擇日下函,妻鄭氏不知也。及花車至,鄭始知之。抱長女大哭,長女亦堅臥不起。敬無以為計,欲自盡。其小女白其母曰:“父有急,應殺身救解。設令為婢,尚不合辭。況吉亦望族,何足為恥。姊若不肯,兒請當之?!彼斓擒嚩?。后頊官平章事。 崔敬小女之代姊出嫁,非特解其姊之為難,且救父之死,止母之哭焉。盡其悌,兼以盡其孝耳。不然,女無父母之命,豈可自薦乎。守經(jīng)達權,君子之行也。嫂溺不援,猶豺狼也。父死不救,較豺狼更甚矣。 18. 【李鄭金釵】鄭氏遇妾。慈愛無涯。助婚庶子。乃出金釵。 明太保李燧妻鄭氏,生一子繼先,即為燧納側(cè)室,生子繼光,鄭氏親抱育之,愛如己出。嗣后繼先為吏部主事,欲求其母之金釵,以為長孫納婦。鄭氏不允。旋出以助繼光婚。或問之,鄭氏曰:“繼光無私財。且孫,稚子耳,遲之可也。”繼先稍營家產(chǎn),鄭氏不悅,曰:“我常憂吾家福優(yōu)于德,今復求增乎”。人皆謂鄭氏能識大體。 郭燮熙謂:“世祿之家,須德優(yōu)于福,乃能悠久。若福優(yōu)于德,而復求增,便漸滿盈,天道虧之矣。曾文正以求闕名齋,蓋深明此義耳。乃李鄭氏已早見及,是為識大體。而嫡庶之不異視,尤足征其盛德。” 1.3忠--德之正淺釋1. 夫忠,德之正也。唯正己可以化人,惟正心所以修身。故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則敬。說文:忠,敬也,從心,中聲。注①曰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箋②曰盡己之謂忠,故忠有誠義。論語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記③曰喪禮,忠之至也。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傳④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孟子曰,教人以善,謂之忠。觀于此數(shù)者,可以知忠之義。所謂反身而誠,然后能忠是也。 2. 孔子曰忠焉能勿誨乎。又曰忠告而善道之。此皆教人以善之義也。王曾《原忠篇》云:忠之義大矣,忠之理微矣。忠者,中心也,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謂也。中不合道,則理有倚偏。道不中心,則道有未盡。故不偏不倚之謂中。中道中心,忠名乃定。忠之義則無所不包。大而格天地,感鬼神,光日月,壯山河,固社稷,衛(wèi)生民。小則敦孝悌,和夫婦,信朋友,睦宗族,化鄉(xiāng)鄰,厚風俗。且不特為人宜忠,而自為亦當忠。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 忠者,所以盡心也。非專指忠君言也。凡忠于天,忠于國,忠于主,忠于友,皆忠也。食人一日之祿,必忠人一日之事。受人一事之托,必忠人一事之謀。故孔門一貫心法,忠先乎恕。曾子三省其身,首及于忠。若不盡心,便是虧心,虧心便是欺心,欺心便是欺天,天可欺乎。而女子之忠,當以夫為的。故曰,夫者,天也。天不可欺,夫自不可欺也。知忠于夫,則對于舅姑,對于家庭,對于教育子女,無時不隨分隨事,而各盡其心矣。 4. 女子之忠,對于國家能盡其心者,不可勝數(shù)。如李侃妻之守陳州,鄒保英妻之守平州,古玄應妻之守飛狐,皆以家僮女伴,厲氣狥(xùn同“徇”)城,卒卻強寇。史思明之叛也,衛(wèi)州女子侯氏、滑州女子唐氏、青州女子王氏,相與歃血勤王,赴營討賊。百世之下,猶能使人壯氣指冠。雖擐(huàn)甲挺戈,為國敵愾,其事誠未可責之女子。但當此過渡時代,強弱兩派,勢不并立。彼狡焉思啟者,方耽耽雄視,以待天擇。若不得繡旗錦甲,馳突槍風彈雨間,虎帳健兒,安知無甘心巾幗者。而囊括全宇,將待何時。天下興亡,人人有責。盡心女子,盍興乎來。 注釋: ①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jīng)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外公。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段玉裁曾師事戴震,愛好經(jīng)學,擅長探究精微的道理,獲得廣博的知識。長于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同時也精于??保谥T家小學的是非都能鑒別選擇,是徽派樸學大師中杰出的學者。個人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jīng)韻樓集》等。 ② 徐灝(生卒年不詳),學海堂諸生,同治間官慶遠知府,字號靈洲,廣東番禺人,主要作品《說文解字注箋》。 ③ 《禮記·禮器第十》總第4803節(jié),總第19064句,經(jīng)文:喪禮,忠之至也。 ④ 《左傳·曹劌論戰(zhàn)》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德育故事1. 【李善乳主】李善乳主。哺養(yǎng)辛勤。雖在孩抱。如奉長君。 漢,李善,為李元蒼頭。元家死歿,惟孤兒續(xù)始生數(shù)旬,而資財千萬。奴婢謀殺續(xù)分產(chǎn)。善不能制,乃潛負續(xù)逃隱。親自哺養(yǎng),乳為生湩。續(xù)雖在孩抱,奉之不異長君。續(xù)年十歲,善與歸本縣,修理舊業(yè)。后續(xù)為河間相。 許止凈謂:“奴隸名詞,令人輕賤者,亦自賤之也。惟其奴于貪欲之心,遂致自賤耳。若李善者,士君子見之,且當望塵而拜,孰敢輕視之。故光武拜為太子舍人,再遷太守,流芳千古。居下者可以興矣?!?/p> 注釋: ① 蒼頭:古代用深藍色布裹頭的士兵。也作“倉頭”,古代指奴仆。 ② 河間:國名,在今河北獻縣東南。 ③ 《后漢書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時鐘離意為瑕丘令,上書薦善行狀。光武詔拜善及續(xù)并為太子舍人。 善,顯宗時辟公府,以能理劇,再遷日南太守。從京師之官,道經(jīng)淯(yù)陽,過李元冢。未至一里,乃脫朝服,持鋤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自炊爨,埶鼎俎以修祭祀。垂泣曰:“君夫人,善在此?!北M哀,數(shù)日乃去。到官,以愛惠為政,懷來異俗。遷九江太守,未至,道病卒。 2. 【冬梅踐言】冬梅受托。偕植登輿。訴于主友。汪宅同居。 明許世達婢冬梅,年十三,世達歿,子植未周,其妻病篤,曰吾夫婦僅此兒,無可托,奈何。冬梅泣曰萬一不幸,婢愿留撫不嫁。妻卒,冬梅含哺鞠植。家人利其資,欲嫁冬梅而殺植。冬梅請與植偕,乃登輿。途經(jīng)汪家,紿舁(yú)者向索寄飾。下輿,入訴于汪。汪乃留于家,而讓迫嫁者。及植長,為娶婦育子,壽至八十二,以處子終。 許植幼年所處境界,與漢李續(xù)同其艱險。而冬梅以十三歲女子,能任托孤之重,則較李善為難矣。士君子見之,當望塵而拜。敢謂婢女中無偉大人物耶。至宗人高其行,事以主婦禮而固辭,尤賢矣。 3. ★【許楊械解】許楊忠信。屢次感靈。下獄械解。道晦光熒。 漢許楊,汝南人??び续檯s陂(bēi),久毀。太守鄧晨欲修復其功,聞楊曉水脈,召與議之。因起塘四百余里,民得其便。初,豪右譖楊受賂。晨收楊下獄,而械輒自解。獄吏白晨,晨曰:“果濫①矣。我聞忠信可以感靈,今其效乎?!奔匆钩鰲?。是時天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時人異焉。 考鴻卻陂向為翟方進奏毀。民失其利,多至饑困。鄧晨用許楊言修復,累歲大稔。許止浄謂傳云:民,神之主也。造福于民,自得神佑。故下獄而械自解,道晦而光照臨。晨為楊起廟圖形,聲香俎豆,宜哉。 注釋: ① 刑溢曰濫。《詩·商頌》不僭不濫。毛傳:“賞不僭、刑不濫也?!辟?過分。濫:過度,沒有節(jié)制。指賞罰重在公正適度。《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賞僭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 4. ★【金藏剖心】金藏工籍。赤膽忠誠?;仕貌环?。剖心以明。 唐安金藏,在太常工籍。睿宗(李旦)為皇嗣,有誣其異謀者,詔來俊臣問狀。金藏呼曰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刺腹,腸出而仆。武后輿至禁中醫(yī)治,閱夕而蘇。后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忠也,即詔停獄。 許止凈曰:“按本傳,金藏母喪,廬墓側(cè)。躬造石墳石塔,晝夜不息。原上舊無水,忽涌泉自出。有李,盛冬開花。犬鹿相狎。盧懷慎上聞,勅旌其閭。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信然。” 5. ★【鐵鉉背立】鐵鉉背立。不朝燕王。死生如一。寸磔何妨 明鐵鉉,官山東參政,屢破燕軍。燕王篡位,執(zhí)鉉至京師。陛見,背立廷中,正言不屈,割其耳鼻,終不顧。爇其肉,納鉉口,令啖之,問曰甘否。鉉厲聲曰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遂寸磔(zhé)之。臨死,猶罵不絕口。 鉉死后,燕王納尸油鑊,頃刻成煤炭。使其尸朝上,展轉(zhuǎn)向外,終不可得。王令用鐵棒十余,夾持之,使北面,笑曰爾今亦朝我耶。語未畢,油沸,濺起丈余。諸內(nèi)侍手糜爛,棄棒走。尸仍反背如故。鳴呼,烈矣。 6. 【忠婢覆鴆】衛(wèi)有忠婢。主母貪淫。命進鴆酒。僵覆明心。 周,大夫主父,自衛(wèi)仕于周。二年歸,其妻淫于鄰人,封藥酒待之。主父至,妻使媵婢取酒進之。婢知為鴆也,默計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殺主母,因佯僵覆酒。主父怒笞之,妻以他故,欲殺婢滅口。主父弟聞其事以告,主父遂出妻,欲納婢以代之。婢固辭。乃厚幣嫁焉。 呂坤曰:“忠婢此舉,無一不協(xié)于善者。不彰主母之惡,厚也。不忍主父之毒,忠也。佯僵覆酒,智也。笞將死,終不言,貞也。不敢居主母之處,禮也。此可以為士君子之法,而況婦人乎?!?/p> 7. ★北魏【茍劉保城】茍妻劉氏。代夫厲兵。喻以忠節(jié)。得雨保城。 北魏茍金龍守梓潼,兼主關城戍事。梁主遣眾圍攻,金龍在病,眾甚危懼。其妻劉氏,遂率城民修理戰(zhàn)具,一夜悉成。拒戰(zhàn)百余日,兵士死傷過半。戍副高景陰圖叛,劉氏斬之。自與將士分衣減食,勞逸必同。井在外城,尋為賊陷,城中絕水。劉氏集長幼,喻以忠節(jié),相率告天,俄而澍雨,人心益固。會益州援兵至,圍乃解。 修理戰(zhàn)具,一夜悉成。相率守城,拒戰(zhàn)百日。均勞逸于將士,斬叛逆之黨徒。一婦人耳,而能忠于患難若是。甚且城中絕水,岌岌可危。乃以忠節(jié)二字,曉喻城民,竟能感動天心,沛霖解困。忠焉能勿誨乎。 忠臣母8. ★【卞裴何恨】卞婦裴氏。義烈無垠。夫忠子孝。明祖封墳。 晉卞壸(kǔn),與二子眕(zhěn)、盱,皆戰(zhàn)死。壸妻裴氏撫尸哭曰父為忠臣,子為孝子,復何恨乎。其墓在冶城。明太祖建朝天宮,欲平之,見一婦缞(cuī)麻大笑,怪問之,曰:“吾夫死忠,子死孝。吾忠臣妻,孝子母,又何戚焉。”言畢,不見。太祖問于人,始知為卞墳,婦即壸之妻。乃建祠封其墓。 蘇峻之亂,卞壸督諸軍,力疾苦戰(zhàn)死。二子眕盱亦從之。