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導刊編輯部成員 導 師 熊東遨 周圣偉 宋彩霞 武立勝 總顧問 田幸云 張正清 總策劃 夏 皓 石劍鳴 顧東升 史宏勛 李 紅 劉東君 華慧娟 總編 石劍鳴(主 詞 ) 夏 皓(律·絕·詩評 ) 絕句主編 李 紅 羅憲坤 范曉群 鄒繼惠 副 主 編 朱秀國 陳 杰 律詩主編 史宏勛 劉東君 副 主 編 顧東升 黃天明 詞曲主編 李 進 蔣宜慧 副 主 編 馮春光 郭曉麗 【詩家專輯】主編 周利元 導學案詩評主編 夏 皓 (聲樂) 副主編 (筆劃序) 王小惠 王 峰 王明云 劉東君 李 紅 李茂發(fā) 李 進 華慧娟 吳延平 陳才江 陳 杰 鄒繼惠 肖恩陽 羅海萍 范曉群 欒心聯 顧東升 高建林 袁永紅 黃天明 粱英劍 曾昭成 蔣宜慧 監(jiān) 制 袁永紅 蕭宇亮 編委 (筆劃序) 馬長友 馮世林 莊 娟 劉安國 劉俊安 張冬姣 張寶娃 張志明 陳 昕 楊 靜 郝 敏 梁 艷 傅翠蘭 葛百勝 薛菊香 《中詩導刊》編委成員 向上滑查看 【導案賞析】 作者: 熊東遨 / 賞析:李 紅 作者: 熊東遨 / 賞析:李茂發(fā) 作者: 周圣偉 / 賞析:王小惠 作者: 肖恩陽 / 賞析:華慧娟 作者: 田幸云 / 賞析:高建林 作者: 王明云 / 賞析:曾昭成 作者: 王紅梅 / 賞析:欒心聯 【1】 人日田園寫意 熊東遨(湖南) 草野何堪割刈頻,生為弱小倍艱辛。 山林不要屠龍手,莫把強權錯與人。 出處:《中華詩詞導刊》116期【絕句選粹】(44) 【李紅賞析】陜西 熊東遨先生是《中華詩詞導刊》聘請的駐刊導師,2017年度摘得 “陳子昂年度詩詞獎”。先生的詩作意境開闊,內涵豐富,風格多元,現實撫摸與自然詠懷兼有。今讀先生這首《人日田園寫意》更是折服于先生筆觸的深沉厚重。 起句 “草野何堪割刈頻” 大部分草都具有再生能力,割完會再次長出新芽,但必須間隔一定的時間,割的太頻繁則會傷其根本,這僅僅是在說草嗎?自然萬物無不如此,過猶而不及。承句 “生為弱小倍艱辛” 小草卑微不足道,默默無聞地生長在山川溝壑、平原溪岸間,被羊啃牛食,被腳踏刀割,被野火焚燒……歷盡滄桑,一個 “倍” 字更是強調了其中不為人知的苦難。轉句 “山林不要屠龍手”,“屠龍” 指殺龍的技術。語出《莊子·列御寇》,比喻高超而無用的技藝。先生的這句詩意思很明了,自然萬物不需要那些自以為是而無用的東西,能夠自由自在的生長,安然恬淡地享受春的勃發(fā),夏的葳蕤,秋的成熟,冬的寂靜足矣。結句 “莫把強權錯與人” 是全詩意境的升華,是貫穿全詩的一條主線?!皬姍唷?本是一個中性詞匯,不含褒貶之意。但要錯施于人則不可取。這才是詩作所要表現的主旨。 至此,我們回過頭重讀先生這首絕句的題目——《人日田園寫意》。“人日” 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來源于神話故事,在我國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在2014年2月6日,中國傳統(tǒng) “人日” 當天,數十名文化界學者、專家在兩漢文化發(fā)源地徐州著古裝朗誦古文名家張桂亭創(chuàng)作的《人日賦》,共同倡議將傳統(tǒng) “人日” 設為 “人民節(jié)” “尊嚴日”,倡導 “生命尊嚴” “生命質量”,呼吁人們在每年的這一天,靜下來思考生命的價值,不向權勢低頭,不向金錢媚眼,言行舉止皆出己心,絲毫不為名和利,做頂天立地的 “人”。這首詩的結句正表現了這一層意思。 其實,作為詩人,自有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李白鵬飛九天,杜甫對世間不義與苦難的關照、與 “民瘼” 的共情。