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以研究周易八卦,陰陽五行之說而存在。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其學(xué)術(shù)成就也越來越成熟。 二:發(fā)展 由于近代清朝的皇帝信奉外來佛教,排擠本土道教,久而久之,道教慢慢變成了邊緣宗教,分成很多宗派系,而茅山就在其中。 茅山宗,師承上清派,供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為最高神。 因為這一宗系處于江蘇省的茅山,所以習(xí)慣性把眾弟子稱為'茅山道士',而此地又是道教的發(fā)源地,更是成為修道的上乘之地。 三:主要人物以及信仰 魏華存(公元251年——公元334年)晉代人,為上清派的第一任太師,又稱紫虛元尊、南岳夫人、魏夫人等,主要著作為《上清大道經(jīng)》,后因饑荒時期,樂善好施,救助流民,感動西王母,加上修道的成果,最終位列仙班。相傳,魏華存年八十,面若少女。 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字通明,人稱'山中宰相',相傳在在茅山修道,自建道場,被稱為茅山宗的開宗祖師,主要在醫(yī)學(xué)上的著作頗廣,將煉丹術(shù)推廣,南朝齊梁時期,多次被邀出山。后,弘揚上清經(jīng)法,著手編著了大量道教著作。 茅山道士又信奉三茅真君,分別為茅盈、茅固和茅衷,這三位生活于漢代,并且在那時得道,后修煉于茅山,開創(chuàng)茅山宗,也就是茅山宗的開山鼻祖。 茅盈:生于公元前145年的陜西咸陽,字申叔,十八歲離家在北岳恒山修道,主修《道德經(jīng)》,有所頓悟,清齋三月,隨即在王元道君底下修道,據(jù)說三年之后得道。 由于茅盈的道家成就,后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沖虛圣佑真應(yīng)真君,在漢宣帝時期被封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 茅固:字季偉,做官途中聽說兄長茅盈已經(jīng)得道成仙,然后棄官渡江,在句曲山修煉,后來得道,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沖靜得佑妙應(yīng)真君。 茅衷:字思和,與二哥一樣,也在句曲山修煉得道,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沖慧神佑神應(yīng)真君。 四:總結(jié) 茅山道士的形象,在近代得到了推廣,漸漸走進(jìn)了人們的視線。特別是在上世紀(jì),由香港演員林正英所扮演的茅山道士更為出眾。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可能就只有道教文化傳承至今,歷久彌新。作為本土宗教,在宣揚人道主義以及撫平扶貧救世的同時,潛心修煉。但是,也有不少把'道'作為盈利的工具,斂財手段更是為人所不齒,利用信徒的誠心,達(dá)到自己的目的。 現(xiàn)實中的人,無非分為有神論和無神論,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人身上,這是自然發(fā)展的結(jié)果。再者說,神論只是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我不敢斷定是否真的有神或者無神,我只是覺得神論是歷史的沉淀,我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底蘊,就因為這個,我無比驕傲。 閱讀全文 |
|