裴氏為忠臣妻,又為忠臣母。生前無恨,歿后猶榮。相隔千余年,英靈不泯,宜明祖之建祠封墓也。 9. 【劉母教諍】劉安世母。訓子捐身。諫官盡職。天子諍臣。 宋劉安世初除諫官,白母曰:“朝廷不以兒不肖,使居言路。如有觸忤,禍譴立至。若以母老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幸居此職,當捐身以報國恩。使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卑彩朗苊?,正色立朝,面折廷爭,人目之為殿上虎。 人臣身居言路,自當明目張膽,以身任責,所謂在職言職也。不然,天子何貴有諍臣乎。安世之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安世豈不愿為之,徒以有母在耳。安世之母,以捐身報國望其子,可謂知大義矣。 注釋: ① 《孝經(jīng)·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于父,臣不可以不諍于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② 宋曹勛《松隱文集》卷26《進前十事札子》:“藝祖有約,藏于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每念靖康年中誅罰為甚,今日之禍,雖不止此,然要當知而戒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寅?。?/p> 10. 【發(fā)母數(shù)子】子發(fā)之母。數(shù)子自私。叩首謝過。然后納之。 周楚將子發(fā)攻秦,絕糧,使人請于王。因使問母,母問使曰士卒無恙乎。對曰分菽①粒而食之。又問將軍無恙乎。對曰朝夕芻豢②黍粱③。子發(fā)破秦歸,其母不納,使人數(shù)之曰:“昔勾踐共醇酒,而戰(zhàn)自五也。共糗糒④,而戰(zhàn)自十也。今士卒菽粒,子獨芻豢黍粱。雖幸而勝,非其道矣。子非吾子也,無入吾門?!弊影l(fā)叩首謝,母乃納之。 呂坤曰:“子發(fā)之母,善教子發(fā)哉。今之為子發(fā)者,滔滔也。不獨士分菽粒,又從而剝削之矣。不獨己食芻豢黍粱,又充溢于囊橐⑤,狠戾于苞苴⑥矣。噫,豈獨將,將何足責哉。讀此可愧也夫?!?/p> 注釋: ① 菽,讀音shū,為豆類的總稱。 ② 芻(chú)豢(huàn):泛指牛羊犬豕之類的家畜。 ③ 黍粱:好糧食。 ④ 糗糒(qiǔ bèi),干糧 ⑤ 囊(náng)橐(tuó):袋子。 ⑥ 苞苴(jū):原指包裹魚肉的蒲包,后轉(zhuǎn)指贈送的禮物,再引申為賄賂。 11. 【李鄭誡子】李母鄭氏。誡子効忠。惟簡奉命。屢建奇功。 唐德宗幸奉天,李惟簡將赴難,謀于其母鄭氏。母曰:“爾父立功河朔,位宰相,身未嘗入京師。致爾兄罔知大義,不遵吾誡,身死人手。今爾入朝,未識天子,不能效忠,吾不子汝矣!”及行,又誡之曰而能死王事,吾不朽矣!惟簡謹受命,斬關出,道更七戰(zhàn),得達行在。德宗見而厚撫之。后積功封王,圖形凌煙閣,皆母訓之力也。 李鄭氏教子以忠,多矣。長子惟岳,不聽母訓,身死人手。次子惟簡,謹遵母命,圖畫凌煙。同胞兄弟,相去天淵。母教之有關于社稷身家者如此。觀其一再誡行,惟冀子之死于王事,不啻王孫賈之母矣。 12. 【陳馮杖子】馮氏治家。忠孝是誨。杖擊堯咨。金魚墜碎。 宋秦國公陳省華妻馮氏,節(jié)度使堯咨之母也,治家嚴,三子皆舉進士。堯咨守荊南還,馮氏問曰汝典名藩,有何異政乎。堯咨慚謝無有,馮氏意不悅。一日,縱言州當孔道,過客與堯咨射①,無不讓堯咨能者。馮氏大怒曰:“汝父訓汝以忠孝輔國家,今不務仁政教化,而專一技自名,豈汝父志耶。”杖擊之,金魚墜碎。 呂坤謂:“嚴明哉陳母。知善射非太守之職,可不謂明乎。子為達宦,而猶以杖擊之,可不謂嚴乎。明而且嚴,故其三子之皆得顯達也。迂者以從子之義責母,謬矣。子正,母從。母正,子從。” 注釋: ①據(jù)《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陳堯咨即為《賣油翁》中主人公,擅射。 13. 【嚴嫗數(shù)子】嚴母就臘。數(shù)子都亭。仁義教化。豈可嚴刑。 漢嚴延年為尹,甚酷,河南號為屠伯。其母至洛陽,欲就延年度臘,見報囚,大驚,止都亭,不入府。延年出謁,母乃數(shù)之曰:“幸備郡守,專治千里,不聞仁義教化以安民,顧多刑殺以立威,豈為民父母意哉?!毖幽攴镏刂x,自為母御歸府舍。畢臘,謂延年曰:“吾不忍見子被刑,歸東海為汝掃除墓地耳①”。遂去。后延年果棄市。 嚴嫗生子五人。皆官二千石。故有萬石嚴嫗之美稱。其以不聞仁義教化數(shù)語。責子于都亭。復以天道神明。不可獨殺等言。訣子于府舍??芍^仁至義盡。非第為萬石之母。實不啻萬民之父母矣。 注釋: ① 《太平御覽》母畢正臘已,謂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獨殺,我不意自當老見壯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東歸,掃除墓地耳?!?/p> 1.4信--德之固淺釋1. 夫信,德之固也。說文,誠也,從人、從言。會意,是知人言之不可不信也,言必有信,可以踐交游之然諾,可以化倫類之猜嫌,可以孚州里蠻貊之心意。信,則民任焉,故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古帝王之治天下,上信下行,而人民崇之。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梢匀ケ梢匀ナ?,而不可以去信,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2. 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中庸云:“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笔蔷贾g必以信,而君民之間亦必以信。豈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而可不信乎。歐陽修曰嘗讀周鄭交質(zhì)篇①,信不由中②,質(zhì)無益也,不禁反復思之,竊謂信必由中,自信始可以信人。吾人持身涉世,全賴信為維持。蓋信居五常③之后,而貫八德之中。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非信無以成其德而篤其倫。若謂信專屬朋友,猶不足以盡信之量也。 3. 信者,所以立世也。一片真誠,無一可假,無一可偽。人參三才而立,倫常最重。五常,信居其末,而仁義禮智,實皆不可假。故信貫五常。五倫,信屬朋友,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實皆不可偽。故信又貫五倫。其為德也,心口如一,言行相顧,歷始終而弗貳,處常變而不移。大信不約④,豈僅在然諾盟誓間乎。女子之信,尤以守貞為主。故大易言坤之體曰利永貞。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貞一不二,信守靡他,則得矣。 4. 女子之信,不惟從一而永終,抑且剛方而正始,所謂守貞也。如持玉巵(zhī同“卮”),如捧盈水,心不欲為耳目所變,跡不欲為中外所疑,然后可以成清潔之身,全堅貞之信。何則?男子事業(yè)在六合,茍非嬻(dú,古同“瀆”)倫,小節(jié)猶足自贖。女子名節(jié)在一身,稍有微玷,萬善不能掩瑕。然居常處順,十女九貞。惟當困苦顛連之際,金久煉而愈精。滓泥污穢之中,蓮含香而自潔。則守節(jié)死節(jié)者,亦什九也⑤。然皆為婦德,能死者未必不能守,能守者未必不能死,或死或守,亦各全其信耳。碎玉一朝,與茹荼百歲,無所軒輊。茍非勢迫無奈,固無庸強踐舊跡爾。 注釋: ① 《周鄭交質(zhì)》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原都城鎬(hào)京(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灃水東岸)東遷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洛水北岸及渥水兩岸),史稱東周。由于周平王是借助鄭國的力量東遷洛邑的,所以鄭武公、鄭莊公父子能夠以諸侯的身份掌握東周朝廷的實權。在周王室日益衰微,而鄭國日漸強大的情況下,魯隱公三年(前720年),周、鄭之間終于發(fā)生了交換質(zhì)子的事件。但交換質(zhì)子并沒有維持住周、鄭之間的平衡,鄭國借周平王去世的機會,連續(xù)兩次向周王室示威,侵擾由周王室直接管轄的溫地和成周,以致“周鄭交惡”。 ② 中,同“衷”,內(nèi)心。 ③ 五常:“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薄?/p> ④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出自《禮記·學記》,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guī)律,不僅僅適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著他發(fā)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變化,無須劃一,也會守時。 ⑤ “如持玉巵,……,亦什九也。”出自明呂坤《閨范·女子之道》。 德育故事1. 漢【郭伋亭候】郭伋歸早。止于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齡。 漢郭伋,字細侯,茂陵人。為并州①守,素結(jié)恩德。后行部②至西河。童兒數(shù)百,各騎竹馬,迎拜于道,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計日告之。既還,先一日。伋恐違信,遂止野亭③,候期乃入。上以賢良太守稱之。年八十六卒。 以太守之尊,與竹馬童兒道旁偶語,乃以不肯失信于兒童。先歸一日,寧止野亭以候期,可謂信之至矣。雖守信不僅在然諾間,而即此小事推之,其開布大信可知。宜其有數(shù)百童兒迎拜之雅事也。 注釋: ① 并州:為古九州之一。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nèi)為九州,并州為其一。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 ② 行部:出巡。 ③ 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2. ★【蔡襄完愿】蔡襄完愿。移文感潮。子全母信。萬安名橋。 宋蔡襄之母方娠,過洛陽江渡遇風,舟將覆,聞空中曰勿傷蔡學士。風浪頓息。時舟中姓蔡者惟一婦,因發(fā)愿云:若生子為學士,必造橋濟渡。后生襄,以狀元出守泉州。母促建橋完愿,襄幾經(jīng)艱難,卒成萬安橋。① 洛陽江瀕海,舊設海渡,每遇風,溺死無算。且水深莫測,潮汐頻至,不得興工。襄以為母完愿心切,乃移文而感海神,潮不至者八日。始得立石為梁,成此萬安橋。于戲,子全母信,宜其真誠感動神明也。 注釋: ① 清 董康《曲??偰刻嵋?span style="color:black">卷十七: 跋云。萬安橋未建,舊設海渡渡人。