用詩詞揭露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的黑暗現實。今天的詩人更要有此擔當。 【2】 哀汶川 熊東遨(湖南) 彼蒼何忍濫相吞?一夕生靈慟覆盆。 百里頹垣聲慘淡,五更殘月影蒙昏。 多災國已傾全力,未死人皆是幸存。 屏外幾回揩淚眼,難民堆里認胡溫。 出處:《中華詩詞導刊》117期 【李茂發(fā)賞析】湖南城步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里氏八級地震,造成約七萬人遇難,近四十萬人受傷,近兩萬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八千多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詩人懷著極其悲哀的心情寫了七律《哀汶川》,表達了對災區(qū)人民的關心以及對黨和國家領導人民抗震救災義舉的贊頌之情。 首聯開篇發(fā)問:蒼天為何如此忍心荼毒生靈?詩中 “何忍” “濫” 表達了對災害強烈的怨恨,“覆盆” 形象地描寫出災難的嚴重程度,“盆”字寫的既是傾盆之物,又與四川盆地的 '盆' 字吻合,讓人聯想到盆地翻傾之慘貌。 頷聯形象地再現了此次地震后慘狀:受災面廣,傾塌墻體響聲凄慘暗淡,塵灰竟將凌晨殘月都遮掩得迷蒙昏暗。這里情景交融、情隨景出。 頸聯遞進轉折,寫地震發(fā)生后國家和人民的反應。當年我國雖然多災多難(除此次地震外,還有幾次重大災難,如南方多省市雨雪冰災、膠州鐵路列車相撞事故、多省區(qū)手足口病暴發(fā)等),國家還是傾全力救助。同時,詩人還表達了對幸存者的關注。 尾聯出句寫自己的感受。詩人在銀屏外幾次揩抹眼淚,形象而真實地表達了哀痛之情。對句再現時任國家主席和總理親臨災區(qū)指揮抗災并慰問難民的情景,表達了對黨和國家關心災民,帶領全國人民開展一場全力救援戰(zhàn)斗的贊美之情。 此詩情真意切、貼近生活,用淺顯通俗的文字寫景抒情,語句通暢,雅俗共賞。再是新詞新語(如 “屏” “難民”)入詩,堪稱典范。詩人的這些語言風格,應該是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努力縮短傳統(tǒng)詩詞創(chuàng)作與現代社會距離的實踐探索。我認為,詩人在此詩中這種寫法是高明的,該詩沒有深奧文字和用典,卻不顯半點平淡淺露,而抒發(fā)的是一種肺腑之言,是真摯情志感受的最佳表現,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值得我們學習推崇! 【3】 鷓鴣天 周圣偉(上海) 暑假至蕪湖授課畢,攜研究生班學同游黃山。 未入黃山久慕名,才覷半面已心傾。松依絕壁猶含笑,石坐懸崖不帶驚。 三滴雨,霎時晴。須臾滿谷彩云生。千姿百態(tài)難圖畫,留待重來仔細評。 出處 :118 【惠子賞析】湖北 黃山,這個風景名勝之地,想必很多人去游覽過,甚至很多人都描寫過。周老師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寫黃山的佳作。整首作品,樸素中有情韻,輕松中有驚喜!景真語曠,讀來讓人感動不已。 “未入黃山久慕名,才覷半面已心傾”,作者開篇造勢,黃山,人未去,久慕名;到底如何呢?作者的回答是,才覷半面已心傾。這個“半面”用得恰到好處,反襯黃山的美,美到只窺半面,就已如癡如醉了,作者的功力可管窺矣。 “松依絕壁猶含笑,石坐懸崖不帶驚”,這一組對偶句,把原本沒有生命的松石寫得惟妙惟肖。擬人手法的運用,更增添了詩句的感染力,'依' 和 '坐' 兩個動詞用得生動準確。黃山松和黃山的石峰,應是黃山的名片,要寫好他,不容易,易落入俗熟,可作者別出新裁,用 “猶含笑” “不帶驚” 這樣的情韻字,把讀者帶入其境,詠物于無痕中。 “三滴雨,霎時晴”,過片尤其有趣,作者用簡筆寫出了黃山高入云中,時雨時晴不可捉摸的天氣。同時 “三” 字極為傳神,我想作者此處,不是形容多,而恰恰是形容少,讀到 “三” 字,不由得會心一笑?!绊汈M谷彩云生”,未見過下雨后的山中景象的人可能不知道,下雨后,山中會升起很多白霧。我也自己在一雨后有句 “青山一晌白云生”,有人問我一晌不理解,其實在這里與作者要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千姿百態(tài)難圖畫,留得重來仔細評”,美景賞不夠,也難描摹,怎么辦呢,留得下次再來賞。作者從側面寫自己對黃山美景的喜愛。一次不夠還要重來! 非常喜歡這首作品,語言清新流暢,用字考究,句法凝煉,表現手法多樣化,結構緊湊。 如果非要明珠覓瑕,覺得 “霎時” 與 “須臾” 意近。 【編者接·聲樂】過片中的 '霎時晴' 是指突然間云開霧散,天氣轉晴。而 '須臾滿谷彩云生' 中的 '須臾' 則表現為 '緊接著……' 的氣象狀態(tài),是一個時期突然出現的兩個畫面。也是一種對動態(tài)氣象中的遞進式描寫。 【4】 詠小草 肖恩陽(湖南) 東君攜手闖天涯,看遍人間四月花。 落籽無求肥沃土,隨風即駐自由家。 纖姿可敵秋霜重,濃蔭何憑綠岫賒? 野火燒來渾不懼,一沾雨露復滋芽。 出處:《中華詩詞導刊》117期【律詩選萃】(45) 【華慧娟賞析】廣東 肖恩陽這首《詠小草》,緊緊抓住了小草平凡、耐貧寒、不擇壤、自由生長、生命力極強的特點來寫,筆致凝練,寓意深刻,以小草的個性特點來暗喻廣大普通老百姓的那種樸實無華,堅韌不拔,堅不可摧的精神品質,給小草賦予了人格的力量,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價值,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思想性,是這首作品的耐品蘊藉之處,下面逐句來對此做些分析。 首聯明快,筆調清新,擬人手法用到極致。以攜手東君(即太陽)引出,開門見山,將草的個性特征鋪展開來?!瓣J” 字用得到位,即有無畏的精神,又有遍布四野的氣概,“闖天涯” “看遍……”,活脫脫賦予了草以人格的力量,寫得生動,有力度,恰似蘇軾那句“天涯無處無芳草”的再現。“人間四月花” 在此點明了季節(jié),此時畫面跳出,正是草木欣榮,到處鶯歌燕舞之時。這一聯從草帶給人的第一感官印象,即外在的形象,也就是從第一個層面來寫。 頷聯進一步得到拓展,“落籽無求肥沃土,隨風即駐自由家” 寫出了草的品性,筆調轉向了內質,這是把草推向了第二個層面。身為草,不亢不卑,不棄貧賤,隨處安家,沒有高貴的顯擺,不與鮮花媲美,風吹到哪,哪便是家,突出描寫了草的樸實無華,隨遇而安的品質。 頸聯,進一步加強對草的品質的描寫,強化了草的韌性和骨氣,這是第三個層面的推進?!袄w姿可敵秋霜重,濃蔭何憑綠岫賒”? 一,作者從草無畏地抵御外在的壓力著手,聳立了草的形象,二,從草絕不借助綠岫的豐姿來襯托自己,從這兩個層面再次突出和描寫了草的風骨,使草的形象更加豐滿。 尾聯更是將草的美推向高潮,大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的氣概,將白居易這句千古名言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寫至此,草的質樸,草的風骨,草的美麗,草的豁達,盡現在讀者面前。讀到這里,有誰不會立刻想到這不正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勞苦大眾呢?他們與草的品質何其相似,何其一致。