每歲遇颶風大作,或水怪為祟,沉舟被溺者無算。宋大中間,某年月日,濟渡者滿載至中流,風作,舟將覆,忽聞空中有聲云:“蔡學士在,急拯之”,已而風浪少息。舟人皆免于溺。既渡,舟人細詢同渡者之姓。一舟皆無。止有一婦之夫,乃蔡姓也。時婦方娠已數(shù)月矣。舟人心異之,往而白其母。其母感眾人之言,亦以為異,即發(fā)愿禱于天曰:吾今懷娠,若生子,官果至學士,必造輿梁以免病渡之苦也。后生子襄,以狀元及第,后出守泉州。追憶前日得免覆舟之難,促公創(chuàng)造此橋者,至于再三。公私計海之深極千丈,若欲筑趾累石,將從何處著力,違命者累年。夫人復督責不已。一日,忽命工房吏寫文牒申報海神。公亦勉承母命,自以為迂誕而不可必,乃命皂隸投文海濱。隸畏溺死,眾皆受責,無敢從命者。有一風皂隸出而倡言曰:吾愿赍文以往。既至,即就酒肆痛飲,飲畢,酣睡于海涯。半日始醒,起視之,則文牒已易封矣。封上無他書,止一封字,乃返而呈于蔡公。拆而閱之,內(nèi)一醋字在焉,翰墨如新。公夜臥轉(zhuǎn)展思之,方悟其意曰:醋字以酉配昔,神其許我以廿一日酉時興工乎。至期,潮果退舍,沙泥壅積者丈余,潮之不至者八日。遂創(chuàng)建此橋。 3. ★【道琮(cóng)覓殯。慟諸汪洋。波中湓沸。得尸還鄉(xiāng)。 唐羅道琮,上書忤旨,徙嶺表。有同斥者,臨終泣曰獨委骨異鄉(xiāng)耶。琮曰吾若還,終不使君獨留此。瘞(yì)路左而去。后赦歸,會霖潦,失殯處。琮慟諸野,波中忽若湓(pén)沸。琮曰若尸在,可再沸。祝已,水復涌。乃得尸,攜還鄉(xiāng)。 道琮以同斥者客死荊襄。臨終悲感。乃以吾若還,終不使君獨留此慰之。后遇赦歸,往求其殯,會潦失其處,乃慟諸野。信何至也,波中忽沸,祝之再沸,誠信所孚,水亦效靈矣。 4. ★【姚顗化工】姚顗未第。出游嵩山。白衣托德。虔禱而還。 后梁①姚顗(yǐ)未第時,出游嵩山。有白衣丈夫,拜路側(cè),請為仆,顗不納②。乃曰:“鬼神享于德,君子孚于信。余鬼也,因獲譴。將托賢者之德,通化工之信。公,中夏之相輔也。今為謁中天之祠,以某姓名求之,神必許諾,幸無辭焉?!鳖壱驗轵\而還。白衣迎于山下,拜謝而退。 姚顗之信,誠通于鬼神矣。且其性仁恕,多為仆妾所欺,心雖察之,而不能面折,終身無喜怒。家人市貨百物,入增其倍,出減其半,不詢其由。宜乎為白衣虔禱后,次年即擢進士第,卒為末帝輔相焉。顗疏于財,而御家無術,既死,斂葬之資不備,家人俟賻③物及鬻第④方能舉喪而去。士大夫愛其廉而鄙其拙。 注釋: ① 后梁:即梁朝(907—923),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后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② 《舊五代史》 卷九十二(晉書) 列傳七: 唐末,隨計入洛,出游嵩山,有白衣丈夫拜于路側(cè),請為童仆。顗辭不納。乃曰:‘鬼神享于德,君子孚于信。余則鬼也,將以托賢者之德,通化工之信,幸無辭焉。昔余掌事陰府,承命攝人之魂氣,名氏同而其人非,且富有壽算,復而歸之,則筋骸已敗,由是獲譴,使不得為陽生。公中夏之相輔也,今為謁中天之祠,若以某姓名求之,神必許諾。顗因為虔禱而還。白衣迎于山下。拜謝而退。 ③ 賻:fù,拿錢財幫助別人辦理喪事:~金,~儀,~贈。 ④ 鬻第:出賣宅第。 5. 【義母踐諾】義母諾夫。善視前子。愿殺己兒。以代其死 周齊宣王時,有斗死于道者,兄弟二人立其傍。吏訊之,各爭為己殺,期年不決。王使相問其母,母曰當坐少者。問何謂。母曰:“少者,妾所生也。長者,前妻所生。其父將死,囑曰善視之。妾曰諾。今背言忘信,是欺死也?!币蚱抡唇?。相以告王,王皆赦之,號其母曰義母。 呂坤謂:“繼母視前子,仇仇也。彼其先吾子之年,共吾子之業(yè)。又慮為吾子他日害。雖前子孝養(yǎng)恭誠,未必肯諒其心,而恒不樂其有,況肯救其死,又以己子代之死乎。若義母者,千載下尚能使人揮淚?!?/p> 6. 【秦柴遵囑】元秦柴氏。遵囑不忘。詣官乞代。信德彌彰。 元秦閏夫繼妻柴氏,甫生子而閏夫病,將死,以前妻子為托,柴遵遺囑,鞠如己出。厥后前妻子坐法當誅,柴引己子詣官訴,愿以代。其己子亦前請曰我之罪也,豈可加于我兄乎。鞫至瀕死,不易其詞。吏疑次子非柴出,訊他囚知之,乃太息曰:“嗟夫,婦不忘夫命,信也。子赴死,成母志,仁也?!鄙掀涫?,兩釋之,而旌其門。 秦柴氏遵夫遺囑,愿以己子代前妻子之死,其守信固無論矣。最難得者,其子亦甘代死于無形,引為己罪,鞫至瀕死,不易其詞。卒得兩釋,并耀門閭,以母之守信故,而其子之孝悌仁義彌彰矣。 7. 【庭式心許】庭式及第。不負初心。卒娶瞽女。如鼓瑟琴。 宋劉庭式未第時,議娶鄉(xiāng)人女,未納幣。既及第,女病喪明,家貧甚,不敢復言?;騽窦{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已心許之矣,豈可負初心哉。卒娶之。生數(shù)子,后死。遂不復娶。蘇軾問之曰哀生于愛,愛生于色,今君愛從何生。庭式曰吾知喪吾妻而已。后老于廬山,享高壽。 許止凈謂:“古有長壽者,人問其故,曰生來妻貌丑,是丑妻乃延壽之符,可賀不可厭也。況庭式不負初心,最為仁厚。仁者必壽,豈待蓍龜乎。東坡達人,詎不知此,殆欲藉庭式以警醒天下后世耳。” 8. ★【錢林心許】林應麒女。未嫁夫攣。翁命更配。心許不遷。 明錢灼妻,林應麒女也,未嫁而夫病攣。灼父遺書使更配,麒不忍。越十年,病如故。灼父復遺書,申前議,麒乃以書示女。女曰命也。或曰爾未嫁別就,亦何不可。女曰人之所貴者心,心既許之矣。麒嘉其志,為治妝歸灼。灼病亦旋愈。 夫病而謀更配,固為不可。乃夫家遺書至再,已歷十年,父心亦為所動,則從父從夫,均無缺憾,似亦可矣。女則曰:“人之所貴者心,心既許之矣”,落落兩言,誠巾幗中丈夫哉。 9. ★【王梁死約】梁氏訣夫。更娶告我。再生姻緣。言信行果。 宋梁氏,歸王家。數(shù)月,元兵至。與夫約曰吾必死兵,若更娶,當告我。兵至,俱被執(zhí)。軍千戶欲納梁,梁紿以釋夫方可。迨夫去遠,梁乃拒罵,被殺。越數(shù)年,夫謀更娶,屢不諧。因告妻,夜夢妻云:我死后生某家,當復為君婦。遣人聘之,一言而合。詢其生,與梁死年月日正同。 呂坤曰:“梁氏全夫之智,臨變不迷。從一之貞,再生不易。死約之信,堅守不失。事不必其有無。然金石之操,兩世猶事一夫。世顧有事一夫而懷二心者,梁氏傳不可不讀?!?/p> 10. ★【劉馮釘肉】劉氏信守。誓無二心。嚙釘抉肉。卓越古今。 明劉慶妻馮氏,年十九歲,夫亡,矢誓守節(jié)。其姒諷之曰少婦居孀,守未易言,非咬斷鐵釘者不能。馮即拔壁上鐵釘,嚙之,剨(huò)然有齒痕。復抉臂肉,釘著壁上,曰脫有異志,此即狗彘肉。至老,取視壁上釘肉尚不腐,齒痕猶新。 述異記①載節(jié)婦鄭氏,一言信守,割去兩耳,俄而雙耳復生,依然如故,已為奇矣。乃馮氏壁上之肉,至老不腐,釘上齒痕,經(jīng)久如新,苦行異節(jié),卓越古今。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其斯之謂歟。 注釋: ① 《述異記》由南朝祖沖之所著,主要記載了鬼異的事情?!妒霎愑洝肥枪糯≌f集,共有兩本。一本由南朝齊祖沖之撰,《隋書·經(jīng)籍志》雜傳類著錄,共有10卷?,F(xiàn)已失傳。魯迅的《古小說鉤沉》輯有佚文。另一本由南朝梁任昉撰,2卷,最早見于《崇文總目》小說類,唐以前未見著錄。 11. ★【張劭待式】張劭信友。必不失期。二年以后。雞黍候之。 漢張劭,與范式游太學,告歸。式曰后二年某日,過拜尊親。屆期,劭告母具雞黍候之。母曰千里約言,爾何信之審耶。劭曰巨卿,必不失期。是日果至。后劭臨終,謂妻曰范巨卿可托。劭卒,式為營葬,護至臨湘。 距千里之遙,積二年之久,定一日之期。無怪劭母之未敢信之也。而劭則信之深,可為式之知己。亦由式之信德,足以孚之耳。卒能如其約,省其親,后復葬其身,護其眷。劭之信知己,可謂至矣盡矣。 【范式素車】范式夢劭。告以葬期。素車白馬。號泣奔馳。 漢范式與張劭為友,忽夢劭曰我以某日葬,子能相及乎。式奔赴。喪已發(fā),柩不肯前。劭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耶。移時,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者。母曰必范巨卿也。式至,叩喪而言曰行矣元伯,死生異路,永從此辭。因執(zhí)紼(fú)引柩,乃前。式遂留塜次,為修墳樹,乃去。 許止凈謂:“吾讀此傳,輒流涕不能止。嘆古人朋友之交,相信以心,生死不渝如此。書稱朋友之交止于信。范張二君,其信之極致者耶。誠后人之模范,所當鑄金祀之?!?/p> 12. 【趙抃告天】鐵面趙抃。夜必告天。移文諸郡。授舟給錢。 宋趙抃①,平生日間所為之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者,則不敢為也。知虔州。嶺外任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家不能歸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并給道里費。累官太子少保。彈劾不避權幸,京師號為鐵面御史。 人能學趙公之不欺己,不欺天,自能如趙公之臨終詞氣不亂,安坐而逝矣。許止凈謂公之修行精進,至老不懈,深山老衲,尚不多遘,況富貴至極者乎。學道有得,大愿度人,極大丈夫出世之能事矣。 注釋: ① 趙抃(biàn),1008—1084,字閱道,號知非。《五燈會元》第十六卷云門宗下:“清獻公趙抃居士,字悅道,年四十余,擯去聲色,系心宗教。會佛慧來居衢(qú)之南禪,公日親之,慧未嘗容措一詞。后典青州,政事之余,多宴坐。忽大雷震驚,即契悟作偈曰:‘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慧開笑曰:‘趙悅道撞彩耳。’” 13. 徽商吳某。信義自持。上帝以吳某財帛分明。其子苦遵父志。 徽商吳某,信義自持,臨終示二子曰:“吾所有千金,適符所貸,汝一一清還。寧受饑寒,勿作負心人也?!逼渥酉ぷ窀该X毧酂o聊。忽于枯井中,得銀二千兩,鐫唐時年號。閉戶密藏,無有知者。 明日忽有鄰邑人至,曰君非吳某子乎。曰然。曰:“君有大財至矣。日前予病至東岳府,見財帛司有解錢者至,自稱井泉之神。主者曰此唐朝內(nèi)庫銀也,上帝以吳某財帛分明,其子苦遵父志,給此項與之,世享大富。予蘇而異之,故來奉訪?!毙值荏@訝,以實告。今吳氏鼎富甚多,皆其裔也。 1.5禮--德之范淺釋1. 夫禮,德之范也。教人遵上訓下,履行人倫規(guī)矩也。說文,禮,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故禮字從示從豐。豐,行禮之器也。不知禮,無以立。禮之體,敬為主。禮之用,和為貴。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上則優(yōu)賜有加,下則鞠躬盡瘁,禮行于君臣矣。定省溫凊,出告反面,禮行于父子矣。外內(nèi)位正,和而有別,禮行于夫婦矣。長幼有序,伯友仲恭,禮行于兄弟矣。樂群敬業(yè),毋相聚以邪談,禮行于朋友矣。 2. 孔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倫常日用之間,無時無地,不立于禮,非禮無行也。呂東萊①曰:“夫禮也者,所以定尊卑,明貴賤,辨等列,序少長,習威儀,人所不能外其規(guī)矩者也。而況朝廟禘獻,非禮不能昭其誠。冠婚喪祭,非禮不能盡其情。賓朋酬酢,非禮不能表其敬。”禮之為用,豈可須臾離乎。人能以禮制心,則奸盜詐偽之端必不作。人能以禮制事,則犯上作亂之事必不為。故禮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國平天下之大經(jīng)大法也。 3. 禮者,所以節(jié)文也。人之所異于禽獸者,以禮故也。人而無禮,胡不遄(chuán)死。禮以誠敬為體,以威儀為用,以中正為則,以謙讓為主。本天殽②地,不失乎人倫規(guī)矩。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所謂守程四箴也。女子則以順為正。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謂之三從③。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謂之四德。禮記內(nèi)則等篇,敘論綦(qí)詳。至若班昭著女誡,徐后垂內(nèi)訓,若昭著女論,王氏述女范④,皆女子之深明于禮者也。 4. 女子之禮。謹飭身心,慎修名節(jié),溫柔卑順,則事人有禮矣。恭肅端荘,則持身有禮矣。在家則盡其禮以事父母,出嫁則盡其禮以奉舅姑,有子則盡其禮以教兒女。至于四德,尤所當知。婦德尚靜正,婦言尚簡婉,婦容尚閑雅,婦功尚勤慎。四德備則禮備,雖才拙性愚,家貧貌陋,不能累其賢。四德亡則禮亡,雖奇能異慧,貴位芳姿,不能掩其惡。事人以禮,守身以禮,正家以禮,教子以禮,方得為巾幗完人。否則悍妒淫僻,無所不為,禍夫家,羞母族。誦相鼠“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之句,將無地自容矣。為女子者,尚其以禮為大防哉。 注釋: ①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為與伯祖呂本中相區(qū)別,亦有"小東萊先生"之稱。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原籍壽州(治今安徽鳳臺)。宋朝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出身"東萊呂氏",為呂夷簡六世孫、呂大器之子。 初以蔭補入官。隆興元年(1163年),呂祖謙登進士第,復中博學宏詞科,調(diào)南外宗學教授。累官直秘閣、主管亳州明道宮。參與重修《徽宗實錄》,編纂刊行《皇朝文鑒》。淳熙八年(1181年)卒,年四十五。宋寧宗時,追謚"成"。嘉熙二年(1238年),改謚"忠亮"。后追封開封伯。景定二年(1261年),配享孔廟。 呂祖謙博學多識,主張明理躬行,學以致用,反對空談心性,開"浙東學派"之先聲。他所創(chuàng)立的"婺學"(又稱"金華學派"),也是當時最具影響的學派,在理學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與朱熹、張栻齊名,并稱"東南三賢"。著有《東萊集》、《歷代制度詳說》、《東萊博議》等,并與朱熹合著《近思錄》。 ② 殽,多音字,此讀xiào,古同“效”,效法。 ③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是舊三從。 ④ 女子四書: 《女誡》是東漢班昭寫作的一篇教導女子做人道理的私書,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班昭字惠班,又名姬,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家學淵源,尤擅文采。班昭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早寡。屢受召入宮,為皇后及諸貴人教師,號曰"曹大家"(tài gū)。家,通“姑”,對女子的敬稱。 《女論語》又名《宋尚宮女論語》。據(jù)《舊唐書.女學士尚宮宋氏傳》載,唐代貝州(今河北省清河縣)人宋若莘(shēn)仿《論語》作《女論語》十篇,采問答形式。其妹若昭注釋。今存《女論語》﹐托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學作﹑學禮﹑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營家﹑待客﹑柔和﹑守節(jié)。 《內(nèi)訓》是明成祖徐皇后為教育宮中婦女﹐采輯“古圣先賢”關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誨﹐於永樂二年(1404)所編著。流傳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jié)儉﹑警戒﹑積善﹑遷善﹑崇圣訓﹑景賢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 《女范捷錄》為明末儒學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此書分有統(tǒng)論﹑后德﹑母儀﹑孝行﹑貞烈﹑忠義﹑慈愛﹑秉禮﹑智慧﹑勤儉﹑才德11篇。宣揚古代的“貞婦烈女”與“賢妻良母”等事跡﹐稱贊《女誡》﹑《內(nèi)訓》諸書﹐闡發(fā)封建倫理的女學。 上述四種女子教本﹐自東漢至明末﹐先后相繼問世和傳播﹐由王相一一加以箋注﹐于明天啟四年(1624)﹐由多文堂合刻為《閨閣女四書集注》﹐成為一套對女子進行女德教育的教材。嗣后翻印此書﹐簡稱為《女四書》﹐廣泛流傳。 《女四書》之外,尚有《女孝經(jīng)》存世?!杜⒔?jīng)》,唐鄭氏撰。鄭氏,唐朝散郎侯莫陳邈之妻。侯莫陳,三字復姓也。前載進書表,稱侄女策為永王妃,因作此以戒?!短茣に囄闹尽凡惠d,《宋史·藝文志》始載之。宣和《書譜》載,孟昶時有石恪畫《女孝經(jīng)》像八,則五代時乃盛行于世也。其書仿《孝經(jīng)》分十八章,章首皆假曹大家以立言。進表所謂不敢自專,因以曹大家為主,其文甚明。陳振孫《書錄解題》直以為班昭所撰,誤之甚矣。 德育故事1. 【柳靖下帷】柳靖禮法。嚴肅家規(guī)。子弟有過。自責下帷。 梁柳靖為河南廣德二郡太守,皆著政績。秩滿還鄉(xiāng),閉門自守,所對惟琴書而已。足不歷園亭,殆將十載。子弟奉之若嚴君。其有過者,靖必下帷自責,于是長幼相率拜謝于庭,然后見之。治家最有禮法,鄉(xiāng)里亦慕而化之?;蛴胁簧普撸栽晃┛至鴱V德知之也。 許武弟不率教,跪廟自罪??娡畫D求離異,掩戶自撾(zhuā)。仇覽妻孥有過,免冠自咎。皆漢代事也。乃柳靖子弟有過,則下帷自責。不特子弟謝之,甚且鄉(xiāng)里化之。人各以禮法齊其家,又何難國治天下平乎。 2. 【大和家規(guī)】大和家事。依禮而行。歲時上壽。酌(zhuó)彼兕觥(sìgōng)。 元鄭大和性方正。繼其從兄文嗣主家事,嚴而有恩,冠昬①喪葬,必稽朱子家禮而行。子弟有過,頒白者猶鞭之。每歲時,大和坐堂上,群從子弟皆盛衣冠,雁行立左序,以次進,拜跪奉觴上壽畢,肅容拱手自右出,足武相銜,無敢參差。見者嗟慕,謂為有三代遺風。 鄭氏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一錢尺帛無敢私,家庭中凜如公府,子孫從化。雖嘗仕宦,不敢一毫有違家法。諸婦不預家政。宗族里閭,懷之以恩。家畜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以為孝義所感。 注釋: ① 昬:讀音hūn,古同"昏",其義與"婚"同。 3. 【薛聰矜莊】薛聰方正。闇室矜莊。友于諸弟。杖罰何妨。 北魏薛聰,方正有理識。雖在闇室,終日矜莊,見者莫不懔然。父憂廬墓,酸感行路①。友于篤睦,而家教甚嚴。諸弟雖婚宦,恒不免杖罰。除徐州刺史,政存易簡。卒于州。吏人留其所坐榻,以存遺愛。謚簡懿侯。 許止凈曰:“薛聰事魏高祖,帝每曰朕見薛聰,不能不憚,何況他人。欲進以名位,輒不受,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崇也。故人必自勵于闇室,而后能化及于家國。” 注釋: ① 酸感行路:使路人悲傷感動。 4. 【慶明儼然】慶明嚴肅。清德流傳。雖在私室。終日儼然。 北魏長孫慶明,賜名儉。少方正,有操行,神采嚴肅,雖在私室,終日儼然。文帝深敬之。時荊襄初附,詔儉都督三荊等十二州軍。荊蠻舊俗,少不事長。儉殷勤勸導,風俗大革。后為尚書。嘗與群公侍坐,文帝謂左右曰此公嫻雅,孤每與語,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也。 鄫(zēng)國公狀貌魁偉,而神采嚴肅。性不妄交,非其同志,雖貴游造其門,亦不與見。其督荊時,務廣農(nóng)桑,兼習武事,故得邊境無虞,民安其業(yè)。吏部表請為構清德樓,文帝又賜改名為儉。其廉德可概見已。 5. 【公綽小齋】唐柳公綽。兄弟孔懷。教子禮法。不離小齋。 唐柳公綽,非朝謁之日,平旦即至小齋,諸子仲郢,皆束帶晨省。與弟公權及群從弟,皆會食。自旦至暮,不離小齋。燭至,召子弟入。躬讀經(jīng)史訖,乃講居家治官之法,然后歸寢。諸子復昏定。凡二十余年如一日。 公綽為京兆尹,杖殺無禮之神策軍將。穆宗怒詰之,執(zhí)禮不屈。帝退謂左右曰汝曹須作意此人,朕亦畏之。其妻韓夫人,和丸教子①者也。故子仲郢、孫璞、珪、璧、玭(pín),皆官于朝。世以孝弟禮法。為士大夫宗。 注釋: ① 柳仲郢,幼年嗜學,其母韓氏用熊膽和制丸子,使其夜咀咽以提神醒腦。 6. ★【公諒檢飭】宇文公諒。拒女夜奔。闇室端坐。手記思存。 元宇文公諒,弱冠館于富室。半夜有婦人叩門,公諒厲聲叱去。翌日,以他事辭歸,終不告以故。平居雖闇室,必正衣冠端坐。嘗自識手記之編首曰晝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為。天地鬼神。實聞斯言。 許止凈曰:“按《輟耕錄》①公諒入浙省院試,案上有宇文同知四字,不知何人所書。試官以文不中式,將黜之。座主龍鱗州過浙,力主此卷,卒置榜中。旋登進士第,官同知。雖曰爵祿前定,蓋亦陰德所致耳?!?/p> 注釋: ① 《輟耕錄》,即《南村輟耕錄》,元陶宗儀撰,李夢生校點。全書三十卷,作于元末,征引廣泛,凡朝廷典章、法令制度、文人軼事、風俗趣聞均有涉及。《南村輟耕錄》的性質(zhì)屬于歷史瑣聞筆記,以元代為主,宋代為次,有的是陶宗儀所見所聞,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證辨?zhèn)?,所以《輟耕錄》保存了豐富的史料。 7. 【兒女拒辱】涇州兒女。許嫁未婚。雖系夫婦。拒絕淫奔 后魏①涇州兒氏女,許嫁彭老生。家貧,常自舂汲以養(yǎng)親。老生往犯之,不從。老生曰汝終為吾婦。女曰:“女道正終,婦道正始。禮未成何相辱?!崩仙嘞啾?,女變色堅拒②,老生怒而刺之,女曰:“我所以執(zhí)節(jié),正為君守身,不敢茍從耳”,言訖而絕。官罪老生,詔旌其墓曰貞女。 按兒女或作兕先氏女,以老生不稟父母,擅相陵辱,欲茍行無禮,故寧身死耳。呂坤曰:“兒女賢乎哉。固吾夫也,而合巹③未行,寧死不為茍合之事,況非其夫者乎。彼窺穴逾墻者,其夫耶非耶?!?/p> 注釋: ① 后魏,北朝之一。鮮卑族拓跋珪自立為代王,國號魏,亦稱北魏﹑拓跋魏﹑元魏。為區(qū)別于以前之三國魏,故史稱后魏(公元386年-557年)。 ② 閨箴曰:“婦人淫孽,終身不可湔浣(jiān),孝子慈孫,莫能洗滌。故淑女名媛,守身如玉,容不得半點瑕疵。倘遇狂且,當下投梭峻拒,自然不敢再犯。此香閨正氣,鬼神呵護者也。若婦人淫亂,豈無惡報。陰律以托生犬彘治罪,又豈特陽世為人唾罵已哉。并警戒之?!?