雖然詩中未提到勞動者,但字里行間無處不在寫他們 ; 寫他們雖低微,但不卑賤 ; 雖風餐露宿,但堅韌不拔,吃苦耐勞 ; 雖無高貴的身份,但有骨有格。只有這樣的人才值得贊美和頌揚,所以說這首《詠小草》,托物抒情,小中見大,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從四個層面來寫,層層遞進,全面挖掘小草的內涵,使小草的形象自然豐滿,很見功力。語言真趣樸茂,獨抒性靈,耐人品讀。 【5】 問 病 田幸云(湖北 野徑寒芳) 問路沿溪坷坎多,不知海角境如何。 私移造化炎涼散,細織煙霞浪漫過。 莫為情殤偷下淚,也將惆悵換高歌。 半杯詩酒因誰醉,一劑逍遙病愈么。 出處 :117 【傲雪賞析】山西 田老師的詩詞一直以引經據典居多,首首都蘊涵深意,值得細品。題目“問病”一詞就出至《史記·佞幸列傳》,其意為問候病人。 首聯 “問路沿溪坷坎多,不知海角境如何” 用自問的形式承接,表達了得到病人消息的不容易和“我”對病人的牽掛之情。 頷聯 “私移造化炎涼散,細織煙霞浪漫過” 運用比喻手法回憶過往,其中“造化” “炎涼” “浪漫”本意皆有多重意思。需仔細探討?!肚f子·大宗師》里“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這 “造化”之意應與本詩是一致的,意指自然?!把讻觥?一詞應參照白居易詩:“塵土滿衣何處來,斂手炎涼敘未畢?!?意指寒暄。而 “浪漫” 之意應和蘇軾之詩“年來轉覺此生浮,又作三吳浪漫游” 是同義,即為縱情。由此這聯大概意思為:曾經我們去大自然中攜手寒暄過,也在煙霧繚繞的晚霞里浪漫過。 頸聯 “莫為情殤偷下淚,也將惆悵換高歌”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導對方。蕓蕓眾生那個沒有七災八難,特別是心病,應需自己寬心調理,用高歌化解惆悵,想開看開。其實 “生病” 也是生活的一種體驗,讓你在艱難中一步步懂得滿足。 尾聯中的 “半杯” “一劑” 用詞靈動巧妙。運用輕松的語言更能舒緩對方的惆悵情緒。這半杯心靈雞湯“我”是因誰而煲?這一劑逍遙良藥能使病痊愈嗎?是問非問卻讓讀者回味無窮,余尤未盡。 全詩朗朗上口,用詞精準,鋪陳有序,把平常之事用分行文字有感情的抒發(fā)出來,實屬不易,值得學習借鑒! 【6】 漸夏思鄉(xiāng)(新韻 ) 王明云(河南新鄉(xiāng)獲嘉) 柳辮依依漫舞風,垂鉤釣月釣魚星? 凝觀宋韻荷塘色,似賞東坡水調聲。 嬉戲童兒投子樂,聽歌老嫗陷鄉(xiāng)情。 長垣縱美難留我,故土常牽掛母嚀。 【注】子,小石子。 出處:117期【律詩選粹】(45) 【一塵賞析】湖南武岡 反復讀了好幾次,《漸夏思鄉(xiāng)》吸引我眼球的不是優(yōu)美的詞藻,而是實在的形象手法,把詩的意境提高,感覺出與眾不同的味道。 柳條似辮,形象的描繪出,依戀不舍舞動的風韻,目的在于垂下心鉤,釣那一輪明月,還是釣那象魚一樣的星星,煮味出人間特別的這道風景好菜,大膽想像,妙趣橫生。 周敦頤先生的《愛蓮說》,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想必詩詞者多讀過,在觀與賞,荷塘色,水調聲宋韻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也就是作者區(qū)別與其他詩人不一般的手法,用這二人的名作疊底此時此景,再高不過,無須再去描寫細節(jié)了,因為從名作中已能品味,故而首聯與頷聯銜接拓展自然而成佳句。 再好的景色沒有欣賞的人群,叫死景,沒有生活氣息。孩童娛樂,天真無邪,大人娛樂,入景感懷。'投子樂' '陷鄉(xiāng)情' 才是頸聯升華的真實寫照,切題在《漸夏思鄉(xiāng)》這點子上了。