/span> ③ 合巹:始于周朝,為舊時夫妻結(jié)婚的一種儀式。儀式中把一個匏(páo)瓜剖成兩個瓢,而又以線連柄,新郎新娘各拿一個飲酒,同飲一巹,象征婚姻將兩人連為一體,也可以說是古人的“交杯酒”。雖然在現(xiàn)代婚禮上,人們已不再用巹來盛酒,但用彩線連著的交杯酒,還是保留了夫妻“合二為一”的含義。巹:jǐn,一種瓠(hù)瓜,味苦不可食,俗稱苦葫蘆,多用來做瓢。在古代,結(jié)婚時人們用它作盛酒器。 8. 【續(xù)母方肉】陸續(xù)之母。探獄洛陽。作食饋子。蔥寸肉方。 漢陸續(xù)母,吳人,治家有法。續(xù)為太守尹興門下掾。時楚王英謀反,事連續(xù),逮系洛陽獄。母自吳至洛陽,無緣見續(xù),但作食饋之。續(xù)對食悲泣不自勝,使者問其故,續(xù)曰母來不得相見,是以悲耳。使者問何以知之。續(xù)曰母切肉未嘗不方,斷蔥以寸為度,是以知之。使者訪諸謁舍,果然。嘉之,為上書述續(xù)行狀。續(xù)得赦還。 呂坤謂:“人未有心正而事邪者,亦未有事慎而心茍者。陸續(xù)母切肉未嘗不方,斷蔥以寸為度。即此二事,而其平生之端方,言動之敬慎,可以類推矣。吾故錄之,以為婦女者取法焉?!?/p> 9. 【錢唐爭祀】錢唐強直。立講虞書。杞孔之禮。疏復其初。 明錢唐為人強直。嘗詔講虞書,唐陛立而講?;蚣m唐不知君臣禮,唐正色曰以古圣帝之道陳于君,不跪不為倨。洪武二年。詔孔廟釋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久之,乃用其言。 錢公不特爭祀孔也,且嘗爭祀孟矣。明太祖嘗覽孟子,至草莽寇讎(chóu,仇)語,謂非人臣所宜言,議罷其配享。唐抗疏入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余榮。廷臣莫不為唐危,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復。 編者按: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清季皇帝威嚴不下于秦始皇,國勢衰微滿清統(tǒng)治者難辭其咎,而五四時期文人將矛頭指向孔孟,不亦大謬乎! 明 王同軌《耳談類增》卷一 張文簡公:“...世廟朝(明世宗嘉靖皇帝),蔣皇親負盛寵殺人,大司寇見素林公執(zhí)法擬死。疏奏,上不悅,下旨曰:‘著林俊回將話來!’林即面奏曰:‘臣官至尚書,天子無故不呼名。臣為陛下守法,而以名稱,何罪?且法者,祖宗之法,陛下安得以私椒房,臣又何所執(zhí)也?’辭嚴色厲,聲震殿陛。上大怒,禍且不測,舉朝危焉。文簡方為學士,林門生也。懸以‘君使臣以禮’章進講,反復開警。以為敬禮大臣,堯舜盛德。天顏少霽,林罪得釋?!瓏L聞之,尊君卑臣,自秦始益甚,故其治亦遜古,以君臣不交也。林公因上呼名,遂抗對過直,公乃從容談說,使帝拗怒而布和,非有直誠感動,不能爰以成君師之美”。 林俊(1452—1527),字待用,號見素、云莊,莆田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歷任云南按察副使,南京右僉都御史兼督操江,湖廣、四川巡撫,工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嘉靖元年(1522年)加太子太保,卒于嘉靖六年(1527年)。隆慶元年(1567年),追贈林俊為少保,謚貞肅。林俊為人剛直敢諫,廉正忠誠,嫉惡如仇,愛才如渴,以禮進退,始終一節(jié),是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老臣,著有《林見素文集》二十八卷,被收入《四庫全書》。 10. 【薛瑄復性】薛瑄言動。共仰儀型。蒼頭悲泣。得免行刑。 明薛瑄①修己教人,以復性為主,言動咸可法,皆呼為薛夫子。時公卿見王振(明朝專權宦官)多趨拜,瑄獨屹立。振趨拜之,瑄亦無加禮,乃誣瑄受賄,下獄論死。子三人,愿一子代死,二子充軍,不允。及當行刑,振蒼頭泣于爨下,問其故,泣益悲,曰聞今日薛夫子將刑也。振感動。乃免。 許止凈謂:“薛夫子將行刑,而王振之蒼頭乃悲泣。豈非盛德感人,有不可思議者乎。三子求代死不允,而見蒼頭一泣得解??芍m殘忍小人,惻隱之心仍在。所惜者,不能擴充,反加梏亡耳?!?/p> 注釋: ①薛瑄(1389年-1464),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里望鄉(xiāng)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世稱"薛河東"。 薛瑄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天順八年去世,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謚號文清,故后世稱其為"薛文清"。隆慶五年(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后,在北方開創(chuàng)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梢娖溆绊懼蟆F渲骷小堆ξ那骞匪氖?。 思想成就:創(chuàng)立實學 薛瑄一貫倡導求實理、務實用的實學思想和學風,他不但明確提出了“實學”的概念,而且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他說:“人于‘實’之一字,當念念不忘,隨時隨處省察于言行居處應事接物之間,心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實,斯有進德之地?!庇终f:“為學不在多言,亦顧務行如何耳!”他在強調(diào)行的重要性的同時,也肯定了知對行的指導作用,如說:“知理而行者,如白晝觀路分明而行,自無差錯;不知理而行者,如昏夜無所見而冥行,雖或偶有與路適合者,終未免有差也。”(以上均見《讀書錄》)由于薛瑄力倡“實學”,并一生躬行實踐,所以他的學說被時人稱為“篤實踐履之學”,他本人被譽為“實踐之儒”。 “復性”說在薛瑄理學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性”的本源來說,朱熹認為“性”是天賦,來自先天;而薛瑄則認為“性”是“理”,主要形成于后天。在對“復性”的具體解釋上,朱熹指出,“復性”就是要恢復人的本然之善的天性;薛瑄卻不然,他說“復性”就是要按理視、聽、言、動。 11. ★【謝后端重】謝后端重。宜正中宮。不妒賈女。禮遇日隆。 宋理宗即位,議擇中宮,楊太后以謝深甫,有援己之功,命選謝氏女。時謝氏惟后(孫女謝道清)在室。生而黧黑,翳一目。乃送之就道,旋病疹已,膚蛻,瑩白如玉。醫(yī)又去翳。遂與賈涉之女同入宮。賈女有殊色,帝欲立之,楊太后曰謝氏端重有福,宜正中宮。賈妃專寵后宮,后處之裕如,不以介懷。太后益賢之,帝亦禮遇日加。 許止凈曰:“正位中宮,自是福德甚厚所致。黧黑翳目,正所以保全待字之身,不使輕于作合也。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命意恰與此同。孰謂人生窮達,彼蒼無權乎?!?/p> 12. 【朱祝恭敬】祝氏恭順。灑掃門庭。躬親祭膳。妥慰先靈。 明朱道行妻祝氏,年十三,即依其姑吳氏。家貧,無臧獲①。吳淅(xī)米,祝炊薪。吳操臼,祝汲井。吳縫紉,祝澣(huàn)滌。吳性儉,爇燈,捻草細如髪,為省膏也。煮茗,不更舉火,出諸余甕。吳以是傳祝,祝以傳其婦徐。遇祭祀,辨明起,灑掃庭戶,滌幾席,治膳必潔且熱,曰:“鬼何知食,惟得氣耳。貧家縱不得明粢(zī)豐盛,奈何不以氣妥先靈乎?!?/p> 祝氏無忝于溫良恭敬,寬裕慈惠矣。其事夫也,有順無拂。即與兒媳及孫男女語,先為和悅笑容,語乃發(fā)。馭下亦然。終其身無怒色,無論訕謗鞭笞也。夫與子同年舉孝廉。垂老而操作如故。尤可風矣。 注釋: ① 臧獲:zāng huò,古代對奴婢的賤稱。 ② 明粢:亦稱“明齍(zī)”,亦稱“明齊”。古代祭祀所用的谷物。《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粢:讀音zī。 1.6義--德之宜淺釋1. 夫義,德之宜也(合宜、適宜是也。)。說文: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古者書儀為義,書義為誼。義之本訓,謂禮容威儀出于己,故從我。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義必由中斷制也。”從羊,與善美同意?!睹献印じ孀诱戮渖稀吩唬骸吧辔宜?,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笔枪室姷盟剂x,見利思義,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睹献印るx婁上》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行義以達其道,則無往而不咸宜矣。 2. 孔子曰:“君子喻于義,見義不為,無勇也。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①”。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呂蒙正曰五倫八德,非義莫能成。父子無義,則瀆倫之事興。君臣無義,則僭(jiàn)竊之亂作。兄弟無義,則蕭墻之禍起。夫婦無義,則離異之端兆。朋友無義,則傾陷之機伏。故義者,至剛至正,有嚴有法,無偏無黨。義之所在,懔若春雷,肅若秋霜,而不可犯。其規(guī)矩至嚴,準繩至正,無物不可,無時不然。義固不止于一二端見也。 3. 義者,所以處事也。凡人作事,須處處合乎天理,順乎人情。五倫之中,無時無地,不能離一義字。茲姑不論。第就女子之義言之。閨貞自守,克盡女道,父母弟昆,力為維護,是謂義女。出嫁相夫,孝事舅姑,和睦妯娌,感化鄉(xiāng)鄰,是謂義婦?;蚓觽?cè)室,安分守己,敬事大婦,不奪專房,是謂義妾。夫亡守節(jié),撫孤教子,不肥私家,克保夫產(chǎn),是謂義母。既字夫故,守貞母室,或為撫繼,從一而終,是謂義姑。他如義婢乳保等,尤足多已。 4. 女子之義,當以名分所在,各盡其責。盡其責所當盡,即為盡義。本乎自然之性,而出乎相感之情。其志也潔以貞,其行也勤以固。刀鋸在前,虎狼在后,一若無所聞知,悍然而無所慮,恬然而無所疑,百折不撓之概,直足以懾(shè)鬼神而破金石。皎乎若日星之炳而不可及,巍乎若山岳之峻而不可登,浩乎若江海之淵而不可窮,懔乎若宗廟之嚴而不可瀆。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②。至若命之不榖(gǔ),時與愿違,朱顏無自免之方,白刃豈甘心之地,然而一死之外,更無他圖,則舍生取義,亦足多矣。 注釋: ① 朱子集注引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學必講而后明,見善能徙,改過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茍未能之,圣人猶憂,況學者乎?” ② 慊:qiè,“痛快”或者“滿足”,“行為沒有完全合乎內(nèi)心,(浩然之氣)就會衰竭”?!睹献印す珜O丑上》中公孫丑關于什么是浩然之氣的發(fā)問引出了孟子的一段著名論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span> 德育故事1. 后梁【漢賓惠人】漢賓善政。感物降神。喪葬婚嫁。博濟惠人。 后梁朱漢賓,為潞州節(jié)度使。移鎮(zhèn)晉州,在曹日,飛蝗出境。臨平陽遇旱,親禱龍子祠,踰日雨足,四封大稔。及還鄉(xiāng),親舊淪沒者,塋兆未辦,則給以棺斂,婚嫁未畢,則助以資幣。受其惠者數(shù)百家,郡人義之。 惠而不知為政,則其惠猶未廣也。若朱漢賓善政所致,飛蝗為之出境,甘霖為之沛然,豈得謂神明無靈乎。至其助人塋兆,助人婚嫁,見義必為,存亡均感。宜其福壽兼全,子孫繼起也。 2. ★【李張誓冰】李婦覓骨。臥冰積誠。感魂指示。葬處乃明。 元李伍戍福寧①死。妻張氏臥積冰上,自誓曰天若許妾取夫骨,當?shù)貌凰馈[u月無恙。鄉(xiāng)人異之,相率贈錢,大書其事于衣。行至福寧,問夫葬地,則榛莽四塞,不可識。哀慟欲絕。夫忽降附于童,言動無異,指骨所。張如言發(fā)得之,持骨祝曰信妾夫耶,入口當如冰雪,黏如膠。果然。官義之,使護喪還,給錢使葬,復旌其門。 許止凈謂:“張氏孝義艱貞,故令人無閑言。惟竟感其夫魂,附童身,敘死事,示葬所,不亦異乎。倘妻有不良,更復何顏相對。嗚呼。世風不古,道德淪亡,有夫之婦,且以放蕩為平權,更何問夫死后事耶。” 注釋: ① 福寧:元代置福寧州,今福建省寧德地區(qū)。 3. 【義姑退兵】魯義姑姊。遇軍走山。棄子抱侄。齊兵遂還。 周,齊攻魯。至郊,見一婦人,攜一子,抱一子。眾逐之。乃棄抱者,與攜者奔。眾追問之,曰攜者兄之子,棄者己子也,不能兩存,寧棄己子耳。齊將曰兄子與己子孰親。曰:“子之于母,私愛也。侄之于姑,公義也。子雖痛乎,獨謂義何?!雹冽R將按兵而止,曰魯之婦人,尚知行義,其可伐乎。遂返。己子亦全。魯侯聞之,賜以束帛,號曰義姑姊。 李文耕謂:“義姑于流離顛沛中,勢不兩全,忍舍己子以存兄之子,篤志深情,處義直到盡處,是誠烈丈夫識義理者之所難。而一婦人辦此,百世下猶欽服焉,況齊將目及者乎。號之曰義,洵無愧矣?!?/p> 注釋: ① 《列女傳·節(jié)義傳·魯義姑姊》“……齊將曰:“子之于母,其親愛也,痛甚于心,今釋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婦人曰:“己之子,私愛也。兄之子,公義也。夫背公義而向私愛,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則魯君不吾畜,大夫不吾養(yǎng),庶民國人不吾與也。夫如是,則脅肩無所容,而累足無所履也。子雖痛乎,獨謂義何?故忍棄子而行義,不能無義而視魯國?!?/p> 4. 【妙聰負井】張婢妙聰。隨入井中??謧髟?。背負以終 明張孟喆,為保安右衛(wèi)指揮,奉調(diào)赴操。北寇入掠,其妻李氏謂夫妹曰我命婦,汝亦宦門女,義不可辱。相挈(qiè)投井中。其婢妙聰隨入,見二人均未死,以李有娠,恐水冷,有所害,負之于背。寇退,孟喆弟仲喆歸,求三人于井中。以索引出,李與妹均無恙,妙聰則死矣。 婢也賤,何以錄,錄賢也。論勢分,則大夫士庶人妻不相齒;論道義,則溝壑餓莩可與堯舜共一堂。妙聰隨主投井,恐水冷傷娠,而護主周至。此何時乎,此何地乎,就義從容若是。詎可以婢賤之哉。 5. ★【禹鈞義方】禹鈞設塾。敎子義方。眾善畢舉。五桂聯(lián)芳。 后周竇禹鈞三十無子。夢祖父告曰汝命無子,且壽促,速行善事。乃置義塾,延名儒,給衣食,以教四方游學之士。凡宗戚有喪不能舉者,葬之。孤貧不能嫁者,嫁之。后連生五子,皆顯。壽至八十二歲。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許止凈謂:“竇公感祖父夢示,眾善并舉,遂反夭為壽,轉(zhuǎn)無子為多男。不惟壽考,且登仙箓。不惟多男,且皆榮顯。古訓云命由己造,不誠然乎。若知而不行,如入寶山空手歸。其亡祖父,亦末如之何矣?!?/p> 6. 【蘇軾還屋】蘇軾夜行。聞嫗悲聲。焚券還屋。義重緡輕。 宋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嘗居陽羨①,以五百緡買一宅,將入居。偶夜行,聞老婦人哭極哀,公問嫗何為哀傷如是。嫗言舊居相傳百年,一旦訣別,所以泣也。問其舊居所在,即己五百緡所買之屋也,乃取券焚之,不索其值而還其屋。遂歸毘陵②,不復買地。 世之賣屋者多矣,然非至必不得已之時,孰肯將其百年祖產(chǎn),委之他人乎。而買屋者不計也,蘇公固嘗聞其母讀范滂傳,而欲效滂之忠義也。一旦聞嫗哀哭,毅然焚券歸屋,蓋亦義之所至爾。 注釋: ① 陽羨:江蘇宜興市,古稱“荊邑”、“陽羨”。 ② 毘陵: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 7. 【南疆伸冤】南疆救亮。怒發(fā)沖冠。義責同學。不避艱難。 宋喻南疆,少負氣節(jié)。從陳亮游時,當路欲排善類,指亮為叛首,鍛煉刺骨。門人噤不敢言,南疆義責同門,謂吾師無辜蒙罪,吾曹為弟子,當怒發(fā)沖冠,乃影響昧昧,是為人類乎。亟走見葉適,適曰子真義也。即秉燭作數(shù)字,南疆持之去,伸訟諸公卿間,亮冤遂白。 云敞之于吳章,鄭弘之于焦貺(kuàng),廉范之于薛漢,漢代之尊師重義者多矣。然皆于師死后,門人不敢葬,而獨冒死葬之。乃喻南疆之于陳亮,竟義責同門,怒發(fā)沖冠,救師于生前,尤足為事師者法。 8. 【敬益歸田】元魏敬益。好義憐貧。買田十頃。復歸莊民。 元 魏敬益,好義博施,有田十六頃。一日,語其子曰:“吾買四莊村之田十頃,環(huán)村之民,不能自給,吾深憫焉。今將以田歸其人。汝等謹守余田,可無餒也?!蹦撕羲那f民諭之曰:吾買若等田,使若貧不聊生,吾不仁甚矣,請以田仍歸若等。眾皆愕眙(chì)不敢受,強與之,乃受。 先是有王薦者好義,遇歲旱,盡出儲粟賑之。粟竭,即以己田易谷百石,分給之。而敬益,則凡男女失時者,出資嫁娶之;老弱之饑者,為糜以食之;甚至盡歸所買之田。丞相賀太平嘆曰世乃有斯人哉。 9. 【李楊保城】李妻楊氏。昭著義聲。責夫死守。竟保項城。 唐李侃妻楊氏,知大義。侃為項城令,李希烈攻之,侃以兵少財乏欲逃。楊曰:“縣不守,則地,賊地也。府庫倉廩皆其積,百姓皆其戰(zhàn)士,請重賞募死士,尚可濟?!辟┠酥^吏民曰:“令雖主也,歲滿則去。吏民生斯土也,墳墓在焉,宜相死守。”眾泣諾。乃徇①曰以瓦石擊賊者賞千錢,以刀矢殺賊者賞萬錢。得數(shù)百人,竟保城退賊。 寇至當守,力不足則死焉。奉命守土,賊至而逃,誰守其土者。李侃不知而楊氏言之,卒使侃得率眾乘城。楊氏復躬執(zhí)爨以享眾。至侃中矢歸,猶曰君不在,人誰肯固守,死于城猶愈于床。義聲千古矣。 注釋: ①徇,xùn,本意是指迅速,敏捷,引申義是對眾宣示。 10. 【張霍守堡】霍氏守堡。奮勇當先。僮仆力助。宗族獲全。 明張銓妻霍氏,冀南人。流賊犯境,眾議棄堡而去?;羰险Z其少子曰:“避賊而出,家先不保。出而遇賊,身更不免,等死耳。死于家,不猶愈死于野乎。且我果堅守,則賊必不得志。”乃躬率僮仆,助守御。賊至,環(huán)攻之。堡中矢石并發(fā)。賊不能克,旋即引去。避山谷者多被淫掠,惟張氏宗族獲全。副使王肇生表之,曰夫人堡。 襄陽有夫人城,而冀南乃有夫人堡。要皆忠義之氣,集以守之耳。世之所以喪地失城者,雖未必盡出于自餒,而出于自餒者實多。彼避山谷者,卒被淫掠矣。獨守堡者且全宗族,非集義所生者而何。 1.7廉--德之節(jié)淺釋1. 夫廉,德之節(jié)也。說文:廉,仄也,從廣,兼聲。仄,謂側(cè)邊也。堂之邊曰廉。因堂廉之石,平正修潔,而又崚角峭利,故人有高行謂之廉。其引申之義。為廉直,為廉明,為廉能,為廉靜,為廉潔,為廉平??傃灾?,不外乎氣節(jié)清高,品行峻潔,而無利蔽之私。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又曰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蓋廉者,恥于貪冒而不為,故俗習專以不貪為廉。不貪,特廉之一隅也。謂廉為德之節(jié),須如勁節(jié)之不可屈耳。 2. 孔子曰古之矜也廉。是言其持守太嚴,雖有不圓和之偏處,而其勁節(jié)不屈,猶不失為廉也。胡瑗原廉篇云:夫士子讀書,所學何事,本欲出而致用,為國家作棟梁,為兆民謀幸福,急宜廉隅自飭,清操自勵,以不貪為寶。學古圣賢之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①。雖貧而不受賂金,雖渴而不飲盜泉。以天地為心,以萬民為命,決不至失其節(jié)操,入瓊林玉樹中而迷其性,登仕圖版籍而異其心。果能如此立心,以之治國,而國無不治,以之安民,而民無不安矣。 3. 廉者,所以立志也。人各有志,孰不喜清高而惡污濁。惟或為環(huán)境所迫,或為衣食所累,利欲乘之,致有志不能自立耳。果能立志,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比德于玉,不劌(guì)不嗛(qiān)②。廉至極處,可以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成太古風矣。女子之廉,尤以勤儉為本。每見貪安逸,尚服飾者,卒流于貧困,而驕奢淫泆,亡國敗家,莫非不廉所致。女子能廉,則可以養(yǎng)成其夫若子之清德,家道有不從此日隆乎。 4. 女子之廉。當其承歡膝下,深處閨中,惟父命之是從,無冶容之為悅。蘭姿蕙(huì)質(zhì),何事鉛華;玉潔冰清,不資錦繡。許字則聽之天命,莫擇富豪。于歸祇盡于人倫,奚須妝飾。其為婦也,不在掌夫家之管鑰,不計享舅姑之田園。先人若有所遺,盡歸娣姒。母家或有所贈,盡獻翁姑。井臼勤操,謀生自給。衣食儉約,日用有余。尤宜嚴閨閫(kǔn)之清操,杜良人之貪念。既生有子女,更須教導于幼稚,以為先入之基,一瓜一果之弗貪,一絲一毫之不茍。庶幾達則甘受粗糲之養(yǎng),不愿為牲鼎之烹;窮則不取非義之財,亦不為非分之事矣。 5. 隨緣惜緣莫攀緣 《袁氏世范》(卷二)處己·雖貧亦不可輕受人恩: 居鄉(xiāng)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榮達之后,遍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一飯一縑,亦不可輕受。 《袁氏世范》為中國古代十大經(jīng)典家訓③之一,宋代袁采著,共三卷,分《睦親》、《處己》、《治家》三篇。 注釋: ① 一介:指微小的事物。諸:“之于”的合音。一點不給與別人,一點也不向別人索取。表示行為廉潔,嚴于律己。語出《孟子·萬章上》:“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span> ② 比德于玉,不劌不嗛:劌,guì,刺傷;割。不劌,指有棱邊而不至于割傷別人,比喻為人廉正寬厚。嗛,qiān,通“謙”義指謙虛、謙遜?!肚f子·齊物論》曰:“大廉不嗛”,意思是說:大廉是不謙遜的。 ③ (1)《誡伯禽書》(周公旦);(2)《命子遷》(司馬談);(3)《誡子書》《誡外甥書》(諸葛亮);(4)《顏氏家訓》(南北朝顏之推);(5)《誡皇屬》(唐太宗李世民);(6)《包拯家訓》(包拯);(7)《誨學說》(歐陽修);(8)《袁氏世范》(袁采);(9)《朱子家訓》(明末清初朱柏廬);(10)《弟子規(guī)》(李毓秀,賈存仁)。 德育故事1. 【彭陳辭姻】陳氏有子。巨商愛之。欲納為壻。婉言以辭。 明彭鶴禎妻陳氏,番禺人也。蚤寡,撫孤守節(jié),教子以義方,故其子亦賢能而尚德行。有巨商欲以數(shù)千金,納其子為壻。陳氏辭之?;騽裨慌c為壻,當久享豐厚,孰若恒居儉約耶。