人在他鄉(xiāng),為著生計,大家要東奔西跑,為的是為子女父母,創(chuàng)建一個完整和諧幸福的家庭,但造物弄人,偏要背井離鄉(xiāng)離開可愛的兒女、關心的父母,心里是矛盾與復雜的,以至尾聯 “長垣縱美難留我” 顯得無奈,好不好家鄉(xiāng)好,這好字包含太多,親情的好,遠勝于美麗的自然景觀。 曾記得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我出過遠門,在外打工幾年飄泊深有體會這種感受,愧對父親的眼神,聆聽母親的嘮叨,喜歡兒子叫爸爸的聲音,這都是一種期盼,以至月圓寂寞時,男人也傷心落淚,恨自己不爭氣,便更珍惜今后的努力,與結句 “故土常牽掛母嚀” 恰似,雖程已遙,尤在耳邊。 我對詩的理解在情與景交融,不能動情的詩華而不實,會缺乏價值,加特別的手法,打破常規(guī)甚稱好詩,這是我對王明云老師的評析,或能引起更多共鳴。 【7】 踏莎行·山居(新韻) 王紅梅(青島) 碧水一方,新田半畝。芳鄰有雀長相處。梧桐樹下煮佳茗,庭前搖扇聽蛙鼓。 簿飯清粥,碎石小路。陋居不羨他山富。拋桿引線釣光陰,悠哉堪惹神仙妒。 出處:118 【西風鑒賞】北京 踏莎行的句法,很像兩首仄韻七絕,攤破后合在一起。例如這篇,前二句去掉“新”字,下闋去掉“小”字(三仄尾不論)。還原后,這兩首七絕還算可以,除了“堪惹”有點俗。 寫成踏莎行,上下闋首句攤破后,改變的是什么?兩個四字句,節(jié)奏輕快再加上對仗,比一個七字句更容易“開境”;最重要的是下一個七字句,相比于七絕的承句,它對上面兩句的責任,比對下兩句要大。為什么?因為后兩句句式與上面一句,字數和節(jié)奏相同,完全可以另起一意;而開首兩四字句較后句短,表達力有限且節(jié)奏不同,尤其需要第三句的收結和襯托。 說了這么多,我們再回到作品,發(fā)現上下闋的第三句,作者用了兩種寫法:上闋是根據前兩句稍加遞進,與后兩句基本是平行;下闋的第三句,則是對上面兩句的一個總結,同時它是情語,與后面的景語也岔開了。原來如此:上闋的表達太平行了,下闋的章法更好! 好是好,結句和下闋第三句表達方式太近了!“不羨他山富” 已很清楚,后面用景語暗示更好。于是我偷梁換柱,把上闋的第三句,和結尾一句這么一調換,意思順多了。但是連接上有點兒問題,于是改為用下闋第三句上移到上闋第三句,尾句上移到下闋第三句,上闋第三句移到尾句,就成了這種結果。 碧水一方,新田半畝。陋居不羨他山富。梧桐樹下煮佳茗,庭前搖扇聽蛙鼓。 簿飯清粥,碎石小路。悠哉堪惹神仙妒。拋桿引線釣光陰,芳鄰有雀長相處。 這首《踏莎行》的作者,是我的青島老鄉(xiāng)。希望我的建議能得到她的諒解和理解。其實這首詞改法還有不少,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試一下。 【精彩回顧】 微信平臺與百度網站同步。具體標簽如下: ①【詩詞選粹】從“中華詩詞學習營”成員中征收優(yōu)秀作品,向廣大詩詞愛好者征稿。 ②【導案賞析】從【詩詞選粹】中選取佳作鑒賞。廣招詩評人員。切實做好評析刊物。 ③【導案簡評】從【詩詞選萃】中選取作品進行客觀評價,做好詩評導向。 ④【學案導讀】對投稿習作有針對性的進行點評和導改,形成專業(yè)方案進行宣傳。 ⑤【詩家專輯】詩家個人佳作或詩評用連貫穿越形式推廣,便于廣大讀者欣賞。 ⑥《中華詩詞選集》精裝版書刊:義務為“學習營”成員提供創(chuàng)作平臺,遵其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編輯、策劃。并通過相關的網站和媒體向全國推廣。 中華詩詞導刊編輯總部 2018年3月 加群微信號:SY78421 |
|
來自: WENxinHANmo > 《百卉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