陳氏曰驟得財者不祥,且娶婦應論德,奚以財為。終力拒之。 貧人娶富女,茍非其子有德,新婦知禮,鮮不以驕侈,開罪于舅姑妯娌。陳氏知不勞而獲,理難安享,故以論德不論財拒之。其卓識清德,均足以為后世法。 2. ★【虞愿見石】虞愿清廉。海邊有石。乃往觀之。云霄無隔。 南宋①虞愿,為晉安②太守??こ鲵派?,膽可為藥。有遺愿蛇者,愿受而放之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還床下。復送四十里外,經(jīng)宿,更還故處。海邊有越王石,常隱云霧中,相傳惟清廉太守乃見。愿往觀,清徹無隱蔽。 許止凈曰:“一念慈心,遂感物類有依依不舍之意。然則所謂毒蛇者,人自毒之耳。石能判貪廉,此何殊于指佞草③耶。如此可寶貴之物,何以無聞于天下。豈以清廉絕跡,如珠之遠徙交趾乎。噫?!?/p> 注釋: ① 南宋:指南朝宋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簡稱“南宋”,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因開國國君姓劉,故后世史家也稱之為“劉宋”。 ② 晉安:古郡名,今福建福州東北部,西晉始置,轄原豐、侯官、羅江、宛平、溫麻、晉安、同安、新羅等縣,治所侯官縣(今福州鼓樓區(qū))。 ③ 指佞草:傳說中能夠識別奸偽的草。據(jù)西晉張華《博物志·卷四》記載,“堯時有屈軼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則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 3. ★梁【孫謙感物】孫謙去官。借居馬廐。孚及蚋蚊?;懊瞳F。 梁孫謙,歷官太守,有仁政。蠻獠競餉金寶,不納。百姓載送縑(jiān)帛,不受。每去官,輒無私宅,借空車廐居焉。零陵①郡多猛獸,謙至絕跡,去復害人。居官儉素,冬則布被莞(guān)席,夏無幬(chóu)帳,而夜臥未嘗有蚊蚋。人多異之。 許止凈謂:“真為循吏②者,自身雖無私宅幬帳,而百姓餉金寶,必謝絕之。而為貪吏者,百姓雖無私宅幬帳,且必強其納金寶。故循吏所治,雖有猛獸,不敢為暴。貪吏所治,自身即是當?shù)啦蚶且?。?/p> 注釋: ① 南北朝零陵郡,位于今湖南永州一帶。 ② 循吏:別名,良吏?!把簟敝钤缫娪凇妒酚洝返摹堆袅袀鳌?,后為《漢書》、《后漢書》直至《清史稿》所承襲,成為正史中記述那些重農(nóng)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的固定體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雜劇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間的“青天大老爺”的稱謂。 4. 【趙軌杯水】趙軌酬值。駐馬待明。父老揮涕。杯水餞行 隋趙軌,為齊州別駕。東鄰有桑椹落其家,悉拾還主。為原州司馬,夜行,馬逸入田,傷禾,駐馬待明,訪禾主,酬直而去。征入朝,父老相送者齊揮涕曰公清若水,故不敢以壺酒相送,請酌一杯水奉餞。軌笑而飲之。 桑椹,微物耳,況自落乎,而必拾還其主。田禾,馬傷耳,況夜行乎,而必待酬其直。是較之查道因獻棗而掛錢于樹①,仲山因飲馬而投錢于渭②,更甚焉。杯水餞行,非特喻清如水,其德澤長流,亦如此水矣。 注釋: ① 查道(955-1018),北宋休寧前街人,端拱元年考中進士,天禧元年準知虢(guó)州(今河南靈寶縣)。時虢州秋蝗成災,查道不及奏報災情,毅然開倉放糧賑濟,救活州里萬余災民;隨后散發(fā)四千斛小麥作種,勸勉百姓恢復耕作。 查道平時理政,體諒百姓苦楚,凡農(nóng)民無力交納租賦被執(zhí)官府者,其查明情況后,往往以已俸薪為之補償,知情吏民無不為之動容。 據(jù)《丹桂集》記載,某日查道率人下鄉(xiāng)巡視,途中饑渴之際,隨員見路旁佳棗正熟,隨手采來請其品嘗,其大為不快,當即嚴令屬下將錢掛于棗樹之上,誡之而去?!皸棙鋻戾X”遂成佳話,廣為流傳。 ② 東漢 趙岐《三輔決錄》曰:安陵清者項仲山,飲馬渭水,每投三錢而去。 5. 【彥謙官貧】彥謙為令。慈父愛民。人因祿富。我獨官貧。 隋房彥謙,字孝沖,直道守常,介然孤立。居官有惠政,百姓號為慈父,立碑頌德。所得俸祿,皆以周恤親友,家無余資,雖至屢空,怡然自得。嘗顧謂其子玄齡曰:“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者,在于清白耳”。 稱官為慈母,或視為嚴父者有之,未聞有號為慈父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慈父之稱,適足以概之。然非至德,其孰能致此。為民父母者,當知名必符實,斯可矣。 6. 【許衡心主】許衡暑日。止于道旁。梨非我有。忍渴不嘗。 元許衡,嘗于暑日過河南,渴甚,道旁有梨,眾取啖之,衡獨危坐不顧?;騿栔?,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或曰世亂,此無主。衡曰梨無主,吾心亦無主乎。卒不取。后其鄉(xiāng)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 許止凈謂:“導之以禮義,則物各有主。恣之以邪侈,則物皆無主。任意肆奪,見金不見人矣。君子小人之分,義利之間而已。許衡自正其心,遂使化行一鄉(xiāng)。士君子欲正己化人者,可不知所本乎?!?/p> 編者按:許衡,廉潔之至,持盜戒“非己之物,不予不取”。 7. 【疏廣知止】太傅疏廣。知止辭尊。不買田宅。免害兒孫。 漢疏廣為太子太傅,侄受為少傅。在位五年,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即日俱告病歸,送者載道,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廣歸,散金與故舊?;騽褓I田宅,廣曰:“我豈不念子孫哉。顧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碑斒婪Q之。 許止凈謂:“疏公與蕭何范遷,為子孫計,何其深且遠哉。世間中人以下之子孫,受害于祖父遺產(chǎn)者,胡可勝道。而世之為祖父者,偏欲剝他人之脂膏,叢子孫之怨毒,殆亦夙怨所結(jié),有不容解釋者歟。” 8. ★【王忳葬金】王忳受托。得金十斤。悉葬棺下。馬被奇聞。 漢王忳①于客旅中遇一生,謂曰命在須臾,有金十斤相贈,乞葬。未及問姓名而絕。忳葬之,余金悉置棺下。后為亭長,有馬馳入亭中而止。時大風,飄一繡被墮忳前。忳以告縣,縣以歸忳。忳后乘馬,馬奔入他舍,主人識其馬與被。問之,始知前所葬者,即其子金彥也。 許止凈謂:“忳葬書生,而以遺金悉置棺下,其廉介實人所難能。故風飄繡被于前,馬逸亭中而止,更輾轉(zhuǎn)牽入金翁之舍。豈非受恩之鬼,決不忍其陰德湮(yān)沒不彰,而冥冥中力為揄揚耶。” 注釋: ① 忳,多音字,tún,zhūn,dùn。 9. ★【董奉治病】董奉治病。不取醫(yī)貲。杏多谷少。群虎逐之。 晉董奉居廬山,有道術,為人治病,不取錢。病重而愈者,令栽杏五株,輕者一株。數(shù)年成林。杏熟時,作一倉,令買者隨器之大小,易以谷。若置谷少,取杏多,群虎輒逐之。所得谷,以賑貧者,供行旅。歲消三千斛,谷尚有余。一日,受上帝命,授碧虛太乙真人,白日飛升。 董奉之得登真,惟治病以栽杏,得杏以易谷,得谷以賑貧而已。最奇者,置少取多,群虎且亂逐之。其奇而又奇者,奉登真后,妻女守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逐如故。后人即于其種杏處,建祠祀之焉。 1.8恥--德之基淺釋1. 夫恥,德之基也。說文:恥,辱也,從心,耳聲。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慚,則耳熱而赤,是其驗也。乃教人知羞免愧,歸乎天良也。蓋人性本善,習而為惡。天能使人性有善而無惡,不能使人有習而不為惡,故賦以羞惡之心,俾起一惡念則驚,行一惡事則恐,既驚且恐,則必速止其惡,以返于善而性乃不為習所奪。故恥大有功于性。恥心發(fā)現(xiàn),即是天良,即是明德基本。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 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王曾曰:“知恥者,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萬不至冒貢非幾①,為奸盜詐偽,自取亡身辱親,敗家亡國者也。”夫八德而以恥字終之,是恥居八德之終,實全八德之道。如子不孝于親,弟不恭其兄,可恥之甚也。不忠不信,無禮無義,臨財茍得,臨難茍免,不尤恥之又甚乎。夫士為四民之首,而不知恥自愛以愛人,惡在其為士乎。果能立心堅貞,守身圭璧,暗室不敢欺其心,仰不愧,俯不怍,不難為天地之完人,而圣域賢關,亦不難入也。 3. 恥者,所以潔身也。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既有此天良美德,無恥即是無良。古人謂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良心若死,身在何益,故曰恥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無恥。女子幽嫻貞靜,其恥德本優(yōu)于男子。德之不修,言之不慎,容之不正,功之不勤,以及三從之不得其正,皆婦女之可恥者也。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無禮無義無廉,則可恥孰甚。須知女子之身,潔如白璧,父母遺體,重若黃金。故八德以恥終焉。 4. 女子之恥,莫大于失節(jié),而取憐仰食,猶其次焉。故程子有言,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女子而不知恥,小之則冶容競麗,大之則蕩檢踰閑。每因一念之差,卒致終身莫贖。不特羞污一己,玷累一生。抑且辱及舅姑,辱及父母,辱及夫家門戶,辱及母家弟昆,甚至戚族含羞,子孫蒙垢。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故女子有恥,則于父母舅姑,即可為孝。于兄弟姊妹,即可為悌。于夫主即可為忠為信。而其待人也必以禮,其處事也必以義,其接物也必以廉。德必修,言必慎,容必正,功必勤,三從必正矣。故恥足以賅(gāi)女子之萬行而無遺焉。 注釋: ①冒貢非幾:違法亂紀。語出《尚書》:“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柔遠能邇,安勸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p> 德育故事1. ★【彭娥石雞】彭娥拒辱。大呼觸山。石壁為裂。既入不還。 晉彭氏女娥,宜陽①人。遭世亂,父母為賊所害。娥負器出汲,聞賊至,還與鬬(通“斗”)。賊縛娥,驅(qū)出溪,將污之。溪邊有石壁,高數(shù)十丈。娥以首觸壁,大呼曰皇天有神否,我豈肯受辱于賊奴耶。壁忽開數(shù)丈,娥趨入,賊躡之,壁復合,皆磔死。娥遺器,化為石,形似雞。后人因號曰石雞山女娥潭。后有樵者,嘗見娥在山洞間云。 彭娥知恥辱之所在。不惜以首觸山石者再。嗚呼。誠苦矣哉。余更惜夫眈眈逐逐者流。既殺其親。又縛其身。將施以污辱。而未遂。反至己為石壁磔死無遺。噫、至誠所感。金石為開。吾于彭娥見之矣。 注釋: ① 宜陽:今屬江西省宜春市,非今天的河南洛陽的宜陽縣。 2. ★【傅祝投汪】祝氏守節(jié)。受紿于翁。誤跪羞木。投入汪中。 明傅四妻祝氏,早寡,舅姑逼嫁,不從。時縣令張昺(bǐng)立二木于庭,曰寡婦有愿守或嫁者,跪木下受判。其木一書節(jié),愿守者跪之。一書羞,愿嫁者跪之。舅知祝不識字,使跪羞木下,判出。舅謂曰張公判嫁矣。祝歸,潛投其家汪中。舅怒,填土實汪。事久不泄,后亢旱,昺禱不應,得夢發(fā)汪,其尸如生。乃罪舅姑,自劾而得大雨。 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昺之節(jié)羞二木,實欲使婦人知羞耳,初不料有狗彘不食之祝氏舅也。嗚呼,婦人不識字,竟若是其苦乎。匹婦含冤,三年不雨,況含羞耶。愿為舅為婦為官者,其各慎之。 3. ★【余聞斷發(fā)】聞氏重恥??梢詿o生。其姑病目。舐之復明 元余新之妻聞氏,紹興人,夫歿,聞氏尚幼,父母慮其不能守,欲更嫁之。聞氏泣曰:“一身二夫,烈婦所恥,女可無生,可無恥乎。且姑老子幼,女去,將誰依也。”即斷發(fā)自誓。父母知其志篤,乃不忍強。姑久病失明,聞氏手滌溷(hùn)穢,時漱口上堂,舐其目,目為復明。 呂坤謂:“未有貞妻不為孝婦者,亦未有烈婦不為貞妻者。聞氏事姑,滌手漱口,上堂舐目,竟得復明。非至孝感通,孰謂舌能愈目哉。乃有欺其不見,而以螬(cáo)具食者?!?/p> 4. 【節(jié)姑赴火】梁有節(jié)姑。其室失火。兄子被焚。生存不可 周節(jié)姑,梁之婦人也。其室失火,兄子與己子俱在內(nèi)。欲取兄子,輒得己子,獨不得兄子?;鹗ⅲ荒軓腿?。婦將自赴火,其鄰人止之。婦曰:“將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吾欲復投吾子,為失母之恩。吾勢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 節(jié)姑本欲取兄之子,倉卒之間,誤得己子。此鄰人所以止之也。然得己之子,失兄之子,誠無可自明,節(jié)姑恥之,投火以死。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足以愧世之愛己子而不顧其侄者。 5. 【豫讓行乞】豫讓行乞。報主情深。漆身吞炭。以愧二心。 周晉 豫讓欲為智伯報仇,漆身為厲①,吞炭為啞,行乞于市。友曰以子之才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耶。讓曰:“既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懷二心者?!毕遄映?,讓行刺不克。請其衣,拔劍三躍擊之。伏劍而死。 方正學②謂:“豫讓于智伯請地無厭之日,不能諫主革非。至國破身亡之后,始為行刺報仇。非國士事也。然讓固忠義之士。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靦然不知有羞惡之心者,實豫子之罪人也。” 注釋: ① 厲:恐怖的意思。 ② 方正學: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6. 【元定衾影】元定八歲。已能詠吟。行不愧影。寢不愧衾。 宋蔡元定生而穎悟①,八歲能詩,日記數(shù)千言。及長,登西山絕頂,忍饑咬薺以讀書。聞朱熹名,往師之。熹叩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之列。韓侂(tuō)胄設偽學之禁,被謫道州,貽書訓其子淵、沈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懈其志”。卒賜謚文節(jié)。 文節(jié)公衾影無慚,蓋由幼時得牧堂老人之庭訓,且以程氏語錄、邵氏經(jīng)世、張氏正蒙,謂為孔孟正脈,以授之耳。所著洪范解大衍詳說、律呂新書、八陣圖說,朱子為之序,皆行于世。學者稱西山先生。 注釋: ①《蔡牧堂公墓表》記載:(蔡發(fā))“常設古今圣賢像,俾使詹氏(蔡元定母)日夕觀之,以踵太任胎教之風。故季通(蔡元定字季通)生而聰睿超群,高出常兒。” 7. 【許阮愧允】阮氏貌陋。有識有辭。重色輕德。許允愧之。 魏許允妻阮氏,賢明而丑。允始見愕然,交禮畢,無復入意。阮氏遣婢覘(chān)之,云有客在,阮氏曰是必桓范,將勸使入也。已而允果入,須臾便起。阮氏留之,允曰婦有四德,卿有其幾。阮氏曰:“新婦所乏惟容耳①。士有百行,君有其幾。”允曰皆備。阮氏曰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②,何謂皆備。允大慚,乃復留。久之,遂相親重。 女子貴德不貴色,此無鹽女所以見重于宣王,齊國且因之大安矣。然好色不好德者,比比皆是,聞阮氏言,能無慚乎。如不以為慚也,且不及一許允矣。而女之德,不及阮氏,惟色是冶者,尤可愧也。 注釋: ① 許允婦二事: 許允(?-254年)為吏部郎,多用其鄉(xiāng)里,魏明帝(曹叡,魏文帝曹丕長子)遣虎賁收之。其婦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奔戎粒酆藛栔?,允對曰:“‘舉爾所知’,臣之鄉(xiāng)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如不稱職,臣受其罪?!奔葯z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釋。允衣服敗壞,詔賜新衣。初,允被收,舉家號哭。其婦自若,云:“勿憂,尋還?!弊魉谥啻?。頃之,允至。 許允為晉景王(司馬師)所誅,門生走入告其婦。婦正在機中,神色不變,曰:“早知爾耳!”門人欲藏其兒,婦:“無預諸兒事?!焙筢憔幽顾?,景王遣鐘會(225~264年)看之,若才流及父,當收。兒以咨母,母曰:“汝等雖佳,才具不多,率胸懷與語,便無所憂;不須極哀,會止便止(古人按禮節(jié)慰問死者家屬時當哭泣);又可少問朝事。”兒從之。會反,以狀對,卒免。(選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許允婦》) ② 《論語·子罕第九》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附:《詩經(jīng)·小雅·蓼莪》蓼蓼者莪⑴,匪莪伊蒿⑵。哀哀父母,生我劬勞⑶。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⑷。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⑸,維罍之恥⑹。鮮民之生⑺,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⑻?無母何恃?出則銜恤⑼,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⑽。拊我畜我⑾,長我育我,顧我復我⑿,出入腹我⒀。欲報之德。昊天罔極⒁! 南山烈烈⒂,飄風發(fā)發(fā)⒃。民莫不谷⒄,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⒅,飄風弗弗⒆。民莫不谷,我獨不卒⒇! 詞句注釋: ⑴蓼(lù)蓼: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草,即莪蒿。李時珍《本草綱目》:“莪抱根叢生,俗謂之抱娘蒿?!?/p> ⑵匪:同“非”。伊:是。 ⑶劬(qú)勞:與下章“勞瘁”皆勞累之意。 ⑷蔚(wèi):一種草,即牡蒿。 ⑸瓶:汲水器具。罄(qìng):盡。 ⑹罍(léi):盛水器具。 ⑺鮮(xiǎn):指寡、孤。民:人。 ⑻怙(hù):依靠。 ⑼銜恤:含憂。 ⑽鞠:養(yǎng)。 ⑾拊:通“撫”。畜:通“慉”,喜愛。 ⑿顧:顧念。復:返回,指不忍離去。 ⒀腹:指懷抱。 ⒁昊(hào)天:廣大的天。罔:無。極:準則。 ⒂烈烈:通“颲颲”,山風大的樣子。 ⒃飄風:同“飆風”。發(fā)發(fā):讀如“撥撥”,風聲。 ⒄谷:善。 ⒅律律:同“烈烈”。 ⒆弗弗:同“發(fā)發(fā)”。 ⒇卒:終,指養(yǎng)老送終。 【第一單元導學思考題】1. 什么是國學? 2. “夫婦一體”,怎么理解? 3. 為什么漢晉兩朝孝子比較多? 4. 如何理解“道不出于中庸,在人子自盡則可。以之示訓,則不可也?!?/p> 5. 孝女緹縈、諸娥的家庭遭遇有相似之處,而個人境遇大相徑庭,你對西漢、明朝有什么看法? 6. 為什么稱兄弟姐妹為“手足之情”? 7.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這句話有什么道理? 8. 為什么正己才能化人? 9. 什么是忠? 10. 古人為什么講“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11. 嚴延年的母親預料出嚴延年的死,依據(jù)是什么? 12. 東漢朝廷根據(jù)陸續(xù)母親的一貫做法就釋放陸續(xù)是否草率? 13. 華夏文明巔峰在宋朝的原因有哪些? 14. 信是不是專屬朋友,對其他人可以不講求信? 15. 女子舊三從,在現(xiàn)代社會是不是毫無意義?如何辯證看待舊三從? 16. 女子新三從的含義是什么? 17. 何為“女道正終,婦道正始”? 18. 女子過分熱衷化妝品、衣服、首飾等,是否符合婦德要求? 19. 你覺得現(xiàn)代社會有沒有學習《女四書》的必要?如何看待當代“女德班”? 20. 你覺得滿清政府走向沒落的原因有哪些? 21. 水滸英雄的義與傳統(tǒng)八德的義,有何異同? 22. 廉的人喜歡攀緣嗎? 23. 如何理解隨緣、惜緣? 24. 如何讓兒女的成就超過自己?讀貴族學校,結(jié)識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 25. 有沒有因回憶起自己做錯事或說錯話而面紅耳赤或無地自容的經(jīng)歷? 26. 給自己的五倫之道打一下分數(shù),滿分80分,看看自己每一道行的如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君仁、臣忠、朋實(友信),每一道能令對方佩服可得10分。 27. 根據(jù)傳統(tǒng)八德的標準,給自己打打分,滿分80分,看看八德做得怎樣。 28. 認真思考一下,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呢?一個只追求房子位子的俗人,還是胸懷家國天下的志士仁人,還是希賢希圣的正人君子? 29. 觀察一下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對待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如何處理伯叔姑舅姨等親戚關系的。思考一下如果換成自己將怎么做? 30. 二十五史關于神明感應的人物事例比比皆是,你對這些典故持什么態(tài)度:嗤之以鼻?懷疑?堅信? 31. 本單元的典故有沒有觸及你的良心、讓你特別感動的?試著對人講一講。 本單元許多典故的發(fā)生背景與現(xiàn)代社會迥然不同,是不是可以放棄學習、繼承,令其湮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